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9月上

氣象報道要有“新氣象”

趙國華
2016年10月10日16:04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氣象,與社會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各類媒體的氣象報道,正在千變萬化著、大紅大紫地走進我們中間。

從30年前都市報興起后的添字加句、電視台的指點雲圖開始,到今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即時滾動,氣象報道,已從三兩行字七八句話的天氣簡報、靜態報告,轉變成為半版整版、音視頻全方位立體傳播的動態氣象新聞。+專家,+技術,加版面時段,加傳播花樣手段,看如今,各類媒體爭相“攬天上雲雨,問人間冷暖”,不斷創新氣象報道,以此吸引大眾、服務大眾。

關於氣象、新聞、受眾三者的關系,本期約請的專家、學者和新聞同行給予了很好的闡述,對如何做好氣象報道給出了清晰的思路。

譬如,中國氣象報社副社長楊晉輝認為,氣象報道貴在公共服務,必須深化報道的“供給側”改革……使公眾在分享和體驗中得到 “定制式服務”,真正“看得懂、用得上、長知識”。

浙江日報經濟編輯室副主任陳文文,任氣象專欄“天時”主筆3年的體會是,“氣象報道也可以有滋有味”。紙媒、新媒體、電視媒體,大家手頭的“干貨”都差不多,就是那些氣溫指數,但視頻的直觀表達,是任何一個文字高手都難以趕超的。同時,文字可以將“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收於一方稿紙之中,也是視頻難以企及的。氣象報道應根據媒體特點,充分發揮自身長處。

山東省氣象局宣傳中心主任孫彥則注意到,目前氣象報道普遍關注災害報道,關注預報預測,忽略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更為深遠。

我們認為,目前氣象報道還有個很大的“盲點”,或者說介入得很不夠,那就是媒體往往隻關注氣象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而忽略了對經濟活動及其衍生層面的影響。

事實上,氣象對經濟活動及其衍生層面的影響,深刻而直接。

2008年初南方凍雨天,使得贛粵高速等上市公司蒙受損失,而高溫,將有利於美的、格力和華能國際等。干旱將使安徽水利等水建企業受益,而讓北大荒等農企受害。洪澇不利於中水漁業等養殖類公司,但有利於長江電力等水電板塊。厄爾尼諾現象甚至可以嚴重影響到智利的銅礦生產(需要大量水源),進而影響到中國江西銅業、銅陵有色的產品價格和業績……

氣溫和降水的每一點變化,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運行。難怪,期貨交易員的一天工作總是從“泡上一杯咖啡,出門看看天氣”開始。

最近的例証是,今年7月湖北省大范圍洪澇災害,凸顯城市基建不足,引發各界對城市管廊建設的重視。7月18日召開的各省(區、市)政府負責人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說:“有的同志分析認為,東北之所以民間投資增速驟降,是因為前些年基礎設施建設得比較健全,投資空間小了,真是這樣嗎?別說遼寧,就是北京在基礎建設方面也存在明顯的短板,一下大雨一些區域就會出現內澇。其他地區怎麼會沒有投資空間呢?”可見,氣象的變化,能夠直接推動國家政策的改變。

值得強調的是,本期有專家指出了“氣象影響經濟”這一氣象報道的短板。中國藥科大學外宣辦主任姜晨認為,在氣象新聞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介入方面,都市報做得還很不夠,“重民生輕經濟”現象較為普遍。氣象報道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等第一、二產業領域,航運、金融、期貨、保險等服務業領域很少涉及。

應該說,姜晨主任的意見是十分及時和中肯的。

還有更令人驚奇的。為了對沖玉米、小麥、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人們發明了農產品商品期貨﹔而為了控制引起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天氣),1996年美國能源企業推出了“天氣期貨”,吸引了保險業、零售業、農業、建筑業和管理基金的參與。1997年,芝交所開始交易天氣期貨,最先交易的品種是“需要升溫度日數”和“需要降溫度日數”。通過天氣期貨,一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企業可以規避天氣風險,甚至能通過參與交易而從災害中獲利。

大家看看,氣象嵌入經濟活動的程度有多麼深。

所以,氣象報道要有“新氣象”——不僅傳播方式和途徑要創新,報道內容也要拓展。書本裡早就說氣象不僅影響人們生活,還與經濟、政治、軍事攸關,但國內媒體在操作層面上,做得還不夠。氣象報道不僅要關注人們的冷暖,還要關注氣象當中蘊含的財富活動。

(作者為本刊主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