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自己生活方式 你路過世界,我在朋友圈路過你

節假日一開場,“拒宅主義”者奔赴遠方,“家裡蹲”人群則熱鬧調侃:“朋友圈杯攝影大賽正式拉開序幕了!”不用跋山涉水,全球美景和優雅生活方式會如煙花一般,千朵萬朵怒放朋友圈,而你隻需站在上帝視角評析“參賽作品”就好。
例行發圖公布行蹤、拗造型、晒景致、秀酒店、抒發心情。假期終結,回家把臟衣服塞進洗衣機,定好隔早鬧鐘,惆悵遙想下一次瘋狂為何年何月……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旅行,也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假日朋友圈。你終於路過期許甚久的土地,而我透過朋友圈,路過你精心篩選的世界。
可朋友圈也存在一種人,晒旅行並不是為了兌現與特定地點的約定。他們的旅途朋友圈呈現出某種或明朗或隱秘的動機。展示旅程,感覺似是在和自己竊竊私語,發泄或安放一段情感。當你圍觀他們的朋友圈,相比於賞景,更像是路過一個人的心靈史,路過一小截人生。
我曾在西北旅途中遇見一位姑娘,因行程重合同住過5天。她擁有精湛的攝影技術,每天背著沉甸甸的裝備徒步,費很多心思琢磨選景構圖。晚間還會用筆記本電腦耐心修圖,擇優發朋友圈。但是照片的文字描述異常簡潔,隻寫著“治愈之旅”4個字。翻看這姑娘之前的朋友圈,一個月內從杭州北上又西行,刷完10座城市,所有照片通通描述為抽象的“治愈之旅”。讀來略顯矯情,令人不由聯想到“文青標配”——非得在大理、稻城、拉薩裙擺飛揚才能認証文藝標簽。直至分開前夜,我們一起去高原小城的KTV。開了兩罐啤酒,她才講起朋友圈背后的往昔,前一陣子失戀了,一個人排解無門,干脆爬上火車,獨自走遍前男友再不可能完成的旅行承諾——所有照片對前男友設置為“不可見”。待朋友圈集齊舊人舊約,“治愈”療程完畢,她大概才能徹底放下關於愛情的不甘心。
因平台基於熟人網絡而構建,朋友圈相對封閉、易控,情感分享的障礙較少。住在朋友圈裡的其他人,不同程度參與過你的曾經,因此能輕鬆適應你后來驟變的劇情,理解一種和時間漫長糾纏、厮殺的特殊感情。在朋友圈裡,當你打著旅行名義解剖內心,外人或許接受無能,故人卻可默契懂得,溫柔相待。這般滋味恰如陳升唱過的那支歌:“我從遙遠的地方來看你,要說許多的故事給你聽。”
我赴台灣交流的半年間認識一個工科男,他常在島嶼到處游蕩,愛拍照。看似理性、陽剛的漢子,朋友圈每張很美的景色都配上傷感的文字,內容大抵不離虛無縹緲的愛情痛感,相思有余,卻指向不明,讀來像是哀哀傾訴一段無主情話,糾纏無法排解的矛盾。
后來一伙人去北海岸看日出,有人調侃他的“傷痕朋友圈”。他說,改變源自一個女孩,他的舊時好閨蜜。大學女閨蜜感情經歷豐富,他則藏進心底暗戀默默陪伴,注視她和一個又一個男生糾纏,戀愛順了找他報喜,累了向他傾吐一場,得到安慰了便重新回到自己紛繁有力的世界去。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改變了,換一種沒有她隻有自己的日子。拿到去英國深造的offer,訂好飛倫敦的機票,他才發微信告知女閨蜜。女孩沒有回復。3天后的深夜,他被女孩的電話驚醒——“你……能不能留下來陪我?”
他大腦瞬間死機了,不知如何作答。之后整整一個月,他沒聯系女閨蜜。自己拒了offer,退掉機票,在廣州的商場轉了幾天,最后買了一枚戒指。等他醞釀好台詞去見女孩,才發現這一個月的沉默讓她誤會了。她已答應了別人的告白。
男孩被女孩和倫敦同時放逐了。慌不擇路之下,他匆匆申請了台灣的研究所,一切重新開始。一個人踏上環島旅行,在沒有她的海風和朋友圈分組裡悄悄傾吐想念。
我們在朋友圈,路過他和她擦肩的愛情。
當然,生活也會安排其他情感的可能性。我朋友圈小林和蔚蔚這對異性知己,相約一起在35歲前走遍天涯美景,無關風月,隻為10年江湖友情﹔師兄大揚近兩年的旅行,都是回訪他支教過的西南鄉村學校,他要看看孩子們的生活近況﹔李家50歲父母和20歲女兒總是分開旅行,彼此鼓勵挑戰遠方,他們崇尚各自精彩、保持獨立的家庭關系。
今年秋天,張嘉佳擔任編劇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院線熱映。一時間,所有人都懷念起和青春有關的熱血時光,那些年,我們路過了誰,又丟失了誰呢?還記得兩年前我採訪張嘉佳,問他為何“亂七八糟一路滾過來”十年光陰,筆觸愈發溫暖?張嘉佳說,無論故事結局是悲是喜,你都覺得溫暖,是因為所有主人公最終貫徹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朋友圈裡借旅行貫徹自我的人們,在數遍生命公路牌之際,慢慢等待另一種可能。而旁觀的我們,樂意刷刷新動向,或是更簡單的,期許某段不完美的故事總算盼來了不錯的結局。最近我聽說那個獨自完成前任約定的姑娘,有了一樣愛攝影的新伴侶,她朋友圈照片主角也替換為笑容燦爛的自己﹔那個把自己放逐到台灣島的工科男,從研究所畢業后沖向雲南,在洱海邊開了家酒吧,自彈自唱所有喜歡的民謠。
你路過全世界,而我在朋友圈路過你。看著這些身影的我們,就像日劇《深夜食堂》的老板。劇中,即使偶有特別美好的身影路過,老板不可能明確說出情感,只是自顧自切菜煮飯,做好料理,然后和其他食客閑談間泄露一絲傾慕,亦或是一分關心。
在朋友圈裡,我們和“深夜食堂”老板的心態並無二致:無法對每樁故事負責,但會一直認真、秘密地記得,衷心祝願他們的未來和期許相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