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作家輸給民謠歌手 鮑勃迪倫摘文學諾獎驚煞眾人

2016年10月14日07:0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驚煞眾人!鮑勃·迪倫摘諾獎

  鮑勃·迪倫還是位跨界藝術家。

  昨天,北京時間19時,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75歲的美國著名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獲獎,瑞典文學院給出了這樣的頒獎詞:“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民謠歌手獲文學諾獎,這一“調皮而任性”的結果,一時間令文學圈有些傻眼,而音樂圈則瞬間燃爆,微信朋友圈迅速誕生出一句流行語:“先聽聽他的歌壓壓驚吧!”

  其人

  21歲寫下《答案在風中飄》

  從1962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鮑勃·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產生的影響已超過50年。

  鮑勃·迪倫1941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他的大多數著名作品都來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謠,他也被廣泛認為是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為當時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的聖歌,例如《答案在風中飄》和《時代在變》。1960年代中期,他開始從原先的抗議民謠風格轉型,並在1965年發行單曲《像一塊滾石》,也從此改變了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

  國內歌迷更熟悉的是《答案在風中飄》。這是鮑勃·迪倫21歲時寫下的,他接連提出多個永恆之問:“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稱作是一個人?炮彈要飛行多少次才能永遠被禁止?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沖進海洋?一個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獲得自由?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才能看清天空?一個人要長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從此,鮑勃·迪倫把民謠變為犀利的抗議詩和揭示現實的寓言詩,開啟了新的詩篇時代。

  作為音樂家,鮑勃·迪倫的唱片總銷量超過1億。據介紹,他早期受到了美國創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樂人伍迪·蓋瑟瑞、羅伯特·約翰遜、漢克·威廉斯的歌詞的影響,並在后來發展了既有的音樂風格。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他最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

  自1994年以來,鮑勃·迪倫還出版過6本畫作書,他的作品曾在大型藝術畫廊中展出過。關於圖書部分,他出版過《歌詞:1962-2001》、自傳第一部《編年史》(國內譯作《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回憶錄》)。他的書曾登上《紐約時報》年度榜,被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2007年,普利策獎向他頒發特殊貢獻獎——“迪倫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據悉,鮑勃·迪倫回憶錄最新版已由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並恢復了其原名《編年史》。

  反應

  聽說他獲獎,大家都驚了

  對全世界熱愛民謠的人而言, 鮑勃·迪倫是神一樣的存在,但無論是音樂人還是文學人,聽說他得了文學諾獎,還是被“驚”著了。

  “前些年就曾有人說他應該獲文學獎,但我一直覺得他的創作在傳統文人眼裡不是比較‘正經’的文學,畢竟是歌詞,而且他隻出過一部文學作品,就是他的自傳。所以如果他拿了文學獎,會讓人感覺相當驚訝,畢竟文學獎的標准是要看作品能影響多少人,作者也要有一定的文學造詣。”知名樂評人王小峰說。他認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一個歌手——在大家心中不是傳統的創作者,確實感覺很意外。資深樂評人、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也表示:“沒想到諾獎評委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不過,以他歌詞寫作的功力,他配得上這個獎。”

  對於這一評選結果,北京磨鐵圖書資深編輯陳亮認為“也沒什麼想不通”,“你可以說出人意料,但並不會失望,當然更不會覺得對方配不上。”在他看來,此次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位音樂人,意外指數直逼前些年莫言獲獎,“諾獎歷史上爆出的冷門並不少,但他倆獲獎用‘意外’更合適。”他解釋說,兩人其實在各自領域都擁有很高知名度,只是很少有人將他們與諾獎關聯起來。

  意外歸意外,但鮑勃·迪倫的歌詞和文學作品值得評說。王磊評價說, 鮑勃·迪倫那些表達情感、描摹時代群像的作品,感人至深,“這些作品無疑影響了歐美文學。”王小峰也評價說,就鮑勃·迪倫的創作而言,他的歌詞翻譯成中文之后,英文原來的感覺可能都沒了。他的創作有很多隱喻和暗喻,其實很多文學作品中都用過。比如他從老家去紐約時,做了很多准備:研究過很多詩人和歌手寫的詩詞,還看了很多新聞報章中的用詞。他也承認自己特別受美國布魯斯歌手羅伯特·約翰遜的影響,所以創作的作品很像民謠,“其實他的嗓音條件一般,如果要是參加現在的選秀的話,可能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王小峰還提及,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總能讓聽眾從中解讀出很多層面的內容。但這其實是他個人非常不喜歡的一點,因此他也從不正面回答媒體和歌迷的提問。據說,他去英國演出時舉辦媒體見面會,有記者請他解釋為什麼會寫出那些生澀、深奧的歌詞。而他的回答很簡單,“反正也不是你寫的,你沒有必要知道”。

  他的這種態度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神秘。這樣的風格同樣貫穿到了他少有的文字作品中。王磊看過鮑勃·迪倫自傳《像一塊滾石》,“文筆完全是意識流的寫法,流暢、獨特,看這些文字讓我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想起了寫《尤利西斯》的喬伊斯。”

  2011年,鮑勃·迪倫曾在北京舉辦過個人演唱會,非常神奇的是,同一首歌,他每次演繹的方式都不同,頗令王磊感到驚訝,“40%的歌都沒聽出來是什麼!”但他難忘的是,這個老頭兒真的很精神。

  思考

  主流文學經驗不受待見

  隨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塵埃落定,之前的熱門作家、詩人——阿多尼斯、菲利普·羅斯、恩古吉·瓦·提安哥,全部落空。

  有意思的是,從前天開始,譯林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王理行就開始接到恭喜電話了,因為他是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作品中文版《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的責編。隨著文學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他接到的祝賀電話密集起來,甚至在昨晚19時02分他還接到祝賀電話。

  “諾貝爾文學獎拓寬了文學的領域,這是諾獎的貢獻。”王理行說,在傳統觀念裡,文學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傳記等,但將歌詞也納入文學視野中,確實少見。陳亮是去年獲得諾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中文版圖書的責任編輯。在他看來,諾獎評選委員會的思路並非匪夷所思,“要是結合去年獲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來看,甚至還有某種關聯。”他分析說,兩人其實存在不少共同點,“比如,他們都特別關注反戰題材,而且都是獨立性很強的創作者。知名音樂人,尤其在民謠圈,歌詞寫得好的還有很多,比如披頭士樂隊。而鮑勃·迪倫勝在態度鮮明,那就是反戰。”

  在陳亮看來,諾獎評選其實還有一個思路,那就是地域輪流坐庄,“自從索爾尼仁琴之后,俄語文學已經很久沒有了聲響,所以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了。在鮑勃·迪倫之前,來自美國的聲音也沉寂了好一陣。所以,你並不能說諾獎評選毫無章法。”他借用20年前提名鮑勃·迪倫參評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位人士的話說,音樂和詩是關聯的,鮑勃·迪倫的作品幫助人們恢復了這層至關重要的聯系。

  北京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陳曉明總結道,這個評選結果反映了在當今文化一體化、主流化、格式化的困境下,文學對異質性經驗的追求,“這也可見主流的文學經驗越來越不受待見,比如美國的菲利普·羅斯、日本的村上春樹,他們的文學很好,但其文學經驗太主流了,太符合大眾流行的趣味了。”陳曉明甚至猜測,給鮑勃·迪倫這個獎,是評委在緬懷自己的青春,他們就像是完成了一次行為藝術。(記者 路艷霞 陳濤 韓軒)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