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改編電影掀觀影熱潮 "心靈雞湯"早已脫胎換骨

10月,由張嘉佳暢銷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掀起一陣觀影熱潮,截至目前,票房已破7億。雖然有著故事情節造作、敘述主線不明等批評的聲音,但這仍無法阻擋影迷的觀影熱情。強大的圖書粉絲群體,有效地轉換為線下的觀影人群,成為一個熱門IP。 當前,這類由年輕作家寫作,帶有雞湯形式分享的微故事,已經成為出版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以外,大冰的《乖,摸摸頭》、盧思浩的《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蔡崇達的《皮囊》、張皓宸的《我與世界隻差一個你》等都有著驚人的銷量。縱觀各大圖書電商的非虛構類圖書排行榜,有近一半的位置被這類圖書所佔據。而在銷量上,它們刷新著一個個的紀錄。每年不斷增加的品種數量似乎不能澆滅人們的熱情,而出版方也在樂此不疲地開發著這座金礦。
泛文學的平衡之道
雖然這類圖書有著明確的共同特點,但是要是將其歸類恐怕還是有點難度。比如在當當網上,它們就散落在小說、文藝、勵志等多個門類裡。中國作家網副主編、文學評論家馬季認為,這類圖書應該屬於泛文學的范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同時符合大眾閱讀范疇,不是經典閱讀。“他們的文學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符合大眾的閱讀人群。”
馬季認為這類圖書的成功有其必然性,這種必然就是與大眾閱讀與個性化閱讀之間平衡的掌握。他覺得,這類圖書雖然還帶有前輩“心靈雞湯”圖書的影子,但早已脫胎換骨,以更成熟的姿態展現在讀者面前,那就是不簡簡單單的講故事,而是用自己的經歷與讀者互動,讓讀者有代入感:“這類作品雖然面向大眾人群,但是又有自己個性化的東西在裡面。”
馬季形容這個關系其實頗為微妙,說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要與大眾審美接近,又要高出大眾審美一點,這一點其實就是成功的關鍵:“大眾的閱讀審美有幾個標准,如欲望化、困境化、成長化等,大眾希望能夠通過你的作品得到一些釋放。”
事實上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存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而這類作品則是做到理想與現實的一個平面對接:“我們生活的片段是零散,這類圖書的作家則是將零散的片段風格縫合在一起,幫助讀者將現實經驗得以轉換,上升至理想經驗,從而消除心理的某種落差,成為與讀者的情感共同體。”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讀書欄目主持人馬宗武因工作緣故採訪此類圖書的諸多作家,他覺得這類圖書成功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不通過說教的方式與年輕人實現情感共鳴,二是構想了他們想達到卻又沒有達到的生活狀態。”
馬季認為這類圖書事實上是網絡文學的加強升級版的一個變種:“粉絲基礎、效應疊加、媒體宣傳,哪個不是網絡文學套路。”不過他也表示這類圖書的文本內容要比網絡文學精致不少,這不是因為作者的才華問題,而是在於機制問題:“網站隻注重更新量,不會注重文本內容的打磨。而這類圖書的作者寫作時間則較為寬裕,所以有時間進行細化。”他同時覺得這類圖書受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讀者話語權的問題:“其實網絡文學基數要比其大得多,但是這類圖書消費人群主要是都市白領,更強的消費能力使其具備更多媒體話語權。”
中間地帶與年輕印跡
知更社區的聯合創始人郭開敏最近很忙,身為聯合作者的他在推廣新書《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去奮斗》。郭開敏覺得雖然書的名字有點雞湯,但是內容實在。書裡面描寫當下年輕人的苦悶與抉擇,其實每一步都包含著不少的汗水與淚水:“現在它已經進入當當預售排行榜前列,証明讀者對書還是很認可的。”郭開敏說道。
“這類圖書永遠都有它們的市場所在。”馬宗武斷言。他覺得年輕人的青春都帶有這一種痛,這種痛在20年前是言情小說,10年前是殘酷青春文學,現如今則是體驗故事雞湯:“其實就是疼痛的位置與力度發生了改變。”
馬季覺得這類書其實填補了中國出版市場中間閱讀地帶的一個空白,這個空白就是介於正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其實你看文化較發達的國家,尤其是日本,其中間閱讀地帶的市場就很好。現在日本的推理小說,就有如東野圭吾一樣的大眾作品存在。”
馬季覺得這類作品值得研究:“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其研究不夠,事實上畢淑敏和六六的作品都可以劃分到這類作品當中,雖然在文學造詣上並不是最拔尖的,但是卻能夠以較高的質量兼顧大眾讀者,不能不說是一項成就。”
馬宗武也覺得這個市場其實大有可為:“現在讀者對待事物容易淺嘗輒止,嚴肅文學他們難以消化,如果強行推介隻能適得其反。不如先讓這類圖書打打頭陣,慢慢培養年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單一視角下的文化根
在採訪過程中,馬宗武和馬季對於這類圖書的寬容態度出乎記者意料,他們希望能夠以更加多元的視角來看待這類圖書,不過他們還是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擔憂。
比如馬宗武覺得這類圖書在營養上值得商榷:“你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宣泄,之后呢?其實很多事情我們必須要親自走一遭,才能獲得一些東西。正所謂你懂得那麼多道理,卻還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再有,馬宗武覺得這類圖書的視角過於單一,世界是復雜的,簡單思考雖然很有必要,但是不全面:“這些圖書內容其實都大同小異,雖然閱讀門檻低,但是如果縝密其中,視角也會變得狹隘。”
相比而言,馬季則提出其應該在文化上下功夫,找到自己的根:“東野圭吾的作品不僅是大眾化的作品,還是具有日本精神的大眾化作品,讀他作品的時候能夠感受日本文化對其的影響。但是我們定位類似的作品時,卻感受不到。”馬季希望這類作品在緊貼大眾化的同時能夠做到文化沉澱與文化傳承:“其實這也是所有暢銷書所要面對的問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