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小戲骨"《白蛇傳》演大戲 將拍"花木蘭""西游記"

2016年10月17日06:4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萌娃版《白蛇傳》“小戲骨”演大戲

今年國慶節期間,一個僅2分鐘的“萌娃”版《白蛇傳》視頻片段意外爆紅。在這部翻拍《新白娘子傳奇》的視頻中,所有的演員都是不到10歲的幼童,不僅演技不輸趙雅芝、葉童,“神還原”了經典,那種小孩演大人的“萌萌噠”更是讓人忍俊不禁。點贊者稱,小娃娃的演技足以吊打一眾“面癱小鮮肉”﹔而爭議也隨之而起,質疑者認為不應讓幼童這麼早就接觸成人愛情。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短短兩天時間,“萌娃”版《白蛇傳》視頻播放量就超過7000萬,敏銳的網絡視頻平台火速搶購了其版權,將88分鐘完整版剪輯成五集更新。它們是由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小戲骨”欄目制作拍攝的,特色就是“小孩演經典大劇”,劇中的所有角色都由6歲到10歲的兒童扮演。該欄目開播半年,之前拍攝的全部是主旋律紅色題材,《焦裕祿》、《劉三姐》、《洪湖赤衛隊》等等,《白蛇傳》是其第一次試水拍市場化題材,一炮而紅……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小戲骨》的總導演、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總監潘禮平透露,接下來還將由“小戲骨”演繹《花木蘭》、《西游記》和《射雕英雄傳》等,在《白蛇傳》女扮男裝的小演員將繼續反串,在《西游記》中飾演唐僧。面對爭議,潘禮平表示,《小戲骨》的模式是藝術形式,是表演上的創新,沒有必要上綱上線,他們始終堅持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少兒不宜堅決不能搞。

表演有萌態

奇葩感、表演的奇跡、新的萌態讓其走紅

北青報:《白蛇傳》10月2日在湖南地方台播出,僅靠上傳的2分鐘視頻片段就在網絡上爆紅,這個結果出乎預料嗎?

潘禮平:“小戲骨”是多年積累達到的高度,單憑運氣不可能做到。實際上這個欄目我們已做將近大半年,拍了一系列作品,已經看出這個模式巨大的生命力:奇葩感、表演的奇跡、新的萌態、新的審美趣味等等。這次隻不過調整題材往市場、網絡靠攏了,可以說還沒拍就知道“新白娘子”一定火。

北青報:有人分析《小戲骨》會成“網紅”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網感、非主流,您認可嗎?

潘禮平:《小戲骨》從未想過為網絡開發,我們開發這個不只是為青少年,是為大眾。我對“網感”是什麼不清楚,也不懂“香菇藍瘦”、“吊打面癱小鮮肉”。我是活在傳統裡,但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永遠沒有放棄對趣味、對情懷的追求。事實証明,這些人性共有的東西還是可以穿越時空,也可以跟網絡擦出火花。

北青報:說到創新,現在普遍的方式是購買國外模式,能把一檔從創意到制作完全原創的節目做紅的例子極少。作為行業元老,您研發《小戲骨》有何心得?

潘禮平:我就是“不學無術”的人,從來不學電視專業,沒看過一頁專業書。我一直是個“毀專業”的人。當年把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做成全國最早“說新聞”的欄目,使其和《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成了湖南衛視正式走向全國的三大欄目之一。這事兒他們說是“毀”了播音系——不需要那種硬邦邦的播音﹔之后又做了慈善節目《心得樂》,“面對面捐款、最放心慈善”,現場將善款放到貧困孩子手中,打破了過去慈善對各種基金會的依賴,又“毀”了一個專業﹔《小戲骨》小孩演大片,又有人開玩笑說這次“毀”了表演系——小孩演這麼好還要什麼表演系呢?(笑)電視不要搞成神秘、搞成專業,它就是從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發掘趣味,直接面對大眾的,所以要超越節目思維、超越電視思維。

選角出“奇兵”

小演員們彩排長達三四個月,原片要看100遍

北青報:選擇小演員的標准是什麼?

潘禮平:形象氣質上吻合角色是優先標准,另外就是出奇兵。比如白蛇的扮演者陶奕希,最初,有些“小戲骨”演員經驗豐富、情感表達各方面更成熟,但陶奕希的樣子既漂亮又有點怪,就像一個小妖精轉世,所以就選擇了她。演許仕林的鐘奕兒現在反映很好,當時她也競爭白娘子,最終用她女扮男裝這個方式,把男孩、女孩的優點全部結合,有一些奇兵的味道。許仙開始也是爭議很大,當時壓倒性意見是選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男孩子,最后我還是力排眾議定了現在的女孩子,因為覺得她反串很萌,而且演老年許仙的反差我很喜歡,而那個有經驗的男孩就沒有這個味道,雖然演得很好。演許仕林那個孩子接下來繼續反串男孩子角色,演《西游記》的唐僧。

北青報:某大腕曾說最怕跟孩子和狗演戲,《小戲骨》用什麼方法引導小演員去理解成人世界的關系?

潘禮平:小孩很好引導,就是要善於講故事,用能聽懂的話,喚起小孩的認知。此外,還有很簡單的一點,就是感同身受。比如《白蛇傳》裡演許仕林的鐘奕兒,我的評價就是她用了一種近乎崩潰式的表演方式,那段網上評價很高的哭戲就是要她把白素貞當成自己的母親。成人很難做到的,小孩卻沒什麼心理障礙,成人的情感好多都是受制約的或者羞於表達的,而小孩的情感流露都是天然的,“演技”這方面孩子其實有很大優勢。《白蛇傳》小孩能演出超過大人的情感水平,一點都不奇怪。在正式拍攝前,小演員們進行了長達三四個月的彩排,我常說原片要看100遍,然后將每場戲排練一遍,每個動作、每句歌、每句台詞都要反復調整, 從單純的模仿,轉成靈魂附體,才到現場實拍。

選材有禁區

眼下呼聲很高的《紅樓夢》《梁祝》肯定不會拍

北青報:《小戲骨》的核心是小孩模仿大人。當初為什麼沒用兒童演兒童經典,是因為研發難度太大嗎?

潘禮平:小孩自己演那叫兒童劇,肯定沒有小孩演大人有意思。一是反差,新萌態﹔二是學習老戲骨,難度非常大,表演的提升、魅力的含金量比一般兒童劇大。“小戲骨”可以看到表演的奇跡,兒童劇看不到。

北青報:《小戲骨》目前的爭議也很大,關於兒童的作品更是敏感區和禁區很多,您怎麼看?

潘禮平:爭議肯定有,中國沒有一件不爭議的事情。《小戲骨》的模式是藝術形式,是表演上的創新,沒有必要上綱上線的。只是要注意導向問題,始終堅持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少兒不宜堅決不能搞。其他的爭議在我看來意義不大,都是些風花雪月。童真的問題,催熟、早熟的問題,都不值一提,因為它並沒有。《小戲骨》的表演模式是個藝術追求,就像讀藝術班,學唐詩宋詞一個道理。藝術和人生的感悟,人就是要從不斷獲得中慢慢成熟。

北青報:“網紅”的特性是速紅速朽,新鮮感過后,《小戲骨》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嗎?

潘禮平:隻要對青少年沒有副作用,古今中外的好經典都可以吸收,所以它的生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不會為了市場而市場,比如眼下網絡上呼聲很高的《紅樓夢》、《梁祝》肯定不會拍,一個是愛情,一個是消沉。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花木蘭》、《西游記》、《射雕英雄傳》,從中選擇大情大義、家國情懷的正能量部分來實現。“小戲骨”表面上看是稚嫩的孩子稚嫩的肩膀。但是它背后的力量很強大。我們祖先甚至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精華都可以通過他們來向世人傳遞。(記者 楊文杰)

非常道

“就請放過孩子吧!”

去年,有關部門以“禁止消費未成年人”為由,揮刀斬了《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二胎時代》等兒童參與的真人秀,我還為之抱屈,不管節目外牽扯到多大的利益關系,這些節目中,孩子們還是該玩就玩、該哭就哭,大部分時間表露的都是真我本色。因此,當我的朋友圈被萌娃版《白蛇傳》刷屏時,我很困惑,為什麼這樣一部參與者完全是低幼兒童、賣點是孩子表演大人的電視節目竟然大行其道?

在解釋為什麼開設“小戲骨”欄目時,總導演潘禮平說要給中國的小孩子傳統的營養,並提到,“為了說服家長,團隊把《白蛇傳》中愛情的戲份去掉,隻剩親情和友情的內容。” 相關報道還說,《白蛇傳》火了以后,談合作的人很多。“有想拍片子的,搞產業開發的,辦學校的,辦兒童樂園的”。這樣美好的“錢景”讓人“細思極恐”,貌似“小孩演大人”立馬就要升格為一項朝陽產業,從幼童到“小戲骨”的包裝生產線已經建立,隻待童工們上崗就業。

沒錯,“小戲骨”就是在赤裸裸消費兒童。《爸爸去哪兒》等在大部分時間中,孩子都是在本色出演,而“小戲骨”是在用“一個小屁孩演焦裕祿、縣委書記、省委書記,或一個大將軍”的手段,刻意逢迎成年觀眾的好惡,他們僅僅是成年人娛樂、消費的工具。

為萌娃版《白蛇傳》點贊的網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為孩子的表演“堪比原版被感動了”,他們是真的中了制片方的“毒”﹔另一類則是為了解毒,他們是被“屏幕到處充斥‘小鮮肉’的僵尸臉、死魚眼的演技”惡心到了,看到萌娃版《白蛇傳》“突然發現一股幼稚卻又成熟的清流在流淌,一下子就流進了心裡面。”這類網友其實是在“頭疼醫腳”,成人世界都沒解決的問題你讓孩子去解決?

想想真的可悲,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體系中,我們極盡所能地保護孩子,希望他們釋放天性、活出真我﹔而在另一端,我們又在不遺余力地消費孩子。本質上講,對於萌娃版《白蛇傳》主演的夸贊,和對上季《爸爸去哪兒》中王寶強三歲女兒娜娜的惡評其實並沒有區別,都是把他們塞入成人角色的框架中然后咂摸品評,動機和行為裡滿是成人的市儈和陰險。

就請放過孩子吧!(記者 祖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