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95后"的網絡生活:更愛線上社交 傾向碎片化閱讀

2016年10月18日06:5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38.3%受訪95后在網絡社交圈經常屏蔽父母

  漫畫:金艷

  95后被稱為“互聯網一代”,他們的互聯網使用習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社交、學習、娛樂、消費等方面,95后的行為方式和觀念與其他年齡段人群都表現出很大差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619名95后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聊天交友(65.5%)和與親友同學聯系(61.5%)是受訪95后上網最常做的兩件事。52.6%的受訪95后更喜歡線上社交, 53.9%的受訪95后更傾向於碎片化閱讀。受訪95后使用網絡社交工具時,最常屏蔽與話題無關的人。72.6%的受訪95后對幽默有趣的網絡輿論最感興趣。

  70.1%受訪95后在中學時有了第一個社交賬號

  劉雯是重慶某大學一名大二學生,去年年底,她開通了自己的微信賬號。但一年多以來,她並不經常在朋友圈發信息。劉雯和朋友聊天時,最常使用的工具是QQ,個人狀態和內容分享一般是在微博上進行。“我初中時有了自己的QQ號,那時候主要是用來聯系同學。高中時有了手機,上網頻率高了,就注冊了微博賬號。”劉雯說,最早玩QQ時,她喜歡壁紙漂亮、功能豐富的個人空間,后來越來越多地使用微博,是因為裡面的信息更有趣。

  今年20歲的白麗(化名)是北京某街舞隊的隊員,同時也在一家舞蹈室兼職做老師。由於平時工作很忙,四處奔波,白麗一有時間就喜歡宅在家裡上網。“我一般會追電視劇、聽音樂、逛購物網站、刷朋友圈,偶爾也會打游戲,吃飯時間就叫外賣”。白麗說,相對於QQ、微博等社交工具,她使用微信和直播平台更多。“朋友和舞蹈室的學生大都用微信多一點,這樣跟大家溝通更方便。另外,演出時,我們經常會拜托朋友或不參賽的隊員幫我們直播或拍短視頻發到網上”。

  調查顯示,聊天交友(65.5%)和與親友同學聯系(61.5%)是受訪95后上網最常做的兩件事。其他還包括:打游戲(53.4%)、獲取資訊知識(50.5%)、看影視劇(50.5%)、聽音樂(44.4%)、看直播(41.0%)、購物點餐(36.5%)、看動畫(26.5%)等。他們最常使用的上網工具是手機(78.8%),並且遠高出台式電腦(15.7%)和平板電腦(4.6%)的使用頻率。

  在網絡社交媒體中,受訪95后最常使用的是微信(86.3%)和QQ(68.1%)。接下來是微博(40.6%)、論壇貼吧(21.9%)、直播間(20.4%)、博客(12.2%)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教授邱建新表示,90后大都成長於互聯網逐漸普及的背景下,尤其是95后,他們的成長幾乎一直與我國互聯網發展相伴。“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人把他們比作一個即拔即插的U盤,存量大,內容多元化、碎片化。確實,95后成長在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知識和信息量大、來源廣泛,更新速度也快”。

  調查顯示,70.1%的受訪95后在中學時有了自己第一個社交賬號,具體來說,38.0%的人在初中時注冊了賬號,32.1%的人在高中注冊了賬號。

  在北京化工大學讀書的吳曉(化名)雖然也有自己的微信、QQ和微博賬號,但他最喜歡逛貼吧和論壇,而且在部分貼吧還有馬甲(在網絡中,馬甲泛指同一個人的不同ID——編者注)賬號。“我喜歡足球、歷史和科技類的話題,也為自己有大量這方面的知識感到自豪”。在吳曉看來,聊天和直播工具,以及和同學、朋友的日常互動比較無聊,而以興趣為紐帶把用戶分類聚集在一起的貼吧和論壇更有趣。“我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和吧友交流而獲取的,我的一些微信和QQ好友也是通過貼吧和論壇認識的”。

  調查中,52.6%的受訪95后表示更喜歡線上社交﹔14.5%的受訪95后更喜歡線下社交﹔26.2%的人回答無所謂﹔6.7%的人回答不好說。53.9%的受訪95后表示自己更傾向於碎片化閱讀。

  72.6%受訪95后對幽默有趣的網絡信息最感興趣

  1995年5月,郵電部宣布向社會開放互聯網接入服務,從此我國互聯網進入開放的市場化階段,互聯網媒體也相繼上線,網絡社交媒體更是不斷更新換代、發展迅速。《2013年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之一。當前,95后正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互聯網媒體進入屬於他們的時代。

  白麗認為,網絡媒體互動性強、讓用戶有自己的“領地”才更好玩。“我經常會在朋友圈點贊或評論,刷劇時也常常發彈幕,還在音樂播放平台上建過歌單。”她表示,對於自己的空間、主頁,她都會花心思選頭像、寫簽名,因為“這些很大程度上體現著自己的形象”。

  白麗還表示,雖然她會注意自己發在空間和主頁的內容,喜歡被關注,但是她並不喜歡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也不喜歡朋友圈裡這樣的動態。“那樣會顯得很矯情,我更喜歡發布和查看一些日常活動,還有有趣的段子、視頻等。”

  邱建新指出,80后成長的年代,是改革開放初期,他們的文化也不免更多地打上父輩的印記,而且在演藝明星影響力剛出現時,他們也更容易去追星和從眾。而90后,尤其是95后更多地關注自我,希望被關注,個體自主意識、權利意識也更強,他們也更加注重創新求異,這體現在語言、行為等各方面。

  調查顯示,受訪95后最感興趣的信息是娛樂八卦(62.3%),其次是知識科普(60.2%),接下來依次是熟人日常(52.6%)、時政財經(37.2%)、文化體育(35.5%)等。

  他們最感興趣的網絡信息類型是幽默有趣的(72.6%),其他依次是精辟專業的(54.7%)、自由開放的(40.5%)、謹慎負責的(32.1%)、遵紀守法的(30.5%)等。

  白麗坦言自己很少讀長文章,更不經常讀書。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業要做的工作和感興趣的事情,這些之外的很多信息稍加瀏覽就行了”。

  吳曉表示,對於網上的信息和輿論,他並不會輕易相信和接納。“雖然不至於每條信息都去求証,但我會多看幾條相關的鏈接。對於網上的段子,雖然也會偶爾跟著關注和吐槽,但更多只是為了好玩而已。對於嚴肅的話題,還是會嚴肅地看待,而且感覺自己不了解的話題不會亂發言”。

  調查顯示,受訪95后使用社交工具時,最常屏蔽的是與話題無關的人(50.8%),其次是陌生人(49.0%),38.3%的受訪95后表示自己經常屏蔽父母。

  劉雯對自己網絡社交工具上的親友都進行了分組,在發布日常動態和觀點時,有時會屏蔽部分人。她坦言,家人是她屏蔽較多的人,“其實偶爾心情不好或者有一些小煩惱都是正常的,不想讓他們過於擔心”。

  劉雯覺得,在直播平台上暴露自己的長相等信息不會帶來太大問題。“雖然平台看起來是開放的,但是作為普通的用戶,關注我的大多是認識的同學、朋友,用戶使用的也是昵稱,直播內容一般就是一些日常活動,很大程度上只是換了一種網絡聊天方法而已。”劉雯說,父母長輩往往擔心自己不注意網上交友的安全,但她認為自己和身邊的同齡人還是很警惕的。

  本次調查顯示,對於95后的稱謂,48.8%的受訪95后表示無所謂,37.1%的受訪95后表示喜歡,14.1%的受訪95后表示厭惡。

  參與調查的受訪95后中,學歷為大學在讀及以上的佔68.4%,高中和中專佔27.3%,初中佔3.3%,小學及以下佔0.9%。男性佔55.0%,女性佔45.0%。(周易)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