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多國媒體高度關注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9日07: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國媒體高度關注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奧地利《新聞報》18日報道了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消息並配發了照片。文章較全面地介紹了發射過程以及兩位宇航員的情況,並指出兩天后復雜的交會對接更有看頭。文章還介紹了中國發展太空事業的歷史和目標。本報記者 王懷成攝/光明圖片

  【記者連線】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10月18日電 中國17日早晨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並將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神舟十一號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兩名航天員將進入天宮二號,駐留太空33天。對此,多國媒體17日當天都給予了高度關注。

  美國

  美國廣播公司17日報道說,神舟十一號的發射開啟了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的太空駐留。神舟十一號是景海鵬的第三次太空航行。文章尤其提到,景海鵬將在太空慶祝50歲生日。在2013年的載人航天飛行中,三名中國航天員在軌道上度過了15天,並與天空1號太空實驗室對接。推進中國空間計劃,建立中國的空間力量,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優先事項。中國堅稱其太空計劃是為了和平目的。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刊文稱,這是中國史上時間最長的載人航天任務,飛船上的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時間最長的33天太空駐留。他們將在其中30天內完成醫學、物理和生物等科學實驗。

  報道說,由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共同建設的國際空間站計劃2024年退役,中國計劃在2022年將重達20噸的永久空間站發射進入軌道,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是測試性能的初步實驗平台。國際空間站一旦退役,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永久在軌空間站的國家。

  據稱歐洲航天員已准備提前學習中文。2011年美國國會已以安全為由,阻止美國航空航天局與中國空間項目發生聯系。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太空項目太空安全專家瓊·約翰遜·弗雷澤說:“當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即將進入軌道時,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都願意排隊與中國合作。”弗雷澤還表示,“中國在太空競賽中起步較晚,直到1970年才發射成功首顆衛星,而當時美國航天員已登月成功。但是數十年來,中國在研究和訓練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未來計劃包括將無人探測器送上火星和航天員登月”。弗雷澤指出:“如果美國不盡快調整政策,開始與中國展開太空合作,就會喪失影響和利用中國未來太空計劃的任何可能性。”

  (記者 王傳軍)

  英國

  英國廣播公司17日報道稱,中國使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兩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軌道,這一方案的目的是發展中國探索太空空間的能力。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站對接后,兩名航天員將在空間站內逗留30天,進行多項實驗,這將是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任務。近期的一系列太空發射活動暗示,中國未來可能將進行載人登月或者登陸火星的計劃。

  (記者 林衛光)

  奧地利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后,奧地利廣播公司立即在其官方網站進行報道,介紹了神舟十一號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全過程,以及兩名航天員擬完成的工作。

  報道說,在國際空間站2024年如期結束使命后,中國將是唯一擁有太空空間站的國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雄心遠不止於此:2021年中國將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2024年將把人送上月球。

  報道還說,在此次發射成功后,中國擬於2017年發射非載人的天舟一號為天宮二號運送物資,這將是完全由機器人完成的補給任務。

  (記者 王懷成)

  泰國

  泰國《民意報》《泰叻報》《經理人》及《春天新聞》等主流媒體17日紛紛刊發和轉載了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的消息。

  《民意報》題為“中國航天員順利升空,向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邁進”的報道稱,執行此次航天任務的兩名航天員將在軌工作約一個月時間,這是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中國向著在2022年左右建成首個宇宙空間站又邁進了一步。

  《經理人》則重點報道說,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要在距離地面393公裡的太空進行空間站建設和科學實驗,還將與天宮二號對接,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和科普項目,其中包括太空養蠶,這是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獲獎項目。

  (記者 馬勇幼)

  菲律賓

  菲律賓媒體對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倍加關注,《世界日報》《商報》等在發射前進行了系列報告,在17日第一時間發布了飛船發射成功的詳細消息。

  報道指出,神舟十一號執行的任務將是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將為中國未來空間站建設打下良好基礎,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裡程碑。它將給中國民眾生活帶來許多改變。如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后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在軌維修技術、空間站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還裝載了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等新一代對地觀測遙感儀器和地球科學研究儀器,將提高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大氣污染和大氣成分監測等領域的研究和技術水平。

  (記者 趙中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