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國新聞事業的搖籃 斯諾留下許多珍貴資料

延安新聞紀念館的鎮館之寶——中國共產黨從上海秘密運到延安的印刷機。
在陝西延安城區清涼山南麓,陝西延安新聞紀念館依山而建,這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專題紀念館。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它見証了黨的新聞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苦歷程。延安新聞紀念館是由中宣部、原國家廣電總局、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部門(單位)共同籌資修建而成。9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走進延安新聞紀念館,走進紅色革命根據地志丹縣等地,去尋找和觸摸中國新聞事業在戰爭年代的“脈搏”。
從上海秘密運回印刷機
“延安新聞紀念館建於上世紀80年代,地址在清涼山上新華社舊址旁。展館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580平方米。館的外形呈窯洞形,意寓著黨的新聞事業是在延安的土窯洞裡創建的。”延安新聞紀念館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作為鎮館之寶,館內陳列的印刷機是當年中央從上海運來的,由於當時要將這台機器運到延安很難闖過敵人的封鎖線,於是地下工作者就在上海把這台機器進行了拆卸,把機器的零件全部裝到了棺材裡,以蒙蔽敵人的眼睛,最后順利運抵蘇區,再由工作人員把機器進行組裝、調試,順利投入使用。
“黨中央在延安時期,延安清涼山曾是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中央印刷廠等眾多新聞出版單位的所在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年,老一輩新聞出版工作者在黨中央領導下,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央的戰斗號令、抗日前線的勝利捷報等喜訊就是通過清涼山的紅色電波和一張張報紙,傳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傳向大洋彼岸的。
紅軍在保安打破新聞封鎖
記者走進志丹縣,在毛主席和紅軍將士曾經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在他們曾經住過的窯洞內,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在那樣艱苦的年代所具有的革命情懷和堅強意志,從而形成革命必勝的信心和勇氣。
“保安是陝甘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劉志丹將軍的故鄉,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為中共中央所在地。”志丹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建翔介紹,1936年4月,劉志丹將軍東征犧牲后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
李建翔向記者介紹,中央機關在志丹期間,領導紅一方面軍西征,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大會師,宣告為期兩年的萬裡長征勝利結束﹔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進紅區採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醫生馬海德,使《西行漫記》公之於眾,打破了國民黨對紅軍的造謠誣蔑和新聞封鎖。
許多珍貴資料由斯諾留下
“1936年7月17日,埃德加·斯諾來到志丹,毛澤東親自接見並就中國革命中存在的問題與他進行了廣泛交談。”李建翔介紹,斯諾在陝北、甘肅、寧夏等革命根據地採訪了3個多月,對紅色政權下的邊區進行了全面考察。1936年10月,斯諾結束了對紅色根據地的訪問,帶著記得滿滿的筆記本、照片膠卷和電影膠片,以及沉甸甸的紅軍報紙、文件,從陝北回到了北平。后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問世,書中預示中國革命將從保安“紅都”起步邁入新紀元。
李建翔介紹,現在志丹縣革命紀念館中的許多珍貴的文字資料和照片,都是斯諾當時留下的。
新志丹再塑新形象
“近5年,我們志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建成數字農家書屋8個、農家書屋49個,累計配送圖書10.8萬余冊。圖書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志丹縣文體廣電局局長李志崗向記者介紹,近5年來,志丹縣新增國保單位1處(秦直道志丹段)、省保單位3處(永寧山寨、城台石窟、劉志丹故居),公布了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完成了保安軍城牆、劉志丹故居、劉坪中央黨校舊址、麻地坪革命舊址規劃編制工作,紅大舊址對外開放,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成績突出。
5年來,志丹縣累計接待游客168萬人,旅游綜合收入突破4億元﹔高起點完成了《志丹旅游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志丹縣紅色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城台石窟、龍泉寺等部分景點單體發展規劃。(記者 張席貴 文/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