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0期

基於聽覺傳播的廣播新媒體平台建設創新

田 園
2016年10月26日14:2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 要:本文以廣播媒體的聽覺傳播特征為核心,探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趨勢加速的背景下,傳統廣播媒體如何抓住“聲音”這一本質特性,創新性地建設自身的新媒體平台。具體包括:建設以內容為中心的“有聲”信息供給平台﹔建設以服務為中心的“隨聲”產品體驗平台﹔建設以互動為中心的短音頻社交分享平台﹔建設以車載終端為中心的智能音頻跟蹤平台。

關鍵詞:傳統廣播﹔聽覺傳播﹔新媒體平台

20世紀20年代的電子革命形塑了麥克盧漢所謂的“聲覺空間”,這個“沒有邊界的世界”讓他相信:同視覺表征形態相比,聲覺表征更加有力,涵蓋面也更為寬廣。此后,這一觀點得到了保羅•萊文森的修正,他認為,麥氏所謂的聲覺空間如今主要見諸賽博空間那種“在線”的、“字母表似的”環境中,也就是說,今天的網絡空間才是真正的聲覺空間。反觀如今的媒介生態,無論是孕育於前文字世界的還是潛藏於數字世界的聲覺空間,在視覺媒體過度消費的環境下,其價值都正在增值。以聲音為傳播符號、訴諸聽覺傳播的廣播媒體正迎來新一輪的生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對傳統廣播來說,打造優質的新媒體平台既是實現戰略轉型和品牌化的一種手段,也是在新舊媒體競爭中突圍的關鍵。而抓住“聲音”這一核心,以聽覺傳播為基點,則是確保其在建設新媒體平台過程中有的放矢而又區別於其他傳統媒體、實現創新的關鍵。

一、建設以內容為中心的“有聲”信息供給平台

傳統廣播是大眾傳媒,傳遞信息是其第一要務。因此,在傳統廣播的新媒體化之路上,需首要探索的也是新媒體化的信息傳遞。

在英國,當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面臨新媒體變局時,採取的應對措施之一便是轉變理念的同時先后打造出BBC Online、BBC Mobile、BBC互動電視等一系列平台。今天,BBC的數字媒體發展計劃仍在繼續,其中就包括新一代iPlayer、BBC Store、Open Minds等平台的搭建。在美國,“聲媒體”的平台化現象已司空見慣,不但有超10億訂戶的蘋果Podcasts平台,5by5 Radio、Mule Radio等播客網絡,還有Castro、Instacast、Pocket Casts、Overcast等知名播客客戶端。 同樣在我國,諸如上海東方廣播、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這類傳統廣播媒體機構,也是借助於像阿基米德、聽聽FM這樣的移動音頻平台才得以在新媒體時代仍然保存了原有甚至吸引到新的聽眾群,在競爭中嶄露頭角。

立足聽覺傳播,需要傳統廣播在自身的新媒體平台之上同樣關注“聲音”這個根本,傳遞“有聲”信息。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以聽覺資源為主,並力圖從聲音傳播的角度於這些內容中挖掘出更多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第二,以有利於聽覺信息的傳播為基本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再關注新媒體時代聲音信息的視覺輔助呈現、社交互動等﹔第三,以受眾“聽”的需求為根本,關注需要聽、喜歡聽、應該聽、可能聽的人群,同時關注他們聽的習慣、方式、興趣等。

從當前我國的廣播媒體發展實踐來看,卓有成效的音頻內容供給平台建設有兩種,即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代表的“建平台”和“進平台”。中央台將自身的平台建設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建平台”,即自有平台的建設和打造,主要是“央廣新聞”客戶端和“中國廣播”客戶端,前者吸納公民新聞元素,向用戶提供海量新聞閱讀和主播用戶互動,后者整合本台和全國音頻節目資源,將優秀節目產品化。2015年10月1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旗下環球資訊廣播開播10周年之際,也推出了“環球資訊+”媒體融合平台,除圖文、音頻和多媒體新聞報道,還加入了頗具廣播特性的“挑戰”“老聲音”“大咖”等聲音功能,致力於打造好聽、好看、好玩、好用的新聞移動互聯網產品。這些連同上文所述的阿基米德、聽聽FM等都屬於“建平台”方面的典型范例。

第二層面是“進平台”,即進駐已有平台,重點是打造自己的微博微信矩陣。從全國范圍看,當前各傳統廣播電台在這方面已逐漸走向成熟。同樣是國際台環球資訊,又於2016年1月15日與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推出大型全媒體有聲閱讀節目《環球閱讀》,在國際台廣播和咪咕聽書平台同時開播,推動全民有聲閱讀。與單純的開通“三微”(微博、微信、微視頻)賬號相比,這一“進平台”的方式更好地利用了傳統廣播電台在聲音方面的優勢,值得借鑒。實際上,不僅廣播媒體,一些其他媒介種群也開始意識到“聲音”可能是未來媒體發展的藍海,試圖借助“聲音”來拉近與受眾的距離。2015年6月,新華網新版首頁上線的同時,新華社同步推出一批新形態產品,其中就包括“新華廣播”。“新華廣播”傳承歷史上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台,以網站改版為契機,打造了圖、文、音視頻一體化的全媒體空間。

二、建設以服務為中心的“隨聲”產品體驗平台

以內容為中心的“有聲”信息供給平台,彰顯了新媒體廣播和傳統廣播的一個共同角色,即聲音信息的傳播者。而更深一步,新媒體廣播區別於傳統廣播的另一個重要身份在於,它還是聲音服務與體驗的提供者。

內容產品化是傳統媒體在擁抱新媒體過程中被時常提及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強調的是將傳統媒體從單一的內容供應商打造成信息資源開發商、新聞內容制造商、傳播渠道提供商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傳媒集團。對傳統廣播媒體來說,就是要依托於自身的內容資源,借助於新興的數字技術,完成上述角色嬗變,使聲音媒體的經濟價值得以最大化實現。

在產品化了的廣播新媒體平台中,貼身、貼心的服務成為核心,而與此同時,內容成為服務的“附加品”,對用戶而言,在這樣的平台之上,獲得優質的聲音服務和良好的聲音體驗要優先於獲取單純的聲音信息。在這方面,深圳廣電的“優伴”手環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范例。2014年,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推出其移動互聯網穿戴式產品“優伴”手環,定位於“最適合中國人習慣和需求的健康監測手環”,使用者隻需戴上手環,並同時在智能手機上下載配套的“優伴”APP,即可全方位監控包括睡眠狀況、膳食狀況、運動狀況等在內的各項靜態數據,還能通過雲后台交互獲得對自己健康習慣的實時分析和專業指導。“優伴”APP是一款可與手環硬件實現數據同步的軟件,主界面上是有關健康數據監測的功能模塊,在觸摸屏上“右拉”則會顯示一個實時廣播模塊,可以收聽正在播出的交通頻率、私家車廣播、先鋒898等深圳廣電的多套廣播節目。據悉,今后“這個實時廣播模塊將集成頻率包裝、聽眾互動、活動召集、數據分析、節目碎片化、定制點播、產品營銷、購買支付等功能,‘優伴’將成為廣播在移動互聯網上獨立的、多功能的應用平台” 。

作為一個傳統媒體的跨界載體,“優伴”其實充當了一個將廣播聽眾轉化為產品用戶、又將產品用戶轉化為廣播聽眾的工具,它所搭建的是三個相互聯系的開放式生態圈:第一,硬件生態圈,除了手環,各生產商還可以針對“優伴”研發更多相關配套產品﹔第二,軟件生態圈,圍繞手環等產品,可研發更多相關配套軟件﹔第三,服務商生態圈,包括媒體和商家在內,任何合作方都可以借助“優伴”APP有一個自己的專屬頁面。未來,依托於廣播的各項優勢,打造一個包括傳統電台節目收聽、移動端音頻供給、個人應用、本地化服務、社交分享與社群活動、線下體驗等在內的“生活形態圈”,可能是廣播深度觸達聽眾的最終方向,而諸如“優伴”這種開放式平台的搭建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突破口和嘗試。

三、建設以互動為中心的短音頻社交分享平台

早在門戶網站興起后,文字就完成了其互聯網化﹔視頻網站的活躍,則昭示了視頻的互聯網化。相比較而言,音頻是直到今天都未能被充分互聯網化——或者說,是被互聯網化的程度最低的一種形式。

目前,類似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微博這類社交媒體應用都是通過短文字、圖片、鏈接或短視頻“刷”新鮮事的方式吸引用戶,而相比之下,音頻的特殊形式好像不容易被以類似方式“瀏覽”。然而,這並不能說明短音頻就沒有被分享的價值。為解決這一問題,紐約公共電台(New York Public Radio,簡稱WNYC)打造了一款新工具audiogram,它的主界面操作簡便,主要是為用戶提供自由錄制音頻的功能,錄制結束后,用戶可以將錄制好的音頻文件保存下來,還可以視頻化的形式將其分享到Facebook或Instagram,播放時會出現可視化聲波。借助這種方式,WNYC摘取了其廣播節目《The Christie Tracker》中一段主持人朗讀的有關共和黨辯論的搞笑段子放在Twitter上推送,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這對我們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啟示:傳統廣播電台的音頻資源非常豐富,一些在正式節目中被剪掉或不適合播出的內容,或者其他針對社會內容的音頻,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在社交媒體上與用戶分享,從而拓展電台本身的受眾群。2015年2月,WNYC還推出短視頻分享應用Anchor,類似於Facebook、Twitter、微博,Anchor上的內容大多都是用戶自制短視頻,可分享、點贊、評論,而評論也是音頻形式,這種新鮮的方式對用慣了圖文和視頻的用戶來說頗具吸引力。

在我國,與Anchor類似的平台是湖南台於2014年12月初推出的音畫互動社交應用“吐鴉”。用戶在該平台上傳圖片的同時可以用聲音標注說明,語音也會自動轉化為文字,瀏覽該圖的人可通過音頻方式進行評論,以丑萌小圖標顯示,點擊即可收聽,並且小圖標還能按照評論者的意願擺放到圖片的任意位置,對原圖進行二次修改涂鴉。該平台的潛力在於:聲音元素可以無限豐富,而語音吐槽圖標也可以根據用戶喜好不斷添加。也許,類似以互動為中心的短音頻社交分享平台只是傳統廣播的音頻互聯網化嘗試中一個小小的切口,未來還將不斷出現更為豐富的形態。

四、建設以車載終端為中心的智能音頻跟蹤平台

手機終端是當前各大新舊媒體和各產業的必爭之地,但最能體現音頻獨一無二優勢的卻是車載終端。從傳統盒式磁帶到CD播放機、MP3/4、車載收音機,車載音頻的形式也隨技術發展不斷變更。2012年,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簡稱NPR)推出汽車專用APP,成為第一個應用福特汽車的同步應用程序連接技術(SYNC APPLink)的廣播媒體。 與此同時,寶馬公司互聯駕駛(Connected Drive)也與我國百度公司合作,在其新款汽車中推出車載音樂應用程序“百度ting”,汽車與智能手機整合為人們提供服務的可能性讓汽車廠商和廣播機構都開始重視起“車聯網”這一未來的新興市場。

最令人矚目的是蘋果公司與谷歌公司的合作,兩者推出低成本的“映射”模式,即“以CarPlay、Android Auto等外部介入系統取代車廠自帶的娛樂服務功能,以智能手機為載體,通過數據線、藍牙或 WIFI 的方式連接到汽車之后,將內容投射到車內顯示屏中” 。在這種模式中,智能手機可以為車載系統提供操作系統的支持。2014年,谷歌公司還與通用、奧迪等多家汽車公司聯合宣布成立“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以將其開源系統Android應用於汽車領域。2013年1月,美國第一大商業廣播電台運營商清晰頻道 在通用汽車上安裝iHeartRadio車載版APP﹔“2014年,美國iBiquity數字公司在奧迪等15種車型中啟動‘藝術體驗項目’,覆蓋650家廣播電台﹔美國最大的衛星廣播公司天狼星廣播公司(Sirius XM)不僅重視車載預裝,還將二手車市場作為主打市場,並對已經擁有汽車且裝有車內廣播的用戶推出特約版本的服務合約” 。

在我國,隨著汽車產銷量的增加、基礎通信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以及車聯網被國家列入重大專項,車聯網布局也快速起步。201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與福特汽車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其豐富的權威、正版音頻內容將入駐福特全系搭載APPLink的車型,共同為車主打造全新車載連接音頻體驗﹔2016年4月,兩家共同發布Applink SYNC3版中國廣播客戶端。此外,多聽科技的“車聽寶”(以智能手機為中介實現)、喜馬拉雅的“隨車聽”(以汽車點煙器實現)、考拉FM的“考拉寶”(車載智能音箱)等也都是車聯網的有益嘗試。

鑒於服務於用戶移動收聽的特殊收聽狀態,車載端的廣播新媒體平台不僅要專注於節目內容,還要專注於汽車用戶的互動體驗,打造跨平台的用戶行為庫,根據用戶的移動化行為和路上需求設計內容及產品的功能、服務和交互方式,一方面要使其內容真正符合用戶的使用場景和需求,同時在用戶使用中通過跟蹤、觀察、記錄,進一步挖掘並細化其更多潛在需求,如尋找停車位(場)、接送站、等交通燈等﹔另一方面也要關照產品功能,提供基於聲音的車上互動,為用戶營造良好的交互體驗。(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編輯,傳播學博士)

注釋:

①“聲媒體”時代將全面開啟,你的耳朵有福啦﹝EB/OL﹞.http://www.vccoo.com/v/e13ed6?source=rss,2015-04-18.

②深圳廣電“優伴”智能手環亮相文博會﹝EB/OL﹞.http://roll.sohu.com/20140519/n399740734.shtml,2014-05-19.

③張雨忻.聲音和畫面的結合能有多大想象力?“吐鴉”想做的不僅是“語音吐槽版instagram”﹝EB/OL﹞.http://36kr.com/p/217952.html,2014-12-18.

④高貴武,趙媛媛.移動互聯時代廣播媒體的生態與發展邏輯[J].新聞記者,2014(10).

⑤張銳.車聯網,傳統廣播的終結者?[J].聲屏世界,2015(07).

⑥2014年9月該頻道正式更名為iHeartMedia.

⑦高貴武,趙媛媛.移動互聯時代廣播媒體的生態與發展邏輯[J].新聞記者,2014(10).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媒體生存空間拓展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GD1532。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