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節目的創新策略
——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縱橫》改版為例
摘要:新媒體時代,廣播等傳統媒體的發展遇到了極大挑戰,因此,對傳統媒體進行改革創新是推進其發展的關鍵。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縱橫》為例,從內容上、風格上、推廣手段上對其改版后的節目進行分析,以此探索廣播新聞節目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廣播新聞﹔《新聞縱橫》﹔新媒體時代﹔創新
新媒體時代,廣播等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新聞節目是廣播媒體的主打節目,代表著電台的辦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會公信力。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新聞節目的質量影響著廣播電台的生存和發展。本文擬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縱橫》為例,探索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節目的發展和創新路徑。
一、內容上:提高內容深度,立足聽眾需求創新編排手段
新媒體時代,人們選擇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如何吸引受眾是節目成功的關鍵。若要吸引受眾眼球,不僅需要新穎的形式,更需要具有創意及價值的內容。內容制作是媒體發展的長遠之策,廣播新聞節目要想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使內容在立足聽眾需求的基礎上發揮創意、體現特色。
1.內容選擇上:突出實時性,提高深度與貼近性
在傳統媒體中,廣播新聞是即時性最高的,它的傳播速度比報刊等快得多。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中,廣播新聞傳播不僅要發揮即時性,讓聽眾了解事件的最新消息,甚至於讓聽眾接受的信息與事件同步,更要發揮廣播報道的深度性,讓聽眾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央廣《新聞縱橫》為適應聽眾的需求不斷改變節目形態,從原來的二十分鐘擴展到兩個小時,時間的延長說明節目內容在不斷豐富。與此同時,節目由錄播轉為直播,進一步提高了廣播新聞節目的即時性。
《新聞縱橫》誕生於1994年10月1日,節目的定位是:一個主要進行深度拓展和延伸報道的新聞評論性節目,主要報道對象是焦點類新聞事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的不斷加劇,《新聞縱橫》為了生存,從2009年開始對節目進行多次改版,內容形式由輿論監督轉為綜合新聞,由單一事件報道到多事件聚焦,最后成為一個集新聞、評論、專題於一身的綜合型焦點性新聞報道節目。由此可知,節目通過改版擴大了內容的涉獵范圍,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為滿足聽眾對事件深度解讀的需求,《新聞縱橫》一改新聞節目的淺層化、一般化報道,從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立體地報道重要新聞事件。如2016年5月節目中報道的“魏則西事件”,這起反映醫療科室承包亂象的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節目在5月2日首先通過對當事人魏則西父親、河南省腫瘤醫院陳醫生、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的採訪對事件進行全面綜述,讓聽眾對事件進行全面了解。在3日、4日、5日的節目中跟蹤事件發生的最新信息,讓聽眾了解事件進展,對百度、患者、醫院三方進行採訪,分析事件的各個環節,有利於聽眾了解新聞事件的本質。
《新聞縱橫》定位在堅持“高舉旗積、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上,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倡導主流輿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將話筒對准基層群眾,關心群眾冷暖、反映社情民意,對人們關心的問題及時進行解答,解疑釋惑、化解矛盾、凝聚力量,以公信力和影響力贏得聽眾”, 因此在節目選題上既有反映國家大政方針的事件,也有貼近百姓現實生活的問題。如2016年4月報道的上海冒牌奶粉事件、國家二孩政策開放搶生問題、小區停車費漲價問題等,這些選題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為聽眾的日常生活答疑解惑。
此外,《新聞縱橫》是新聞評論性節目,它力求將新聞和評論有機結合起來,在觸及有關社會負面新聞報道時,立場堅定,批評的同時從多發面對事件進行調查分析,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評論,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不嘩眾取寵,不追求節目的轟動效應,注重節目播出的正面效果,分析事件本質,提出解決辦法,而不是引起眾怒。
2.內容編排上:板塊層次分明,方便聽眾選擇
在融媒體環境下,各媒體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隻有制作出符合大眾口味且具有創意的節目,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的編排是信息傳播的重要環節,也是新聞媒介對信息進行態度表達、實現傳播目的的重要手段。 廣播新聞靠聲音進行傳播,而聲音轉瞬即逝的特點為新聞的傳播帶來難題,所以在新聞傳播中應注重節目編排,為聽眾傳遞有效信息。在這方面,《新聞縱橫》在節目編排上也做出了諸多努力。
節目時長的增加,雖說豐富了節目內容,然而要想吸引受眾,節目編排就成為關鍵。《新聞縱橫》節目由兩個時長各為一小時的播報板塊組成,在兩大板塊節目開始之前主持人都會對新聞內容進行簡短的概括,前一部分以“問”字開頭,由“問今晨、問焦點、問熱點、問真相、問案情、問環球”等作為內容標識語。在第一個小時,節目主要聚焦於昨夜今晨的一些最新消息,滿足人們對睡眠空檔發生的事件的求知心﹔在“問XX”的板塊中間依次穿插“新聞地圖”“特別聲音”“新聞面孔”等近期發生的新聞資訊,整體呈現“昨日新聞”的特點。節目后一部分以“追”字開頭,由“追焦點、追爭議、追真相、追體壇、追市場、追環球”等作為播報單元欄題,這一時段主要是追溯今日突發事件或昨日事件的最新進展,播報視角立足今天。同時在“追XX”的板塊中間依次穿插“今日出行”“今日文娛”“今日投資”“今日媒體”等簡短的新聞或服務資訊,提高了廣播新聞節目的服務性、可聽性。節目在兩個板塊的交接處還開設一塊新版“此時此刻”,此板塊的內容均是“正在發生的新聞”,可以讓聽眾了解到第一手資訊。
這種板塊式播報,讓聽眾能夠對節目有十分清晰和完整的了解,聽眾在聽到每次新聞提要時就能夠了解今日節目的主要信息,從而可以進行有選擇的收聽。硬新聞中穿插著資訊類的軟新聞,不僅能夠為聽眾提供最新的消息,還能緩解硬新聞過於復雜而給聽眾帶來的收聽疲勞。
二、風格上:注重多種廣播元素運用,加強聽眾收聽的舒適度
1.播報風格:對話交流增多
廣播是訴諸聽覺的媒體,播報員無法借助衣著和表情來吸引受眾,因而廣播節目對播報員的聲音要求就更高。《新聞縱橫》根據新聞內容不同採用男女主持人交替對播,在節目中主持人大多作為串聯者,他們將不同事件的不同聲音連接起來,從而使節目完整、順暢。在很多事件的播報中,主持人作為串聯者,與現場記者、被採訪人員和演播室觀察員之間都有著各種形式的對話。這種交流式的新聞播報使聽眾感覺更親切、更容易接受。聊天式的信息傳遞也會使聽眾更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了聽眾對節目的喜愛程度。
2.音效使用上:合理使用音樂豐富節目,利用現場聲傳遞信息
廣播屬於作用於人聽覺的傳播媒體,音樂是訴諸人聽覺的藝術,二者可以說是志同道合、性情相似,自然會惺惺相惜、彼此接近。 音樂對廣播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使廣播節目更具活力、更有連貫性。《新聞縱橫》恰當地運用了音樂,從而使節目更加順暢,情感更加豐滿,也能促使聽眾緩解收聽疲勞。如,每期節目前的宣傳詞與音樂相配合使片頭氣勢磅礡,能夠讓聽眾收聽節目時產生代入感,引導聽眾進入節目之中﹔節目的不同板塊之間通過音樂過渡,用音樂將節目串聯成一個整體,並且給主持人充分的時間,避免其在進行下一板塊的播報時過於匆忙而出現播報錯誤等。
《新聞縱橫》節目中還大量運用了音響報道,包括記者採制的錄音報道,其中穿插現場的環境音響、受訪者與採訪者的對話等,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和立體感,提高了新聞的可信度。
三、推廣手段上:融媒體傳播,增強與聽眾的互動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廣播在發展過程中應重視新媒體,不斷吸收新技術,兼容並蓄,這也是廣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新媒體的發展雖然對廣播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但是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不思進取,而是不斷吸收新思想,採用新技術、新手段不斷豐富節目形式,推動節目創新。
《新聞縱橫》節目很好地體現了廣播對新技術的融合使用,增強了與聽眾的互動。2010年開通微博帳號,2014年開通微信訂閱號,通過微博、微信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節目內容。聽眾可以通過關注微博微信了解最新節目資訊,微博、微信訂閱號上對每天重要的新聞進行文字推送、深度解讀,可以使錯過節目播出的聽眾再次了解信息。在節目播出期間,每條新聞都會同步到《新聞縱橫》的官方微博上,聽眾在收聽的同時可以在微博上發表意見,主持人經常會挑選聽眾的反饋在節目中播報,這些都加強了聽眾與節目的交流、互動。
為了適應新的媒介環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發了自己的客戶端,與此同時積極與各種新媒體合作,例如它與喜馬拉雅FM進行內容合作,聽眾可以通過喜馬拉雅FM在線收聽中國之聲的相關節目,其中就包括《新聞縱橫》。通過訂閱,聽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節目的最新動態。在客戶端和手機應用上聽節目,極大地方便了上班一族,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掌握節目的信息,還可以實時發表自己的評論,也能夠與其他聽眾進行交流。
四、《新聞縱橫》改版對廣播新聞節目的示范作用
從《新聞縱橫》節目的改版可以看出,廣播的優勢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這對廣播新聞節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廣播新聞節目要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加強內容創新
第一,《新聞縱橫》將節目由錄播轉為直播,這種即時播報的採編播一體化的方式,為聽眾提供了來自現場的第一手信息,新聞播報與事件同步,提高了節目的實時性,將廣播從及時性媒體轉為即時性媒體﹔第二,節目堅持以“內容為王”,提高了新聞的深度和廣度,將事件呈現與評論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地闡述新聞事件,幫助聽眾了解新聞實質,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監督的責任﹔第三,立足聽眾需求,選題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2.節目形式應不斷創新,以吸引聽眾注意
《新聞縱橫》以創新的手段進行版面的編排,跳出以往新聞節目的老套路,採用軟硬新聞穿插的板塊式播報,大大提高了節目的可聽性。對廣播元素的綜合運用使節目生機勃勃,多次利用現場音響使節目更加真實可靠,為聽眾帶來了最客觀的聲音。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善於利用新媒體的優點為節目添磚加瓦,使節目形式更加豐富。
3.新聞節目應注重語言創新,突破傳統新聞語態
《新聞縱橫》在語言表達上創新使用國際時間,突出新聞時效,例如在播報新聞時常採用國際時間作為開始語:“現在是北京時間7點03分,雅加達時間的6點03分,剛剛過去的一天,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民眾度過了一段驚恐的時刻”。採用問責式的語態表達方式:“新聞縱橫,追問新聞”。這種問責式語態一針見血,風格鮮明,使得節目令人耳目一新,廣播的敘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同時產生了強有力的聽覺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要想在競爭中嶄露頭角,首先必須要提高內容質量,不斷創新豐富節目形式,充分發揮廣播自身的優勢,同時也要善於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要贏得聽眾的關注必須充分了解聽眾需求,以服務聽眾為本位,了解聽眾的收聽習慣,有針對性地對節目進行相應調整,從而提高節目整體的綜合實力。(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碩士生)
注釋:
①楊帆.央廣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改版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②楊文延.創新,廣播任重道遠[J].中國廣播,2011(05).
③於梅.廣播新聞節目的編排技巧[J].新媒體研究,2015(17).
④王旭.重視音樂在廣播中的作用[J].新聞愛好者,2011(12).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媒體生存空間拓展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GD153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