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影文化品質堪憂 馮小剛:有時需"冒犯"觀眾

2016年10月28日07:24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馮小剛:我們甚至要“冒犯”觀眾

第四屆明星高爾夫球賽日前在海口觀瀾湖酒店舉行,馮小剛、王中磊、何平、陳國富等國內電影行業精英齊聚,楊佑碩、金成洙等韓國電影行業翹楚捧場,共同撐起首次在本次賽事中舉辦的第一屆 《中國電影投資高峰論壇》。論壇由馮小剛主持。

2015年,中國電影經歷了輝煌的一年,440億元的票房令人振奮。僅僅一年之后,情況卻發生了一些變化,以今年國慶檔為例,電影票房僅有15.8億元,比去年減少了2.7億元。

中國電影“文化品質”堪憂

論壇上,中國導演們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影題材單一、尤其是粉絲電影“唯利是圖”的趨勢﹔而和韓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品質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誠如導演何平所言:“如果我們的制作停留在窪地電影的欣賞水平,電影就要死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塌陷不是市場,市場可以拯救,關鍵是文化的東西。文化一旦沒了,你就沒有魂了,沒有文化,哪有未來。”

著名編劇蘆葦表示,中國電影的發展可謂一喜一憂,喜的是硬件已經起來了,憂的是“電影的文化品質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好萊塢強大有這兩個方面的強大:一是自己價值觀的堅守,再就是商業功能的充分發展。我們現在面臨的課題是借鑒好萊塢經驗,以及進行自我反省——我到底怎麼了,這個行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大家都有責任和擔當直面這個問題。”

蘆葦強調,中國電影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責任以及如何跟商業完美結合”的問題。

不能過於迎合觀眾口味

《煎餅俠》編劇蘇彪說:“中國現在進入一個‘唯利是圖’的時期,大家把票房看得很重要。無論是資本還是創作者,都會不約而同地或者是下意識地,看到一個題材,第一個直覺就是:這個東西賣錢嗎?”

馮小剛同意蘇彪的觀點,他拿自己即將於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為例:“當初跟王中軍、王中磊商量這部電影的時候,他們兩位基本都是毫不猶豫的。我們一起做電影有過幾次這樣的情況,比如說《集結號》《1942》《我不是潘金蓮》,都不是流行題材,但是,現在我們嘗到了甜頭,跟其他影片相比,《我不是潘金蓮》不是同質化的,不和任何一個題材撞車,我們是獨樹一幟的。在這點上,我們有優勢,有選材的優勢,而這種選材的優勢,其實是一種膽量,是一種對所謂市場的遠見。”馮小剛提出,有的時候需要引導觀眾,甚至“冒犯觀眾”,堅持做自己的東西。

陳國富批評一窩蜂的“粉絲電影”現象。“電影不管用什麼樣的高科技,都離不開講人的故事,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一直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他們一直用很多工夫做劇本、做故事,講人的情懷。隻有人的故事才能打動觀眾,這是真正的潮流,而不是幾個鮮肉站在那裡。”

韓國導演分享:反映社會問題

韓國電影人也在論壇上分享了各自的經驗。《辯護人》導演楊佑碩指出,中國電影的確太過於看重利益,反映社會問題的題材太少。“多好的社會,都存在不健康的地方,電影界可以把這些不健康的部分揭露出來,我們在觀眾面前如何展現這些問題呢?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需要承擔的義務。韓國有很多社會題材的電影,最近中國也出現了很多類似題材的電影,但還有一定的差距。”他特別指出:“兩年前我看了陳可辛導演的電影,非常感動,我覺得這麼好的電影應該展現給更多的觀眾。”

另一位韓國導演金成洙說:“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是以供應者為中心的市場,今后受眾的需求會不斷變化,應該考慮到這樣的變化,更多展現社會議題。我們作為供應者,應該給受眾展現健康的東西。”

好萊塢制片人分享:劇本角色最貴

好萊塢著名制片人邁克爾提到了中國電影的另外一個痛點:獲得好故事的手段單一,不是靠業內著名編劇,就是改編大IP,特別是高票房的商業片。

他分享了好萊塢的經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開發故事劇本,然后開發角色。對我來說,最好的電影是有很強人物角色的電影,我們能讓觀眾對故事感興趣,對人物角色感興趣。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區別,可能是中國不太重視開發角色,開發劇本,不能確保角色經歷的事情吸引觀眾。”(記者 徐 寧)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