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VR……新技術是傳統媒體的“救命稻草”嗎?!
研究事兒按
當下的媒體圖景是“冰火兩重天”。這一邊,傳統媒體又遇寒冬,撤並傳聞不絕於耳﹔那一邊,無人機、VR成為“新寵”,如火如荼。
新技術應用是“助我上青雲”,抑或僅是“一場游戲一場夢”?“內容為王”和“技術制勝”,傳統媒體該何去何從?新技術的下一站在哪裡?
10月26日,由《網絡傳播》雜志主辦的第14期網絡傳播沙龍就討論了這麼“高大上”的話題,“研究事兒”特派牧陽人參加,摘錄了一些媒體人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10月26日,第14期網絡傳播沙龍專題探討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聚焦新技術帶來的新聞傳播變化。圖為沙龍現場。 《網絡傳播》雜志 供圖
跌眼鏡:無人機、VR還不算新技術?!
周曉鵬(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媒體現在使用的“無人機”“VR”概念不准確。
首先,媒體採用的無人機報道,算不上技術創新,而只是應用創新。美國好萊塢幾十年前就在用無人機拍電影。其次,准確地講,VR新聞叫“360度全景式報道”,本質上不算新技術。真正的VR是“虛擬現實”,5分鐘成本100萬美金,媒體現有的技術和人才是無法支撐的。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的媒體離真正的新技術還很遠……
問號臉:無人機、VR為何如此受熱捧?
謝婷(人民網網絡電視部主編):人民網應用無人機拍攝主要分三類:一是新聞突發事件報道,如天津港爆炸、南方暴雨洪災﹔二是系列微紀錄片,如《啟航:新棋局 瞰長江》《援藏:科技改變西藏》﹔三是地方新聞和海外新聞報道。
周曉鵬:未來的媒體應當為用戶提供信息增量、視角增量和體驗增量的內容。無人機能夠做到。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沉浸式傳播”時代越來越近,無人機和VR能夠實現沉浸式表達、沉浸式體驗和沉浸式思維。VR是傳統媒體重新找回用戶的契機。
人民網和美國高通公司聯合出品的微紀錄片——《啟航:新棋局 瞰長江》,應用無人機拍攝長江經濟帶沿岸11個省市壯美的自然人文風光。
很無奈:無人機、VR……想說愛你不容易!
劉宏偉(新華網融媒體產品創新中心總監):做無人機報道,隻做新聞內容的生產是不夠的,必須利用產業行業開發反哺。
新技術更迭換代是一筆大支出,一架無人機,電池續航能力半小時,也許半年后,續航能力剩下5分鐘。一架飛機要1-2萬元,換一個電池就要3-4千元。
我們必須考慮這種迭代支出。用戶也接受不了每半年就要買一台VR眼鏡。
周曉鵬:VR新聞很難有出色的作品集,它對鏡頭語言的使用是極大改變和挑戰,對周邊環境要求高,難以敘事,隻能展現場景。而我們知道,新聞最動人的還是故事!
還有,目前VR在緩存提取速度、屏幕刷新率上不夠,佩戴15分鐘會體感不適。
緊迫感:未來每個人都要會“飛”嗎?
劉宏偉:無人機報道要求記者必須做現場新聞,我們要求31個分社建立5小時報道圈,5小時到達全國任何一個現場“飛”新聞。
周曉鵬:與成為“飛手”相比,我認為,未來媒體人都應成為內容產品經理。未來的媒體人必須考慮一個傳播鏈條,一是內容怎麼來,二是內容來了之后如何表達,三是如何多渠道傳播。
謝婷:技術發展永遠有兩個方向:向上高精尖,向下降身姿。新技術賦予媒體的是新能力,未來的媒體人應當成為“全棲記者”。
第14期網絡傳播沙龍現場展示的多型號無人機設備。 戴莉莉 攝
大膽想:未來的新聞生產什麼樣?
周曉鵬:媒介即信息。未來,內容會隨著媒介變化產生顛覆性改變,比如從2D走向3D。
未來的媒體一定首先是個技術公司,不需要去做先進技術的開發,但必須做新技術的應用。媒體現有的95%採編+5%技術支持的結構要改變。
劉宏偉:無人機在新聞報道上的應用,所見即所得,不用預知。我認為,未來的想象空間是產業行業的應用規模。
無人機今年的預估產值是60億元人民幣,年中完成近20億。未來產業經濟規模有多大?令人期待!
有堅守:技術更迭中傳統媒介何去何從?
周曉鵬:媒體當有天命、使命和生命。天命是:我的價值觀﹔使命是:如何更好地表達我的價值觀﹔生命是:讓更多用戶看到我、看懂我、喜歡我。
不管媒體形式如何變,永遠不變的是用戶規模和黏性的有效變現。很多傳統媒體為了傳播,把自己的內容拿給其他傳播平台。內容雖然傳播出去了,用戶卻沒有導流進來,這是飲鴆止渴。
謝婷: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劉宏偉:科技+產業+傳媒,前景廣闊!
撰稿:戴莉莉 編輯:王向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