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0期

報網融合語境下的紙媒言論獨立性研究

——從新記《大公報》“四不”方針說起

童  威
2016年11月01日13: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下,報紙和網絡言論的交互融合雖有不少成功的嘗試,但作為報紙的旗幟和靈魂的報紙言論,其話語獨立性及社會影響力卻日益式微。本文首先闡述了報網融合的概念內涵,對我國報網融合下的紙媒言論發展現狀展開梳理,並結合《大公報》“四不”方針,對紙媒言論獨立提出了四點建議。

關鍵詞:媒介融合﹔報紙言論﹔網絡言論﹔話語獨立﹔四不方針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25-02

一、報網融合概述

1.報網融合的定義

目前,大多數紙媒以自身品牌為中心,將視野擴展到網絡上。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影響下,媒介融合在報紙和網絡的融合已超出內容表面,逐漸深入到體制、技術、拓展等多個層面[1]。一些傳統媒體的報網融合己取得階段性進展,如人民日報/人民網、澎湃新聞客戶端等。其在內容和時效上互為補充,逐漸形成了媒介融合的一種類型模式——報網融合。

林如鵬認為,報網融合通過合並報紙和網絡兩大主體,形成了一種新的媒介形態。雖然媒體在數量上減少了,但是媒介主體卻變得更加強大,出現“報不是報,網不是網﹔報就是網,網就是報”的現象[2]。

筆者認為,報網融合具有十分豐富的概念內涵。在採編層面,報網統一採集資源,各取所需信息﹔在內容層面,報網互通話語,共享觀點,形成統一的媒介態度以引導輿論﹔在管理層面,兩者突破了媒體固有框架的限制,從信息發布到產權經營都能夠打通運行。

2.報網融合的核心是言論融合

目前,國內眾多報紙紛紛創建網絡平台,致力於推進報網互動,在網站、微博公號、微信訂閱號線上以及實地線下全面撒網,實現了採編機制和管理經營上的初步融合。然而,在內容融合層面,大部分紙媒收效甚微。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對我國線上報紙開展的閱讀體驗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多媒體數字報閱讀量差,1/3的紙媒新媒體與讀者交互功能差,不太重視與讀者的溝通[3]。

原因在於,大多數報紙經營者都將辦網視同於辦報,只是把報紙的形態和內容簡單地搬到網絡平台,報網融合產品話語缺乏獨立性,過分迎合受眾,導致報網言論分離,甚至反過來影響報紙言論,缺乏受眾信任。

二、報網融合下紙媒言論發展現狀

1.網絡上的報紙言論:關注度低,引導力弱

報網融合的首要內容便是報紙登網,這類言論表現形式有三種,分別是新聞跟評、新聞論壇和新聞公號。

第一種是新聞跟評。它是讀者在數字報上瀏覽新聞后,在評論區發表言論,紙媒編輯亦可與之互動交流。新聞跟評有較強的自主性,評論有的數百字,闡述對所載事件的看法﹔少則幾句甚至一字“頂”,表明對該則新聞的態度。然而,目前很多報紙均關閉了網絡評論功能,或以簡單的點贊、心情代替,目的可能是為避免水軍情緒宣泄,造成負面影響,但也因此造成報紙網站淪為紙質新聞的搬運方,網絡的交互功能被屏蔽,網民參與度減弱。以南都網為例,時事評論頻道淪為報紙的電子版,這些見報言論最高點擊率也隻有4千多。

第二種是新聞論壇。它讓讀者從開放的言論通道聚集,並以興趣部落分類,網友們通過圍繞某一話題開展主題討論,形塑較為整體的觀念態度,是新聞輿論的一大發源地。目前,在多數紙媒的新聞論壇上,大多帖子都是零回復﹔然而在熱點事件突發時,評論區卻又極具熱度,說明紙媒對日常言論的引導還有待深入。“深圳新聞網”是深圳報業集團旗下的互動平台,雖有“今日深圳”、“新聞雜談”等新聞欄目,也兼有深圳民生、娛樂、美食等其他欄目,但近年來論壇活躍度明顯下降,論壇功能影響減弱,也隻有在一些新聞策劃出現時,才暫時性發揮作用,日常輿論引導能力較弱。

第三種是新聞公號。包括微博公號與微信公號,也分為報紙公號和媒體人公號等。由於當今實名制的要求,報紙公號和媒體人公號多是轉發熱點新聞,進行民生互動,少設有專門的言論版塊。以浙江報業的微信公號為例,對其下屬13個地市報紙的官方微信號進行篩選發現,部分賬號圖文與時事熱點無關、或斷更、或未加V﹔針對“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9大時事熱點展開內容分析,僅有“杭州日報”、“嘉興日報”、“金華日報”等3個對實事發聲,大多數公號在內容整合的力度上不足,疏於內容更新及編輯,言論類內容閱讀量很少超過千人。

2.報紙上的網絡言論:迎合受眾,趨於媚俗

隨著網絡的興盛,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報紙新聞、評論的語言風格也較多地滲入了網絡特色。目前,紙媒上的網絡言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一是刊載在專刊、專版中。如人民網上的“網友評論”經過篩選后,會每期刊登一篇至《人民日報》的“人民時評”專欄中。此外,《楚天都市報》的楚天評論中的“聲音”欄目、法治在線中的“熱議”等欄目,也會定期刊登網友的時評文章及熱辣言論,成為紙媒言論平台的一部分。這種“網友評論”給紙媒增添了貼近性和可讀性,但筆者在對這些網絡原創言論進行抽樣統計后發現,公民、網民逐漸成為這類言論的主力軍,社論在所有文章中隻佔很少一部分,受眾在評論版看得過癮,但卻缺乏權威引導。長久下來,報紙上的網絡言論失去了吸引力,反而影響到報紙言論的公信力。

二是通過網友意見出現在言論文章中。如“某網友觀點”“據網絡投票”“@XX網友”等,有些紙媒甚至不定期開辟專欄,報道網絡投票或網絡調查的分析結果,由此展開新一輪言論觀點。然而,網友意見並不等同於現實民意,它隻能作為社會觀察的一個重要參數。因此,在報紙言論中選擇性採用網友意見佐証自身觀點,並不能完全體現民意[4]。當今報紙中出現的“知音體”“甄嬛體”“淘寶體”“對話體”等網絡語言,一方面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卻降低了紙媒的公信力,讓紙媒言論淪為“售賣品”。

三、結合《大公報》“四不”方針,對紙媒言論獨立的四點建議

1.不黨:政治家辦報、文人議政

在報網融合下,紙媒作為“黨的喉舌”與“網絡輿論”的載體,需要進一步加強言論的獨立性,引導社會輿論。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民主與法治意識日益增強,報紙言論被“社會評論”“網絡言論”所佔領。報紙言論如果不改理論文章的說教色彩,或一味搬上網絡上熟爛的說辭,就很難贏得讀者的青睞。

新記《大公報》指出,報紙要防范政治意見對紙媒編輯工作造成的干擾。新記《大公報》時期,國共兩大政治輿論場沖突對立,報紙成為雙方爭奪民間輿論的主要陣地。新記《大公報》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共組社評委員會,研究時事,商榷意見,決定主張,輪流執筆。因此,《大公報》秉承著“政治家辦報、文人議政”的傳統,形成了在國共兩黨群意爭鳴中獨樹一格的報紙言論。

報網融合下,紙媒要引入各領域權威專家言論,同時加強社論。專家學者就政治事件發表意見,在報網中開展口誅筆伐,形塑輿論導向的重要渠道。我們看到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在各類文人政客針鋒相對的言論下,《人民日報》社論作為中央立場最權威的聲音,反而贏得了更多群眾的認可。

2.不私:不偏不倚,為民服務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紙媒很難與網絡爭奪新聞第一現場,為了搶佔受眾市場,一些紙媒開始向網絡無限“擴張”,偏離了本身的屬性定位。奧一網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深圳熱線”合作的報網融合產物,其下設有廣州、深圳、佛山、東江、番茄娛樂等多個頻道,但由於缺乏內容管理,版塊顯得雜而不精。

新記《大公報》強調,報紙要“不私”,是指報紙要不偏不倚,從報紙功能上明確為公眾服務的原則。新記《大公報》也曾出版過副刊《小公園》,開辟過四十多個專業性副刊,但所有副刊都能遵循統一主題,在戰時為抗戰救國服務,形成整體導向效果。

紙媒在報網融合過程中,需要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做好准備后再發聲。正因為報紙在時效性上落后於網絡等媒體,因而其言論必須有理有據、觀點清晰、概論全面,迎合讀者的信息需求,才能贏得受眾青睞。如若盲目地搶佔新聞第一現場,不考慮讀者的情感態度,隻會丟失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及趣味性,同時也會失去輿論的引導權。

3.不賣:有聞擇錄,無聞緩錄

由於紙媒版面有限,報網融合則成為了紙媒言論拓展下的“公眾言論平台”。目前,除了報紙版面費、軟文費、記者車馬費外,社會上還出現了網絡編稿費、網絡刪稿費等,紙媒言論進一步成為“有聞不錄,無聞也錄”的交易工具。

新記《大公報》指出,報紙應“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大公報》以辦報起家,不接受其它任何“贊助”,主編三人三年內不擔任其它有償公職,依由此保証了報紙言論的獨立性。

因此,報網編輯在發布新聞言論時,也要遵循“有聞擇錄,無聞緩錄”的原則,對了解到的新聞事實按照編輯方針進行擇錄,對不了解的事情選擇調查后再報道,避免拿錢毀言、拿錢進言等事情的發生,保証言論的獨立性。

4.不盲:基於政府,忠於民眾

紙媒作為“社會晾望哨”,需要基於政府,忠於民眾,給予旗幟鮮明的表態。而言論作為紙媒“社會公器”的靈魂,需要幫助人們認清形勢,做出判斷[5]。

新記《大公報》強調,報紙應不“隨聲附和”、不“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抗戰時期,國共兩黨態度爭鳴,加以國外各方勢力聲音的脅迫,報紙的言論導向變得尤為重要。《大公報》始終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堅持言論獨立發聲,贏得了多數民眾的信任。

在報網融合時代,紙媒需加大新聞策劃,聚焦新聞事實,加強言論評析,起到議程設置、輿論引導的功能。此外,報紙還需通過網絡了解公眾需求,針砭時弊,對於重要的言論進行集體創作,幫助公眾弄清客觀事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清波.報網融合的現實瓶頸與模式建構[J].新聞界,2010(2).

[2] 林如鵬,顧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網融合探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 李良榮.新老媒體結合造就輿論新格局[J].國際新聞界,2008(7).

[4] 劉善征.紙上談“網”開創報紙數字化新模式——以《新華日報.網眼》為例[J].傳媒觀察,2009(8).

[5] 穆暢.網絡民意下的媒體獨立意識[J].青年記者,2013(3).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