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在媒體融合中需批判與解構
摘 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報紙等傳統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會並存。但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很多黨報不僅不能發揮己長,反而迷失了自我,喪失了引導的輿論話語權。本文通過審視黨報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黨報媒體融合中批判與解構不可或缺。在政治導向正確的大前提下,揚長避短、解放思想、大膽批判、合理解構,讓黨報在媒體融合中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關鍵詞:黨報﹔媒體融合﹔批判解構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36-02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然而,在這些媒體融合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黨報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著“迷失自我,隨波逐流”的現象,即舍棄自身固有的優勢,唯新媒體馬首是瞻。筆者認為,這樣的迷失自我,隨波逐流的融合方式,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也絕非是中央所號召和期望的媒體融合發展。這樣“投誠”、完全依附式的淺層次融合,最后造成的惡果隻能是讓黨報更加虛弱,甚至完全喪失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一、取長補短,黨報在媒體融合中需理性自信
黨報與新媒體批判地融合,需要我們從多維度來認識和思考。更為重要的是,在黨報與新媒體融合的大勢下,黨報認清自己的短板是明智的,但不能在一片唱衰中全盤否定自我,以致在融合中沒有平等自強自立的意識,進而迷失自我,被新媒體牽著鼻子走。
不得不承認,這些年新媒體日益做大,但也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原創新聞緊缺,新聞同質化嚴重等。大量的謠言和假新聞充斥於其中,可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反觀黨報,盡管這些年身處發展窘境,內憂外患嚴重。但歷史沉澱的不僅僅是包袱,還有其競爭的優勢所在,這些內在與外在的優勢,就是黨報在媒體融合中的平等、自信的根本所在。
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內容仍是競爭關鍵所在。從目前看來,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對傳統媒體還具有很高的依賴性。這一點,對於黨報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更是一個倒逼自救的過程。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依賴,倒逼我們黨報要生產出更加精彩的新聞產品,再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平台,推送給更多的用戶。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黨報如今在生產好的新聞產品方面卻是異常乏力。這需要黨報盡快改進、給力。如果黨報的新聞產品不給力,那麼不管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多麼暢通,傳播平台多麼寬廣,這一切都與黨報無關。
目前,黨報憑其幾十年的發展與積累,在受眾群中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權威性與影響力。雖然,近些年不少黨報人投身新媒體,但黨報還擁有許多新聞人才以及成熟的新聞傳播管理運行機制。在憑借黨報與生俱來的“政治優勢”,黨報擁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可供開發、利用。這些優勢如果能充分挖掘,黨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難被取代。因此,在媒體融合中,黨報無需妄自菲薄。在認清自身不足的同時,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與新媒體在融合中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提倡質疑不可偏聽偏信,採取“拿來主義”
黨報與新媒體批判地融合,要有質疑精神,這不僅是融合的前提,更是新聞倫理的必須。
縱觀當前一些黨報開辟的媒體融合專版,很多時候在對待新媒體上的新聞產品所採取的是偏聽偏信,不加核實的“拿來主義”。把新媒體上很受歡迎的新聞,“復制粘貼”到報紙上,如此簡單又流於形式的“融合”,與抄襲何異?
筆者認為,這絕不是中央倡導的媒體融合發展的正確路徑所在。這種行為姑且不僅有違知識產權保護法,更會加劇謠言和假新聞的傳播擴大化,進而損害黨報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如此“融合”,不如不“融”。
目前網絡上謠言和虛假信息頻出,讓人防不勝防,不堪其擾。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政府部門,對於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都深受其害且深惡痛絕。戳破謠言、激濁揚清、去偽存真,這應該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黨報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責任,更是黨報在與新媒體融合中的機會與優勢。這要求黨報新聞從業人員在網絡或者新媒體上發現一些新聞線索和素材時,要心存質疑精神,要認真多方加以核實、求証。隻要不採取“拿來主義”,仔細認真核實、求証,黨報就可利用新開辟的融媒體專版,旗幟鮮明地對各種網絡謠言進行披露與抨擊,還讀者以真相,還輿論以清明。這樣,不僅可以凸顯黨報公信力與權威性,更能得到各方認可與尊重。
舉例來說,最近微信圈裡經常出現“某地兒童被拐賣”的謠言。黨報記者就可以通過與公安局相關部門配合,查到這些謠言的始作俑者是誰?他們的目的何在?他們最后會受到哪些法律制裁?最后再提醒讀者、網友如何甄別這些謠言等。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明白了,黨報的權威性自然就回來了,更多的讀者也就跟著回來了。
除了對於新媒體新聞產品要有質疑精神,黨報還要對活躍於新媒體上的網絡流行語保持質疑精神。現在很多黨報的融媒體版面,為了貼近受眾,在版面語言上也與時俱進,採用大量的網絡流行語付諸報端。
筆者認為,像“給力”這樣富有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黨報“移花接木”借用一下無可厚非。但像“屌絲”、“醬紫”(這樣子)等網絡流行語,不是文字不雅,就是令人費解充滿歧義。這樣的詞匯,如被黨報在報紙上採用並大肆傳播,不僅有損黨報權威媒體的形象,更是一種對民族語言文字的不負責任,對於青少年漢字詞語學習與使用造成誤導。
三、合理解構反對僵化體系,確立互聯網思維
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反中心,反非黑即白的理論等。而解構主義所反對這些問題,從現實看來,恰恰是黨報在媒體融合中所存在的問題。
從反中心這個角度去看,在新媒體方面,去中心化網絡模型越來越清晰,可能性與可行性也越來越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用戶,都可提交產品內容,網民們一起進行內容創作。最終,每一個網民都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息提供商,這就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化、產品生產也更加多元化。
但目前黨報傳統的新聞採編模式與組織結構仍然處在中心化向扁平化過渡當中。而這種模式與結構,現在又移植到新媒體的管理運營上,使其新聞採編模式與組織結構跟不上網絡時代的發展要求。
在這種矛盾狀態下,新媒體在新聞採編模式上應強調去中心化,積極與網友和新媒體用戶互動協作,減少自身勞動強度的同時,又可實現內容生產多元化。而在組織結構上,新媒體還需減少管理層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種緊湊、干練的扁平化組織結構,保証新媒體運營的順暢進行。
從反非黑即白的理論方面來看,黨報在媒體融合中更應引以為戒。“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一種絕對化的思維模式,這種簡單、機械的思維方式,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存在於黨報的語境文風之中。例如對正面人物的宣傳,黨報習慣“高大全”的人物塑造﹔而對於一些犯了錯誤的人,則全盤否定,一無是處。這思維方式現在仍然可以在報紙上存在,但在新媒體中,網友和用戶還會欣賞這樣幼稚膚淺的思維模式嗎?
摒棄非黑即白的理論,需要黨報以多元開放的心態去構思謀劃新媒體內容的生產和營銷,顛覆、重塑思想與形象。這種新媒體形象,可以考慮與黨報品牌形象分離開來。黨報給人的傳統印象是嚴肅、刻板,不苟言笑。那麼黨報的新媒體是否可以嘗試輕鬆、靈活,富有娛樂精神的新形象?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態度,應用到媒體融合中,彰顯的是對個性、他者和差異性的尊重。從此意義而言,解構主義精神的實質是兼容並蓄。它倡導和諧與協作、提倡多元而非一元,尊重個性,主張多重意義,而非一種意義。
還是以網絡語言為例。如上文所述,黨報在版面上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網絡語言,以活躍其文風,但這種選擇還應該是審慎和克制的。而新媒體的語言選擇則可大膽一些,因為其就是在網絡這個環境下傳播、營銷,廣泛地運用網絡語言能夠讓其內容與用戶產生同頻共振之效。互聯網的寬容與開放,倒逼黨報新媒體在內容生產和語言選擇以及營銷推廣方面,思想解放要更深入大膽一些。要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站在用戶角度換位思考,想用戶所想,急用戶所急,重新審視自己和用戶的思維與行為模式。隻有這樣,專注產品與服務的極致,再加上后期優秀的社會化媒體營銷,黨報新媒體試水成功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綜上所述,黨報未來的媒體融合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更需要批判與解構作為保障與指導。用理性和客觀的態度,正確評估、評價自身與新媒體的各種問題,多質疑、多比較、多鑒別、合理解構,獨立思考而不盲目盲從。在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中,立足自身優勢,借力發力。隻有在批判性融合中,才能創造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瑤,董三仁.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彎道超車的機會[J].青年記者,2015(8).
[2] 張天怡.媒體融合時代“網”住讀者的淺思考[J].傳媒評論,2015(4).
[3] 易艷剛.融合語境下主流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青年記者,2015(10).
[4] 杜蓉.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與重塑[D].渤海大學,2013.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