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藝術解析
摘 要:百集“微紀錄片”《故宮100》以每集6分鐘時長講述了故宮博物院內100座建筑的命運,兼具演繹故宮建筑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其創新性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贏得了觀眾的青睞。相較於傳統紀錄片的內容呈現和表現手法,《故宮100》從鏡頭語言、解說、配樂、動畫以及情景再現幾個角度展現了獨具特色的創作構思。
關鍵詞:紀錄片﹔《故宮100》﹔表現手法﹔情景再現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105-02
一、引 言
百年滄桑,風雲巨變。當清晨的第一抹光輝撒向那一片斑駁宮牆的時候,這座坐落在現代化都市裡的古老皇城緩緩打開城門開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游客。故宮,舊稱紫禁城,現辟為“故宮歷史博物院”。故宮歷史博物館自對外開放以來,近幾年每年接待千萬人次,但故宮歷史博物院中仍有許多宮殿群未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館聯合中央電視台制作的百集紀錄片《故宮100》首次拍攝講述一些未開放的宮殿區域,帶領觀眾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故宮100》通過每集6分鐘時長講述故宮博物院內100座建筑的命運,兼具演繹故宮建筑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揭秘傳統的宮廷建筑技藝,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偉大宮殿,為故宮打造一座超越時空的影像博物館。此外,《故宮100》在傳播方式上也更加國際化,其在內容呈現、影像構成、解讀手法上都區別於傳統的紀錄片,每集6分鐘的時長設計短小精悍適合於除電視外更多類型的新媒體播放,從而推動故宮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故宮100》的表現手法解析
(一)鏡頭表現獨具特色
整部紀錄片中,開頭部分主要介紹故宮的整體,多採用全景掃描、高空俯瞰的視點拍攝。中間部分則側重於故宮建筑的細節描述,因此多採用近景拍攝,諸如一角屋檐,威武的銅獅,院內最大的石雕等。這其中有許多有趣的拍攝手法,如第一集中,拍攝者以其獨特的思維將居民窗戶框起來的故宮、拉車人車上所載大鏡子中反射的故宮、水面倒映的故宮呈獻給觀眾﹔第二集中,鏡頭從緩緩拉開的門洞中推進直至豁然開朗,映入眼帘的畫面是氣勢恢宏、庄嚴雄偉的太和殿,大殿前擠滿熙熙攘攘前來參觀的游客,而隨著鏡頭的快進,白日的繁華喧囂逐漸褪去,同樣的拍攝角度,黃昏光影裡的太和殿則顯現出不可言說的落寞與孤寂。
1.鏡頭語言的運用——故人已去,宮殿猶在,面對靜默無言的宮牆殿瓦,拍攝者如何將這100個小故事用手中的攝像機呈現出來,在這部紀錄片中,拍攝者極恰當的運用了鏡頭語言。紀錄片中的鏡頭語言承擔著表現與敘事的雙重作用,每一個鏡頭的銜接、轉承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1]。如第五十五集講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囚禁光緒帝時,拍攝者以故宮上方天空中烏雲密布來表現封建王朝的政治風雲變幻,以籠中鳥兒寓意被慈禧太后控制的光緒帝渴望一飛沖天獲得自由﹔又如第八十一集“珍妃之死”中,用鏡頭中的繁花表現珍妃獲寵,用拍攝落葉枯井影射珍妃落井而死。
2.光影的運用——天空風雲變幻,光影重疊,夕陽斜下,在太和殿的大殿上洒下一抹光輝。在十七集“為君之道”中,陽光在太和殿御座上方的匾額上游走,將光輝依次落在“建極綏猷”四個大字上。光影的運用同樣是一種鏡頭語言的表現手法,如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在拍攝坤寧宮東暖閣帝后新婚洞房時就極巧妙地運用了光影,拍攝者利用光與影的交迭,由暗及明依次將屋內的布置陳設顯露出來,光暈聚集在洞房裡婚床上巨大的“囍”字上,光影掠過喜被上龍鳳呈祥的圖案,帶領觀眾感受皇帝大婚時的喜慶、熱鬧,而隨著解說者敘述看似喜樂的洞房只是沒有愛情的皇后苦悶生活的開始時,此時暗影慢慢覆蓋了雕梁上精雕細琢的“囍”字,似乎隻留下歲月的悵然嘆息。
3.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在這部100集的紀錄片中,蒙太奇的手法顯然是不可或缺的。舊時紫禁城中的歷史人物在某個地點的黑白照片與現在故宮中相同地方的紅牆金瓦對比在了一起,依舊是此地此景,只是照片上的故人卻已不在。畫面中的影像虛實結合,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蒙太奇的運用使得紀錄片所表達的微妙含義引申出人們的思考。第三十五集“天地交泰”故宮上空風雲變幻,斗轉星移到現代都市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計算著時光的流逝。這種古今鏡頭的相結合隻為突出一個主題——時間﹔第五十集“再見紫禁城”拍攝溥儀出逃時,拍攝者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將永無盡頭的高高的宮牆與溥儀慌亂的腳步剪輯在一起,體現他急切的想逃離皇宮的心情。在溥儀出逃失敗后,又將他失落的身影與緊閉的宮門、威嚴的殿宇剪輯,以顯示這位末代皇帝對命運被束縛的深深失落與絕望。該集最后將溥儀遭驅逐從神武門離開紫禁城時的場景與現在的參觀游客面對神武門的場景放在一起,表示封建舊王朝的終結與一個全新社會的開始。
(二)獨特解說聲情並茂
在《故宮100》百集紀錄片中,解說詞分別由男女解說員每隔一集穿插著進行解說。男聲聲音渾厚、深沉,鏗鏘有力﹔女聲溫婉、輕柔、娓娓道來。在講述氣勢恢弘的三大殿以及清王朝政治變幻時,音質渾厚的男聲與庄嚴的皇家建筑相得益彰。而在描述皇帝大婚、皇子宮區時,女聲溫婉極富磁性的聲音帶觀眾了解皇室的生活。
此外,紀錄片的解說還採用了獨特的方法。第七集中講述太和殿前鎮守大殿的兩座銅獅時,解說員以第一人稱述說銅獅眼中紫禁城的風雨變遷。“我是百獸之王,也曾叫做狻猊。我是龍的兒子,也是佛的坐騎。我本來自西域,東漢才到這裡。化身大門守衛,看護家宅官邸。進入紫禁城中,隻管保衛皇帝。身影並不孤單,伙伴就在附近。”解說員以銅獅的口吻用自述的方式簡潔明了地介紹了太和殿前兩座威猛銅獅的由來及作用,使得解說詞更加生動、有趣。
(三) 配樂渲染相得益彰
《故宮100》整部紀錄片中,多種風格的背景音樂被恰當地運用。這些音樂時而庄嚴沉重,時而輕快靈動,時而輕音曼妙,時而深沉悲涼。如第十九集“巧奪天工”中,在講述宮廷建筑設計時,多以鐘鼓、號角奏樂以象征皇家威嚴。有時音樂輕快活潑,如第四集“皇帝大婚”中,配樂俏皮歡快,流暢悠揚,多用絲竹管弦之聲,同時,鋼琴的琴音也流暢在其間。紀錄片的配樂中,二胡演奏的曲調也被頻繁使用,在清王朝即將沒落之時,二胡的悲涼之音更增添其淒涼之意。此外,紀錄片開頭和結尾音樂均用小提琴演奏,更加彰顯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主題曲“永遠的故宮”時而響起,通過優美的旋律使觀眾不必為歷史的洪流喟然嘆息,在今日故宮游人的笑聲中封存了回憶。
(四) 動畫運用動靜結合
與以往紀錄片有所不同的是,《故宮100》中運用了大量的動畫效果,通過寫意的動畫特效讓觀眾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象。如在宮殿屋頂上駐守了幾千年的神獸突然活了起來,神氣活現的排成一列各顯神通。在南三所皇子的住處,皇子們的形象被紀錄片的制作者採用動畫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動畫將皇子們玩耍時天真可愛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故宮100》的總導演徐歡認為,添加動畫效果不僅使得紀錄片的表現手法更加多元化,同時也能吸引少年兒童的興趣。“《故宮100》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素材,並加入更活潑的表現手法,如動畫和特殊攝影,再開發兒童版本,吸引小朋友觀眾。”徐歡說。
(五)“情景再現”重現歷史
紀錄片《故宮100》中許多集都採用了“情景再現”的拍攝方法。所謂“情景再現”,就是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段,通過事件的模擬、人物的扮演、環境的再造和虛擬化的場景,甚至運用計算機三維電腦特技手段,通過人的想象力打造過去時態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曾經發生過、可以感知的視覺畫面,讓過去時態的時空得到立體的還原和延續,從而使攝制的影片更具吸引力[2]。“情景再現”是影視紀錄片營造事件意境氛圍,補充人物真實細節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整部《故宮100》紀錄片許多集都大量採用了“情景再現”的方式,皇帝大婚時的儀仗隊、騎在馬背上的洋教士、乾隆皇帝伏案御筆親書、飛奔出逃的末代皇帝溥儀、入選后宮的秀女等,紀錄片帶領觀眾穿越歷史,再現神秘的紫禁城中那一幕幕歷史故事,重現昔日凝固的時間。
這部紀錄片,因為有了“情景再現”而變得更加吸引觀眾。一部影片由無數個鏡頭畫面構成,但當這些鏡頭畫面不能通過故事呈現的方式傳達微妙的文字語言信息時,觀眾就無法感知蒙太奇畫面語言的魅力,“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卻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失,使得早已消逝的人物、事件以真實的形態重現,從而增強影片的觀賞性和表現力。如第十集“國家儀式”中,新帝登基,百官朝拜,紀錄片中幾百號官員身穿朝服跪拜在太和殿前,拍攝者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帶領觀眾感受天子威嚴、皇家風范。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年輕的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操辦下,迎娶隆裕皇后,此時的“情景再現”並沒有人物真實的拍攝,而是將人物主體虛化,採用前實后虛或前虛后實的拍攝技巧,此時鏡頭畫面的朦朧感也體現了寫意攝影的美學特征。
三、結 語
《故宮100》紀錄片在央視九套播出以來,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它與以往的紀錄片相比有許多創新的地方,如每集6分鐘的時長,更方便於青年觀眾的需求以及更適應移動新媒體傳播、化整為零易接受[3]﹔紀錄片中添加了動畫的形式,以此吸引少年兒童觀眾的興趣,增加少年兒童對故宮的了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故宮100》紀錄片用100個小故事講述故宮裡一百座建筑的命運,一百座建筑中發生的不為人知的皇家故事,採用創新的拍攝手法和內容表現形式帶領觀眾走進塵封的歲月,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參考文獻:
[1] 王莞.解讀紀錄片中的符號語言——以《海上傳奇》為例[J].新聞世界,2011(7):240-241.
[2] 劉博章.紀錄片情景再現芻議——以《走遍中國》為例[J].中國電視紀錄,2011(6):50.
[3] 劉燁.微紀錄片的特征與敘事策略——以《故宮100》為例[J].新聞世界,2013(7):273-27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