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動"刷新主旋律紀錄 中國式大片如何煉成

《湄公河行動》劇照 資料圖片
《戰狼》劇照 資料圖片
2016年國慶檔,電影《湄公河行動》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截至10月31日,該片票房突破11.5億元,觀影人次超過3700萬,刷新了主旋律電影的歷史紀錄。與此同時,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湄公河行動》在國慶檔上映的多部影片中位列綜合滿意度榜首,在2016年國產片綜合滿意度排名中名列第二。
曾幾何時,主旋律電影一度被視作不好看、沒市場的同義詞,而《湄公河行動》是如何打破這一“鐵律”的?中國的主旋律影片如何走出“照本宣科”的窠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講述生命與國家的關系
2012年,香港導演林超賢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動作電影《逆戰》。但在這位擅長警匪動作片的導演看來,到了《逆戰》,他的電影創作已經進入一個瓶頸。“在塑造了許多著名卻又‘陰暗’的人物角色之后,我開始想要塑造一些生活在陽光裡的人物,創作充滿正能量的電影。”林超賢是幸運的。正在此時,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帶著一個故事來找他。這個故事,就是當時震驚世界的湄公河慘案。
2011年10月5日上午,“華平號”和“玉興8號”兩艘中國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襲擊,兩艘船上共13名中國船員全部遇難。調查發現,涉案人員主要是常年活躍在金三角的毒販,其首腦則是當年緬甸猛古毒梟蒙莎拉的兒子糯康。經過長達數月的偵破工作,糯康被引渡到中國並受到法律制裁,13位中國公民的生靈得以告慰。
林超賢說,這就是他一直想拍的故事。“因為這個題材寫到了普通生命與國家的關系。國家派出部隊為13條生命昭雪,這讓每個中國人感到身為中國人的尊嚴得到了維護,這也正是這個題材的開拓性意義。”
選擇什麼樣的人來組成拍攝團隊?《湄公河行動》進行了探索。主要出品方是國內民營企業博納影業,監制是拍攝文藝片出身的內地導演黃建新,導演是香港導演林超賢,演員來自內地、台灣,顧問則來自公安部……這樣的組合,打破了過去主旋律電影一定要由國有電影企業出品、由主旋律電影“專業戶”來創作的定律,為影片的接地氣和商業化提供了保障。
“我們一開始也想避著‘主旋律’幾個字走,好像‘主旋律’就等於沒票房,但后來我們想明白了,主旋律電影有沒有市場、受不受歡迎,關鍵還是看你怎麼拍。”黃建新說。
拍講話、拍開會,是過去不少主旋律電影常用的鏡頭語言,但這顯然不符合電影藝術創作的規律,也更不可能讓觀眾愛看。“在這方面,專案組組長劉躍進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湄公河行動》主演張涵予說,“我們在公安部開劇本研討會,不少專家提出來要多拍開會,但劉躍進組長對我們的拍攝非常理解,他說,如果都是在拍開會和說話,那不是在拍電影,觀眾怎麼會喜歡看呢?按照商業電影的規律來拍,才能真正讓觀眾樂於走進電影院看來這部電影。”
事實証明,用商業片的方式來拍主旋律電影的策略是正確的。《湄公河行動》的節奏緊湊,從城市飛車到叢林爆破、從高空驚魂到水中激戰,沒有選擇對話和會議推動,而是選擇情節和動作驅動,這成為該片獲得年輕觀眾喜愛的主要原因。
用生命的體驗進行創作
優秀的創作源自真實而豐滿的生活,但在過去較長時間裡,主旋律電影的創作似乎已經進入了程式化的僵直狀態,從編劇、導演的創作,到演員對人物演繹的二次創作,都變成簡單的概念化,失去了生活的質感。
《湄公河行動》開拍前,於冬帶著項目團隊進行了4年多的籌備工作。2012年5月糯康被引渡到中國,國內各大媒體都對這一新聞事件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於冬迅速組織採風小組到雲南採訪,一方面錄下整個案件庭審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則安排專人對當時參與偵破工作的一線緝毒警察進行採訪,並最終形成了近10萬字的採訪記錄。
林超賢也帶著創作團隊進入金三角進行實地探訪。金三角位於東南亞地區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地帶,全長4009公裡的湄公河形成了大片的交通死角,造成了當地毒品、軍火交易泛濫的局面。在金三角探訪,進入毒梟藏匿和交易的范圍,隨時面臨軍事割據勢力和販毒集團的威脅,加上自然環境惡劣,毒蛇、蜘蛛等野生動物四處潛伏,危險可想而知。尤其是糯康被處決后,其部下殘余勢力一直試圖對中國緝毒警察進行打擊報復。為了保証整個拍攝過程的安全,劇組最終決定撤出毒梟活躍的區域進行拍攝。
“好在公安部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幫助。”於冬說。《湄公河行動》中,公安部大樓首次為電影劇組進行開放,還將涉及該案的全部卷宗對劇組開放,並由當時擔任該案專案組組長的劉躍進任總顧問,為劇組提供一切有關人員採訪和設備知識方面的幫助。“這為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案件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們最終掌握的細節90%以上都來自一線辦案人員的親口講述,其中還包括觀眾在影片中看到的糯康的金手槍。”
即便如此,林超賢仍然認為《湄公河行動》是他拍得最難的一部電影。“氣候炎熱,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下,大家連續拍攝了100多天。”拍攝過程中,他也曾被毒蜈蚣咬傷而休克。“但相比觀眾對影片的喜愛,這些困難都是值得的。這次拍攝也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隻有走進生活、用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生活,才能拍攝出有質感的電影。”
打破主旋律與觀眾之間那道牆
說起主旋律電影,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空洞的說教和拖沓的節奏,年輕觀眾更是很難將其與觀影樂趣聯系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樣,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創作雖然並不少,但真正能夠在市場上經得起檢驗、受到年輕觀眾歡迎的作品卻並不多。實際上,近年來一些主旋律電影已經通過一系列探索,主動撕掉了“不好看”“沒市場”的標簽,《湄公河行動》之外,去年上映的《戰狼》《智取威虎山》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無論《智取威虎山》還是《湄公河行動》,從項目一開始籌備,我們就決定要按照主流商業片的規律來拍,避免說教式的宣傳。”於冬說,“主旋律電影應該在傳遞主流價值觀的同時,跟今天的年輕觀眾形成共鳴。我們希望用商業電影的表現手法打通橫亙在主旋律電影和年輕觀眾之間那道牆。要打通這道牆,講什麼故事很重要,用什麼方法講也很重要。”
實際上,主旋律電影並非中國電影所特有。說到底,隻要是傳遞一個國家主流價值觀的電影,都應當被視作主旋律電影。而美國電影中,種種美國英雄傳遞的美國價值觀恰好就是美國主旋律電影的集中體現,這其中,不僅包括《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戰爭片,也包括《美國隊長》《蜘蛛俠》《鋼鐵俠》等一系列超級英雄電影。但與傳統的中國主旋律電影不受歡迎的狀況相反,這些美國的主旋律影片不僅受到美國觀眾的喜愛,也在全球電影市場上廣獲認可。
“我一直認為,國內觀眾樂於買單的好萊塢大片其實和傳統上容易被觀眾不看好的主旋律片有共通之處。”《戰狼》導演吳京認為,《戰狼》的故事在美國可以拍成《碟中諜》《諜影重重》或《敢死隊》,隻不過現在放在中國講的是特種兵和家國情懷,實際上講故事的套路和技巧是可以相互借鑒的。“我們分析了很多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它們說到底就是在講美國的英雄主義。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發,隻要有優秀的故事外殼,中國主旋律電影一樣可以贏得市場。那怎麼樣才有市場?好故事就會帶來市場。主旋律題材隻要講出漂亮的故事,或者抓住某一種情緒做到極致,一樣可以讓大眾信服和買單。”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認為,國產主流商業電影是中國主旋律電影未來發展的方向。“國產是指對好萊塢大片與本土結合的再創作﹔主流是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這種價值觀形成真實的社會效益﹔商業是指以觀眾為中心,並受觀眾歡迎、經得起市場檢驗。主旋律與商業並不矛盾,關鍵是真正做好戲劇沖突,把握好商業電影的敘事類型和敘事節奏。”
黃建新則強調了電影工業水平在主旋律電影發展中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電影要發展,離開了優秀的電影工業水平是不行的,中國電影也必須進行全面的工業升級。”他認為,《智取威虎山》之所以取得成功,與其對3D及CG等電影科技的充分運用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當前中國電影不僅面臨好萊塢高工業水平電影的挑戰,也正迎來互聯網的挑戰,中國電影必須在電影科技、鏡頭語言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才能重新塑造影院電影的魅力,讓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影院。”(記者 劉 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