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名導子女攜作品扎堆賀歲檔 電影圈裡的"繼承者們"

2016年11月03日07:2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那些電影圈裡的“繼承者們”

  張末(左二)執導的首部長片邀請到霍建華(左一)、倪妮(右二)擔任主演。

  劉震雲為女兒劉雨霖(中)執導的長片處女作《一句頂一萬句》賣力宣傳。

  馮小剛的女兒馮思羽(右)一直非常低調。

  《一句頂一萬句》海報。

  導演陳凱歌與兒子陳飛宇在片場。

  著名作家劉震雲的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自從傳出將改編成電影的消息之后,一直頗受矚目。

  最近,劉震雲馬不停蹄地輾轉奔赴各大電影節和點映場,為即將於11月4日上映的《一句頂一萬句》做宣傳。不過,這次站在他旁邊的導演不是“老搭檔”馮小剛,而是他的女兒劉雨霖。據悉,這也是劉雨霖首部電影長片作品。

  從今年11月開始,不光是劉震雲的女兒,李安的兒子李淳、馮小剛的女兒馮思羽、張藝謀的女兒張末……這些大導演們的子女們不約而同地攜其作品扎堆亮相,由他們執導或出演或擔任剪輯的電影作品將陸續與觀眾見面。就連陳凱歌不滿20歲的兩個兒子也在電影《妖貓傳》裡以導演助理的身份為父親“打下手”。

  較之於普通電影從業者,這些頂著父輩光環長大、大多擁有名校背景的“影二代”們,他們子承父業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從踏入電影圈之初就獲得了常人難以獲得的資源。然而,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電影好看不好看,還得觀眾說了算。在競爭激烈的電影行業,這些“繼承者們”及其作品,能否最終獲得認可,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焦點

  名導、名作家子女齊“晒”首張成績單

  今年國慶期間,電影《七月與安生》全國上映。該片收獲廣泛好評,不僅被認為很符合當下內地市場青春片的口味,對原著的改進也加分不少。該片更是以7項提名,入圍本月底即將揭曉的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除了監制是陳可辛,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等,媒體關注該片的另一焦點則是導演曾國祥的身份——此前,外界對他知之甚少,通過這部電影,大家才知道:“原來曾志偉還有個這麼有才華的兒子!”

  實際上,從今年11月開始,一大波電影圈的大牌導演、編劇的兒女們,爭相“晒”出自己在電影行業的首張“成績單”。特別是劉震雲的女兒劉雨霖和張藝謀的女兒張末均會推出個人的電影長片處女作。

  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曾獲茅盾文學獎,從作品出版開始,就不斷有導演找到劉震雲,想要把小說拍成電影。但原著小說包羅萬象,時間跨度長達百年,人物多達百位,怎樣才能“講好故事”?這成了擺在眾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直到2014年,劉震雲的女兒、正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深造的劉雨霖打來電話,告訴父親她想把這部小說搬上大銀幕。在此之前,劉雨霖拍攝的電影短片《門神》曾獲得第41屆美國奧斯卡(學生單元)“最佳敘事片”獎項。

  劉雨霖花了半個小時向父親闡釋了“為什麼拍”“怎麼拍”“拍起來跟別人會有哪些不同”三個問題。她覺得必須舍棄小說大部分內容,隻選取了其中的牛愛香、牛愛國兩個人物,重點講述姐弟倆的故事。她還說,她眼裡的好電影,是讓觀眾在影院的銀幕上看不到導演的影子,看不到攝影機在哪裡,讓觀眾在故事裡忘掉自己、找到人物。最終,劉雨霖說服了父親,劉震雲不僅賣給了她影視改編版權,還親自出任編劇,並在片中客串了一個“賣手機的哲學家”的角色。

  在影片前期宣傳活動中,劉震雲對女兒的導演功力流露出滿滿的信心。他還大膽預測票房會非常好:“這是趨勢,中國的電影觀眾變了,觀影習慣變了,大家開始喜歡這種有內容的‘走心’的稀缺電影。”

  不過,劉震雲也表示,以前並沒有培養女兒成為導演或作家的計劃。女兒上高中的時候,他甚至開玩笑說,劉雨霖擅長做菜,將來開個飯館也不錯。

  相較之下,張藝謀是有意扶植女兒張末進入電影行業的。很早以前,他就曾公開表示希望“女承父業”。張末執導的首部長片《28歲未成年》將於12月2日賀歲檔上映。對於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她表示是因為自己有一種情感需要表達,並希望這種情感為觀眾所理解。“很多人都會想,如果能回到過去做不一樣的選擇,現在的自己會不會不一樣?”張末說。

  此外,李安、馮小剛、陳凱歌的兒女也開始活躍於電影界,以不同身份參與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李安之子李淳在父親執導、即將上映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裡,飾演主角比利·林恩的戰友,出鏡率和存在感絕對不是“打醬油”。馮小剛的女兒馮思羽也第一次和父親合作,以剪輯師身份參與了影片《我不是潘金蓮》。而由陳凱歌執導的《妖貓傳》目前正在拍攝階段,陳凱歌專門帶著19歲的陳雨昂和16歲的陳飛宇兩個兒子來劇組裡鍛煉。

  原則

  “親閨女也得說出子丑寅卯”

  曾志偉、馮小剛、張藝謀都是經歷了多年的摸爬滾打才成就了現在的事業,當他們的子女踏上電影之路時,也紛紛“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點滴學起。在獨當一面之前,這些年輕人同樣需要從基層做起,積累知識和經驗。

  陳可辛此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曾透露,曾國祥在拍《七月與安生》之前,曾在他的公司裡打過工。在公司裡,曾國祥做過很多瑣碎的事情,包括場記、買咖啡、點外賣。而曾國祥本人印象最深的工作則是給每個影院送片,“當時都是很重的拷貝。”即使身為曾志偉的兒子,也不意味著給電影找投資會是件容易的事。曾國祥的第一部電影《戀人絮語》講了四段愛情故事,劇本寫成后兩三年都找不到投資人,最后申請了政府的特殊贊助基金才得以開機。

  多次以編劇身份和名導合作的劉震雲,早就一隻腳邁進了電影圈。在他的幫助下,劉雨霖獲得了不少師從名導的機會。讀書期間,劉雨霖就曾以場記身份進入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劇組學習。

  同樣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張末,入行之初是從剪輯師做起的。2009年,她在張藝謀執導的《三槍拍案驚奇》裡首次擔任剪輯工作,同時也為英文翻譯把關,后來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幕后主創陣容裡,都出現了張末的名字。

  演員倪妮結識張末是在《金陵十三釵》的劇組,當時張末擔任副導演、現場剪輯和字幕翻譯。在倪妮的記憶裡,張末做事“非常認真”。倪妮后來在張末執導的首部長片《28歲未成年》裡擔任女一號,再度和張末合作的過程更加深了她的這一印象。她告訴記者:“這次合作,我感覺她就像張導(張藝謀)一樣拼命努力,付出很多。”

  毋庸置疑的是,和純粹草根出身的青年導演們相比,劉雨霖和張末首部導演作品的主演陣容,也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28歲未成年》的投資方是張藝謀的簽約公司樂視影業,該片由倪妮、霍建華領銜主演。而《一句頂一萬句》除了匯集劉蓓、范偉等“戲骨”之外,還邀請到電影圈頗有聲望的江志強擔任監制,為影片護航。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上映的電影《諜·蓮花》由朱時茂之子朱青陽執導,也得到眾多老一輩明星的力挺,朱時茂親自擔任制片人和主演,陳佩斯在片中也有出鏡。

  但劉雨霖多次強調,不是靠“父女情面”才拿到小說改編版權的。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她透露:“我琢磨了半年才跟他溝通,如果他只是因為我是他女兒就把拍攝權給我,那樣太不負責任了,而且是在為難我。”劉震雲的說法則是拍電影要“公私分明”,拍攝期間,劉震雲和劉雨霖就是編劇和導演的關系。“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東西靠關系就行,那豈不是我的親戚朋友們都能來改?”劉震雲反問,“就算是父女,如果說不出子丑寅卯來,那也不行!”

  期待

  另一種“傳幫帶”被寄予厚望

  梳理這些“影二代”們的從影之路可以發現,和現今很多“跨界導演”不同,他們的成長軌跡和父輩更為相似:電影學院科班出身,先進攝制組學習,從助理導演一步步晉升為導演。隻不過,他們的起點更高,成為導演所花的時間更短。

  特殊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們對電影的鑒賞品味深受父輩影響。劉雨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劉老師(劉震雲)對我的影響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是他影響我讓我走上電影道路的。他有一雙特別善於感受愛的眼睛,我和他常常蹲在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這對我后來成為導演、創作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作為同行,劉雨霖、張末她們和父輩畢竟是兩代人,關於電影的藝術認知、美學理念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體系,導演風格上也是各有千秋。

  “我跟我父親畢竟不是一個年代的人,他是‘50后’,我是‘80后’,所以我覺得我的電影怎麼著也應該更新穎或者說更輕鬆吧。”張末介紹,《28歲未成年》的定位是一部輕鬆的奇幻愛情喜劇,而這恰恰是她的父親張藝謀甚少涉及的風格。

  曾國祥充滿文藝范兒的作品《七月與安生》,也和曾志偉夸張的喜劇電影風格很不一樣。曾國祥說:“父親比較喜歡開心、大眾一點的東西,我很多時候還是偏文藝一點。”

  被冠以“名導之子”或“名作家之子”的稱號,使得他們不免會惹來“背靠大樹好乘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議論。對此,劉雨霖態度淡然,她聲稱,自己從來沒有刻意回避身為劉震雲之女這件事。而在她看來,自己的確是比別人多了一些“便利”,“比方說,和劉老師相處機會多一點,打電話給他,他接的可能性更大。討論劇本也比較方便,吃飯的時候還有坐車的時候,能抽空和他討論幾句。”

  他們更希望的,是觀眾觀影時忘記導演、忘記演員,甚至忘記攝影師的存在,隻記住裡面的人物和情感。

  他們都很清楚的是,要得到觀眾的贊同,最后還得拿作品說話。正如郭德綱所說,路還得靠自己走,隻有努力向上爬,才能真正接過父輩的槍。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任何時候電影行業都需要有新鮮血液,培養和扶植新導演是電影圈永遠停不了的一項工作。而“子承父業”拍電影也算這個圈子的“傳幫帶”的一種方式。“中國電影圈很需要有才華的人。”知名電影人江志強說,“我覺得他們這些新人導演,代表著中國電影的未來。”

  記者觀察

  比“拼爹”更重要的是打好手裡的“牌”

  有句老話叫做“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以前,子承父業在各個行業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才有流派唱腔、各種手藝的傳承和弘揚以及家族企業,影視行業也不例外。

  按一位影視圈的人士的說法,從小在電影圈裡耳濡目染,父輩的職業在他們心裡早就扎下了根,這種影響是巨大的,所以這些名家、名導的子女們會不知不覺地向同樣的方向發展。

  在今天,影視圈越來越被看作是一個名利雙收的行當。電影圈中大腕的子女們從台前到幕后,要找到一個適合的位置不算難事。很多人認為,在圈內有個當紅的父親,能讓自己在事業上少走不少彎路。然而就像藝術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一樣,父輩隻能負責鋪路,不可能事無巨細地代替你去完成。如果缺乏對電影的基本尊重,任何導演都隻能自食其果,不論他的出身為何。

  去年,號稱由“中國首位90后海歸導演”朱青陽執導、朱時茂監制的《諜·蓮花》,就因劇情隨意、演技浮夸,引發質疑:“被父母光環所籠罩的他們,究竟能靠‘保護傘’走多遠?”此外還有一個例子,今年由香港電影圈傳奇“大佬”向華強擔任出品人,號稱群星雲集、特效炸天的《封神傳奇》,卻被質疑是一部耗資巨大,隻為捧主演兒子向佐上位的電影。雖然這種說法遭到向華強本人否認,向佐也發出訓練視頻証明自己為了拍攝該片付出的辛苦,但對電影依然不買賬的觀眾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青出於藍”的例子也是有的。葛優、陳佩斯、滕華濤這樣給父輩爭光的名角們,本身就是正面案例。其實他們最開始入行的時候沒受到父輩的格外“關照”,演技或導演水平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非單純靠父親的指點日積月累地練就的。甚至,他們一直都在努力擺脫父輩的影響和光環之下的壓力。例如,和父親葛存壯演反派不同,在多年的摸索中,葛優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喜劇風格,成為觀眾最熟悉的男星之一,就連葛存壯也曾驕傲地說:“葛優是我的代表作。”這証明天賦和努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缺一不可,在電影圈同樣適用。

  擁有好資源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有人願意給你鋪路也不是壞事,沒必要急於撇清。事實証明,比“拼爹”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打好手裡的“牌”,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讓自己站穩腳跟。你可能巧妙地借力,配合自身的勤奮,讓天生的光環成為事業的附加值,也可能因為恃寵而驕,把自己手裡原本的一副好牌白白浪費掉。還是那句老話,一切事在人為。(記者 劉長欣)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