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讓"朋友圈"生活更成熟 不需要點贊來肯定自我價值

2016年11月04日07:0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不需要你的點贊來肯定我的價值

  路上的車堵得讓人心焦,掏出手機想發一條朋友圈舒緩一下被擁堵的心情。拍了一張照片,滿屏紅紅的剎車燈,上傳照片、簡短的文字已寫好,選擇發送的那一刻,我猶豫了,又一個字一個字地刪除,最終取消了發送。為什麼猶豫?我在那一刻想起,堵車是常態,每天都如此,發一條朋友圈是不是徒增一份“矯情”?罷了。

  有時候會翻翻之前發過的朋友圈,竟然會有恍惚之感。高興了、苦惱了、焦慮了,那時候各種情緒自己都迫不及待想要“現場直播”。一邊翻看一邊刪除,刪除的片刻還會在想:當時怎麼那麼多“廢話”呢?

  我知道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不同,最初的時候,圈裡是自己“信任的人群”,你發布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想與這個信任的人群交流。但現在回頭看,事無巨細的各種生活細節全部公布出去,要麼是自己“傾訴欲”太強,要麼說明自己太過矯情,刷存在感的欲望過於強烈。大概是不想讓自己再說“廢話”,所以后來我發朋友圈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掂量一下到底有沒有必要。我倒不在乎自己發的內容對別人有沒有價值,我只是潛意識考量,所發的內容和自己這個年齡段是否相配。掂量的次數多了,發朋友圈的頻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矯情病到了一定年齡會自愈的,存在感可以試著從別處找。有時候太忙了,一整天都顧不上刷一遍朋友圈,也不覺得落寞。倒是有一次看到一則新聞說,心理專家表示,生活細節暴晒過度、朋友圈發送頻率頻繁的人,或許隱藏某種心理問題。當你時不時想發條朋友圈“傾訴”的時候,最好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存在有待解決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分析有沒有道理,不得而知,很多人對此大概都會一笑而過吧。不過確實得承認,匆匆忙忙的世界裡,有時候讓人多看一眼都是奢望,經常發朋友圈的都是寂寞孤獨的人。

  可朋友圈到底是沒有從前熱鬧了。微信上線4年多,越來越多的人依賴它社交,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它產生審美疲勞。很多人說自己刷朋友圈越來越少了,是因為圈子裡賣東西的“微商”越來越多。什麼樣的人構建什麼樣的圈子,朋友圈裡的“微商”太多隻能說明自己的圈子停滯在這個層面。分享和傳播是微信朋友圈的特質之一,我從來沒有鄙視過那些售賣東西的微商,就像我所在的媒體圈,大家把自己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裡,本質上也是一種“兜售”,隻不過“兜售”的是自己的文章或觀點罷了。

  也有很多人說,朋友圈已不是最初的“朋友圈”,不得已的社交把朋友圈變成了事實上的通訊錄,尤其是當朋友圈變成“工作圈”,朋友圈裡的所言所感已不再自由。這有什麼?分組、標簽,微信這方面的功能樣樣俱全,隻要你有心屏蔽某些人,輕而易舉就可以把他們屏蔽掉。

  所有的借口也只是借口而已,拋開“職位越高的人在朋友圈越沉默”的現象不說,大多數普通人在朋友圈裡也越來越沉默,歸根到底還是你想要從這個“圈子”裡抽離出去。就像“年齡能治愈矯情病”一樣,你自己構筑的生活已足以支撐你的內心世界,不再需要他人的介入分享。評論了又能如何,也許人家正閑得無聊隨手敲上幾個字﹔點贊了也許只是人家看了一眼,小小的贊也未必代表人家內心對你有所欣賞。我的一位“極品”朋友曾說,他解悶的方式就是在朋友圈點贊,不看內容,卻從頭“贊”到尾。

  微信朋友圈已4歲,它也從最初的“私域”進化到如今的半公共化,在一個半公共化的場域內,心智成熟的人都應該遵循一個“底線”:每一個發朋友圈的人都有責任盡量避免讓不合適的內容出現在不合適的受眾眼中。比如你在晒娃之前,無論是否是出於好意,都盡量不要讓不想看到你晒娃的人看到你的娃。朋友圈裡的生活會讓人更成熟,不是很少去圈裡晒生活了,而是很少通過“晒”來獲取存在感。當你有了足夠的自我認知能力,就不再需要通過別人的點贊來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陳方)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