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融媒時代,記者在路上 用新手段講好新故事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16年11月08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1月8日是中國第17個記者節。全國各地舉辦活動,表彰優秀記者,探討在媒體融合時代如何更好地履行記者的職責。

  用專業性提升公信力

  “記者一般不太重視自己的節日,很少把鏡頭對准自己。記者節最大的意義不在於慶祝或者紀念,而是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在一路奔波中暫時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作為記者的身份,思考怎樣才能做一名好的記者。”中國青年報深度調查部主任劉萬永對本報記者說。

  當今時代,互聯網和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和“公民記者”涌現出來,專業記者的身份受到挑戰。11月6日,中國傳媒大學舉辦記者節專題對話活動,對話主題為“重新發現事實——全民皆‘記者’,記者做什麼?”,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多位專家就此展開了深入討論。

  “所謂‘全民皆記者’,含義是每個人都有渠道發布信息,但信息不等於新聞,人人都有麥克風不等同於人人都是記者。”劉萬永說,“‘記者’與‘非記者’的區別在於專業素養。記者應當用專業性建立公信力,為受眾提供嚴肅的、高品質的新聞報道。”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兼新聞學院院長劉昶表示,眾聲喧嘩的時代更凸顯出專業記者的可貴。專業記者具有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注重新聞報道的准確性和深度,這些是非專業記者所不能比擬的。

  用好文風記錄新時代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那一個時代的主題和氣質,也必然有屬於一個時代的文風。順應歷史潮流,引領時代風氣,才能創作出時代需要的作品。”第14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山西廣播電視台記者許凌雲在談及改文風時說。

  許凌雲指出,文風體現的是作風也是品格。有形式主義的作風,就會有泛泛而論、夸夸其談的文風﹔有官僚主義的作風,就會有吹捧逢迎、溜須拍馬的文風﹔有享樂主義、奢靡浪費的作風,就會有花裡胡哨、軟靡濃艷的文風。反之,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會有真切感受、嚴謹詳實﹔聯系群眾、體恤民生,才會有真情實感、活潑生動﹔銳意改革、勇於探索,才會有大膽潑辣、深刻鮮明。

  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陳寅表示,改文風要在“短、實、新”上下功夫,面對網絡新境況,應當順勢而為,吸納網絡語言通俗、鮮活、趣致等特點,與傳統規范表達相融合,打造一套適應網絡生態的語言新系統。

  用新手段講好新故事

  日前公布的第26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出品的視頻訪談《習主席來了》(Who is Xi Dada?)榮獲國際傳播類一等獎。作為該視頻的主創成員之一,人民日報社記者張建波坦言,這個隻有3分26秒的微視頻能夠大獲成功,得益於中央廚房的機制、創意與精心策劃。

  張建波曾任人民日報社非洲中心分社記者,從2015年全國兩會起開始參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工作,參與策劃制作了一批生動新穎的視頻和Html5作品。“從採訪一線到媒體融合工作一線,工作內容有所變化,但我的使命沒有變化。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和探索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張建波說。

  劉昶指出,媒體融合發展對新時代的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記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記者要做到‘一專多能’,既發揮自己的特長,把專業性做到極致﹔又要掌握新技術、新手段,能夠從事融媒體報道。”

  “無論媒體怎樣融合,都要堅定正確立場,堅持職業操守,恪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張建波表示,記者應不斷提升業務素質,創作更多有溫度、正能量的新聞作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