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0歲廚師眼中的烏鎮交通 更熱鬧更時髦更智慧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烏鎮隆源路上的興隆橋附近有一個下沉的小廣場,吳培林和幾個老烏鎮每天都會坐在樹下的花壇邊談天說地,分上、下午兩場進行。哥幾個都有些歲數,談資也很足,可以從家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聊到時政大事,“互聯網大會馬上又要開了,這幾年烏鎮發展得真當叫快,所以我們現在聊得最多的就是這幾十年來烏鎮的變化。”
吳培林今年70歲了,鼻梁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看著像個文化人,出乎意料的是他曾經竟然是一位廚師。聽一位廚師講烏鎮的故事,似乎有那麼點兒意思……
吳培林出生在烏鎮西柵頭,1965年,他19歲,也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隨著當時的大潮出去做學徒工學手藝。“當時出去可沒有現在那麼方便,我們一群學徒都是拎著洋油燈,清早去市河的輪船碼頭排隊坐船到桐鄉集中的,你別看現在從烏鎮到桐鄉隻要一點點時間,我們當時坐船可是要花兩個多鐘頭嘞!”最后,吳培林被分配到了崇福鎮上的崇福大眾飯店做學徒。
1982年,吳培林回到家鄉烏鎮,在當時的國英飯店做廚師。“那會兒地面全都是石板路,基本都是走路上班,從我家走到飯店大概30分鐘吧。”后來,自行車漸漸開始在烏鎮流行起來,一輛、兩輛……為了便於騎行,原來的石板路也澆成了水泥路。“那會兒買車都是憑專用券買的,鳳凰牌的自行車要170元一輛呢!”1984年,吳培林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鳳凰牌的,很得意,自此以后,自行車代替步行,成了他上下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我們那時候有一輛自行車很稀奇了,現在是真的不一樣了。”吳培林指了指一旁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提了提嗓子,“你看,自行車都能免費租了,我聽我兒子說,現在租這個車還不用辦卡,用微信掃一掃樁鎖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租,方便是真的方便。我們幾個天天坐在這裡聊天,來來往往租車的人還真不少,下次我也讓我兒子教我用用看,世界互聯網大會就在家門口辦,我們也不能落伍了!”聽著吳培林的話,一起聊天的哥幾個都笑了,“老吳啊,那你要學的東西可多了,烏鎮可不止自行車好用互聯網技術來租,現在小汽車也可以用一個叫‘壹壹租車’的軟件租,你平時坐的公交車裡也處處是互聯網嘞!”
講完,笑完,這群老哥們今天上半場的聊天會也差不多散場了。吳培林起身,撣了撣褲腳上的灰塵,“西柵景區沒開發之前,人少,車少,住得是很舒心。現在,烏鎮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尤其是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咱們這之后,人也多了,車也多了,小鎮更加熱鬧了,更加時髦了,更加智慧了,真好!”
看著吳培林他們遠去的背影,哥幾個還在聊著天,笑著,可以親眼見証家鄉的變化與發展,這種感覺大概比他過去做過的任何一道菜的滋味都要好吧!
木心先生是烏鎮東柵人,他曾在《從前慢》裡描繪過這樣一幅圖景:“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也許,生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很難再去感受那一份“慢”帶來的安適,但我們卻可以在互聯網的“快車道”裡致敬過去,駕向未來。(記者 朱靈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