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大器藏小鎮 經典入雲端

2016年11月15日05:52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器藏小鎮 經典入雲端

  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后,在烏鎮建造一個國際會展中心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但是,什麼樣的建筑,可以完美詮釋互聯網的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在烏鎮這個精致、風雅的江南古鎮裡,突然出現一座龐然大物,怎樣才能顯得自然而不突兀?既要具有東方神韻,又要承接最前沿的國際會議,這座建筑如何在歷史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小鎮與互聯網等諸多關系之間穿越、銜接?

  如今會期將近,這座萬眾矚目的永久會址——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已然揭開面紗。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省領導介紹,會展中心由“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中國美院教授王澍設計,建筑風格注重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外立面上採用260萬片江南小青瓦,5.1萬根鋼索以網狀肌理寓意互聯網。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前夕,記者探營烏鎮,對話設計師、施工單位有關負責人,解密這座建筑背后的設計理念和獨特匠心。

  龐然大物

  “藏”進江南民居

  穿過烏鎮西柵景區往西北方向行走,經過一個民宿群,便見成片簇新的青瓦飛檐迎面而立。藍天白雲下,錯落的粉牆蔓延開來,嵌於頂上的瓦檐跌宕起伏,如波浪般層層鋪開。眼前這片建筑,便是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會展中心需要具備舉辦國際會議的各項功能,所以體量龐大。然而,龐大的建筑格局,很容易與烏鎮的整體環境相沖突,產生壓迫感和突兀感。

  “非常難做。”王澍花了大量心思,去調整這座大型建筑可能帶來的視覺突兀感,“烏鎮地方小,居民的房子也不大,要讓大型會展中心與周圍的房子和諧相融,就要用特殊的手段,把厚重的消解成輕盈的,才能使大建筑像‘隱形飛機’一樣,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為了讓這個龐然大物真正“藏”進江南小鎮,王澍花了整整兩周時間來構思,決定用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瓦片和披檐,替換原有的玻璃牆面,讓整幢建筑恢復與人親近的尺度和質感,在視覺上融入環境。

  完成了建筑尺度與質感的轉換后,王澍把外圍原本平直的牆面,改成長短不一的片牆,形成一個個高矮不一、前后錯落的小空間,粉牆為紙,墨竹為畫,加上新設計的有木質斗拱感覺的構架、青石磚,營造出江南園林的古典景致,看上去就像是烏鎮原有的小亭子、小廊角紛紛被搬來此處。不僅如此,建筑也因此多出不少入口,前后左右,不管轉到哪一側都能進入會場。

  恰是這種巧妙設計,讓眼前這座建筑面積達8.1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看起來像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民居的集群,而非憑空安置於此的“外來客”。

  延續著“融入古鎮”的意圖,負責主體建筑和室外景觀工程設計的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又對會展中心展開“精雕細琢”:在各個入口處,立起門廊、照壁,在片牆外栽竹、植樹﹔會展中心的內部河道,甚至引入了京杭大運河的水,並在周圍遍植蘆葦、睡蓮、蘆竹等江南花草。“通過打造充滿野趣的田園風光,讓建筑自然融入烏鎮的大環境中,承接古鎮文脈,展現水鄉的寧靜優美。”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項目設計總負責、浙江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曹躍進說。

  融入水鄉風情,自然少不了植物的身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找來了青桐、烏桕、千屈菜、紅果冬青等15種桐鄉樹種。登上會展中心屋頂,這裡還有一片令人驚嘆的綠色花園,穿越這一片花草、蔓藤,烏鎮美景盡收眼底,遠處的民居和近處的花草繪成了一幅絕美的水鄉畫卷。

  匠心獨運

  工藝精益求精

  烏鎮是細膩的,眼前的會展中心亦是如此。行走其中,不難發現設計者的巧思和建造者的匠心。

  一直以來,王澍都特別鐘情於江南的小青瓦。“有別於秦磚漢瓦,江南的小青瓦是朴素、文雅、平民化的文化元素。”這一次,王澍設計的坡度不等、高低錯落的青瓦披檐,成為會展中心最先入人眼帘的景致。

  然而,這些不規則的披檐,卻給技術、施工增加了不小難度。更難的是,每一塊披檐裡,除了青瓦,還包含了鋼架、竹片等15種材料。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專門對瓦片的安全、防水、防火等技術難點進行深化處理。拿到設計方案后,浙江建工集團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經理戶萬濤第一時間聯系窯廠,要求8個窯廠同時燒瓦趕制。

  這是一次設計者的大膽嘗試,更是一場建造者的自我挑戰。設計師們找來經驗豐富的木工加工王澍特別設計的“斗拱”。木匠們要將這些精致的“斗拱”架在隻有30厘米厚的片牆上。單薄的受力面積、巧妙苛刻的坡度,都要求工匠將每一個細節精確到毫厘之間。

  為了制作市面上已難尋蹤跡的斬假石,項目組又請來老工匠現場操刀。把摻入水泥和白砂的砂漿粉刷在片牆表面后,工匠們要在強度達到八成時,一斧接一斧地在上面“斬”出紋路,既要精准掌握“火候”,還要“眼快、手准”﹔瓦片的鋪設,也採用了老底子的挂瓦法,並用紙筋灰增加連接強度……老工匠們表示,很多操作的難度,甚至已經超越了傳統做法。

  原汁原味的江南風情如何呈現?在門廊設計部分,設計師們最初拿出了多套方案,最終選定了雙子坡的竹紋清水砼結構——內側採用竹紋清水砼結構,外側則用三眠一斗的方法砌青磚。湊近一看,青磚砌筑的牆面隱隱泛著綠色,猶如一張剛剛織就的竹席。在設計師巧手點綴下,竹、木、磚等極具鄉土記憶的景觀符號,多層次地展現出了烏鎮的歷史文化。

  施工期間,3000余名工人齊頭並進,每一道工序中都浸透著他們的汗水。為了追趕進度,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省建工集團等還在工地上組成了專家組駐場,專門攻克施工中的技術難點。做完鋼結構的吊頂,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冷冰冰的鋼架缺少靈氣,建議用3厘米和5厘米寬的兩種竹片,拼成竹面吊頂,專家組認同了這一意見,最終為建筑增添了更多柔美感和江南韻味。

  絕妙建筑

  為互聯網代言

  如何讓一個兼具江南風格、現代功能的建筑面向世界,為互聯網“代言”,詮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的理念?對於設計者而言,這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烏鎮邂逅互聯網,是個很有意思的事。”王澍說,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鎮,借著互聯網走向了國際化和現代化﹔造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樣要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找到聯通世界的“入口”。

  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烏鎮有四通八達的水道、80多座石橋,這與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理念完全吻合。這一意象,被借用到會展中心——3座建筑沿南、東、北3個方向,圍繞中心的池塘而建。在王澍的設計中,這裡將會是一片碼頭,搖搖晃晃的烏篷船隨時可以在這裡停靠,“接待中心是烏鎮的客廳,也是連接世界的‘入口’。”

  遠眺展覽中心會發現,會展中心像被一簇簇絲線籠罩著。走進看,5.1萬根不鏽鋼索形成了垂挂帘幕,又以三層、五層重疊的方式交織成網狀。烏鎮所在的桐鄉盛產絲綢,千萬根縱橫交錯、經緯編織的絲線,仿佛帶著一股江南煙雨的韻味。這恰好成為設計師們用來寓意“互聯網”的絕好載體。

  “建筑是對時代的一種回應。”自稱不會用電腦、畫圖依然靠鉛筆手繪的王澍,用建筑師的獨特視角細細審視,尋找到了互聯網和烏鎮更本源的聯系——烏鎮是一個平民化的小鎮,由碎片化的民居集聚而成,這恰好吻合了互聯網草根、碎片化的特性。再添上星星點點具有野趣風味的休憩小場所,自由、開放的互聯網氛圍隨之而來。

  “表面上看,烏鎮和互聯網根本不搭界,但本質上非常相似。”王澍說,在互聯網時代,原本需要大家聚合在一幢大樓裡解決的問題,如今通過一根網線就能解決。“互聯網時代不在乎你在多大的建筑裡,不在乎你有多少財富和權力,隻要你手上有連接互聯網的產品。從這一角度看,烏鎮非常符合互聯網時代。”

  11月16日,一場現代科技的時代對話又將在古老的烏鎮上演。江南水鄉的這座國際會展中心將承辦這場大會的開幕式、閉幕式、領先科技成果發布及16個分論壇等,主會場將容納3000名觀眾。另外,由8個大小不同的展館組成的展覽中心,還將承辦今年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

  夜幕降臨,恬靜的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亮起了暖黃色的燈光,似在宣告:這是千年古鎮之夜,也是互聯網的時代之光!(馬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