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首現"雙黃蛋" 一出好戲花開兩朵

2016年11月27日07:3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第53屆金馬獎26日晚頒發,相比去年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雙雙“爆冷”,今年均是大熱勝出。驚喜的是,“七月”馬思純與“安生”周冬雨這對雙生花平分金馬最佳女主角,這也是金馬首次產生最佳女主角“雙黃蛋”﹔最佳男主角由實力派戲骨范偉大熱勝出,最佳導演則由上屆金馬最佳男主角馮小剛捧回。

不過最佳劇情片則跑出“黑馬”,由新導演張大磊執導的文藝片《八月》打敗《一路順風》《我不是潘金蓮》《再見瓦城》三大熱門,捧回分量最重的獎項。

最佳女主角

七月與安生並蒂生

2013年,誕生了金馬獎46年來第一枚最佳男主角“雙黃蛋”:黃渤的《斗牛》與張家輝的《証人》同台競技,最終卻被迫共享一座最佳男主角獎杯。這一幕在今年再次上演,而且是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七月與安生》兩位女主角身上。

“七月”馬思純與“安生”周冬雨這對雙生花從戲裡斗到戲外,得知兩人同時獲獎的瞬間,兩人激動得擁抱落淚。又哭又笑的兩個女孩直到走上舞台還顯得有點不知所措,“懵了!給大家先鞠一躬。”周冬雨直言緊張得發抖。“首先感謝帶我入行的張藝謀,感謝陳可辛監制……我再給大家鞠一躬,我們家沒有一個是做電影的,我覺得特別光宗耀祖。”古靈精怪的的發言博得全場歡呼。

“這是給我們電影最圓滿的結局,因為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第二次獲得金馬獎提名的馬思純哭個不停。激動之余也不忘感謝共同進退的好姐妹。“沒有你就沒有我,當然沒有我的話你也不會站在這。”

隨后,金馬執委會負責人表示,金馬獎不會鼓勵任何並列的獎項,變更規則需要得到2/3的評審同意。在評審過程中,除了五位候選人外還舉出了第六個選項“周冬雨+馬思純”,最終所有評審通過。“而對於另一位大熱范冰冰,執委會主席許鞍華認為,李秀蓮這個角色受限於整部影片的風格化,導致演員本身的角色會有些限制。

而最佳男主角則是大熱勝出——老戲骨范偉主演的《不成問題的問題》,通過其深厚的台詞功力、精湛的演技和對角色准確細致的揣摩,讓該片大放異彩。

最佳導演

馮小剛感謝評委胸懷

馮小剛大概沒有想到,曾經炮轟金馬獎評審不專業的他竟連續兩年捧回金馬獎杯:去年是在《老炮兒》中過了把戲癮,結果意外成了金馬最佳男主角。今年務回正業的他玩起了顛覆,用反復變換的方圓畫幅拍出《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話題之作,最終得償所願獲得金馬最佳導演獎。而就在前一晚,該片還率先獲得金馬“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今天是個圓的,我拍的電影也是個圓的。”馮小剛說,這次玩起圓形畫幅是以拍處女座的心態在嘗試。除了感謝編劇劉震雲,馮小剛還特地感謝作為影星的范冰冰能幫助自己完成這樣的片子。“希望有更多影星能接拍這樣言之有物的電影,讓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來看。”

提到曾經對金馬獎的質疑,馮小剛大方地表示,感謝金馬獎評審的胸懷,“這說明這個獎項評選的公正。”

最佳劇情片

《八月》勝在夠豐滿

不過,《我不是潘金蓮》最終未能再下一城攻下最佳劇情片,而是被新導演作品《八月》成功逆襲。對於一部新導演片子最終得獎,許鞍華透露,今年最佳劇情片的競選非常激烈,初選時每一部片子的支持票數都非常接近,最后是《再見瓦城》與《八月》爭奪最終大獎。“評審團認為,《八月》這部片子豐滿、完整,裡頭將的人情世故是可以傳遞的。”許鞍華強調,金馬獎對最佳劇情片的評審非常慎重。

有意思的是,本屆最佳新人獎也是出自《八月》,被年紀最小的孔維一收入囊中。貼心的執委會還特地給這位小個子獲獎者的發言席前加了一個小底座,10歲的孔維一站在領獎席上一臉淡定,一句“感謝張大磊老師給我這次成名的機會”逗樂了全場。

雖然作為本屆金馬獎年紀最小的提名演員,孔維一在《八月》裡的表演卻得到盛贊,導演張大磊曾評價他說:“十分我給他打八分,扣掉兩分是他偶爾不聽話。”調皮機靈的孔維一沒有演過戲,首次拍電影嘗到了熬夜的辛苦,不過“曉雷”這個角色似乎沒有難倒他。小維一表示,希望今后能繼續演戲,最想演的是喜劇片。

■記者觀察

金馬就是玩文藝

從提名片單出爐到昨晚落幕,第53屆金馬獎話題度一直高漲,一方面是競爭的白熱化,另一方面則是這場頒獎禮背后蘊涵的特殊意義。

2016年,華語電影經歷了票房和口碑的低迷期。作為華語電影最權威的獎項之一,一年一評的金馬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華語電影表現的年終總結。而本屆亮出的成績單讓許多業內人士和影迷重拾信心:《一路順風》《七月與安生》《我不是潘金蓮》《再見瓦城》等提名“大戶”皆為口碑之作,從劇本到拍攝技巧、演員表現都可圈可點,更受到了國際影展的青睞。

與此同時,今年提名名單中,一群冉冉上升的電影新秀給華語影壇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八月》導演張大磊、《七月與安生》導演曾國祥、《一念無明》導演黃進等,都屬於“80后”新生代﹔而獲得最佳演員提名的更有周冬雨、馬思純、李杏、陳宇、孔維一這些讓人刮目相看的“小鮮肉”。

縱觀近幾年金馬獎提名和獲獎的作品,可以說是同類型華語電影獎項中包容性最強的,不僅涵蓋各地的演藝人員,還給各種合作模式、各種類型影片同台競技的機會。本屆金馬獎對諸如《八月》這樣的導演處女作也熱情地投來橄欖枝,6項提名兩項大獎足見金馬評委對影片品質的信心。這並非孤例,同台競技的還有一部《不成問題的問題》,與《八月》類似也是導演處女作,也是黑白影像創作,同樣沒有急功近利地選擇當下熱門話題,而是與時代保持距離,從過去中尋找審視題材。

不過,金馬獎包容的另一面是審美口味的專一:細數近幾屆最具分量的“最佳劇情片”獲獎名單,《不能沒有你》《當愛來的時候》《神探亨特張》《爸媽不在家》《推拿》《刺客聶隱娘》都是典型的文藝片。而另一個同樣具有分量的“最佳導演”獎,在歷屆得獎名單上的鐘孟宏、許鞍華等,他們也代表著同一類審美傾向,就連今年獲獎的馮小剛,也玩了一把文藝。

這些選擇無不宣示了金馬獎的每年大獎“爆冷”所蘊涵的邏輯:藝術為上。這也正是金馬獎獨特魅力所在。(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畢嘉琪 實習生 何凱韻 發自台北)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