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映 文物修復師成"網紅"

孔小平
2016年12月02日08:13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故宮修文物的“男神”來南京了 王津昨引一眾迷妹狂追

今年1月,蕭寒執導的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電視和網站播出后“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暴增,近期蕭寒將3集節目剪輯成同名紀錄電影,將於12月16日上映。昨天,導演攜“故宮男神”鐘表修復師王津等來南京,一眾迷妹在見面會后擁著王津求簽名的場景,讓娛記們也很吃驚,一般隻有當紅小鮮肉才有這樣的效應。

電影版和劇集版

劇集版豆瓣評分9.4

文物修復師成“網紅”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版於今年1月在央視首播,共3集,每集50分鐘左右。該片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不僅展示了故宮文物的原始面貌,也記錄了“文物醫生”的日常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

今年春節期間,《我在故宮修文物》忽然火爆網絡,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刷屏。該片在B站上獲得超高人氣,點擊量近200萬,超過6萬條彈幕,豆瓣評分高達9.4分,超過了同為爆款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和同時期的熱播劇《琅琊榜》,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工匠精神”也成為今年的流行語。

在網上,年輕觀眾用彈幕的方式表達對文物修復師的欽佩和喜愛,尤其是鐘表組的王津師傅,隻要有他出現的鏡頭,彈幕就呈瘋狂滿屏模式,故宮博物院蘊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大家包括90后00后們的廣泛關注,並引發了共鳴與思考。

電影版感覺變了 更有生活氣息了

電影版與劇集版有什麼不同?記者之前就看過劇集版,昨天看過電影版后發現,兩者用的都是同樣的素材,電影版只是進行了重新剪輯,但電影版不會讓看過的觀眾失望,素材的選取讓它看起來更具生活氣息,最大的不同是“消失了”畫外音,劇集版注重普及知識和趣味性,而電影版則重點在人與生活上,“旁白退一步,就會讓觀眾更接近電影一步”,導演這樣解釋道。

雖然電影版中有些畫面是劇集版就有的,但情節上有所補全,如工作人員們每天打開故宮層層大門的過程,陶瓷組妹子在周一閉館時騎自行車在太和殿廣場上穿行的畫面等。故宮對他們更像是自己的農家小院,讓觀眾“雖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依舊儒雅但好腼腆

被稱“故宮鄭少秋” 王津退休后還會在故宮工作

片中,王津儒雅而神情專注,最重要的是技藝精湛,精巧而復雜的鐘表機器在他的手下重獲新生。映后,鐘表修復師王津踏進影廳的一瞬間便引得現場觀眾一陣騷動,迷妹們頓時炸鍋,“故宮男神”的呼喊聲不絕於耳。

王津非常害羞腼腆,靜靜地微笑回應。雖然王津看起來很年輕,而且因為長得像鄭少秋,當時就被網友稱為“故宮鄭少秋”,但其實王津即將退休了,不過他表示,完全沒覺得自己老,退休只是一個形式上的休息,實際上還會在故宮繼續工作。他兒子也子承父業修復鐘表,不過他的上班地點在頤和園。

成為“網紅”后,王津依舊低調,還拒絕了所有綜藝邀約:“大家認識我,還是因為喜歡文物,跟我沒什麼關系。”昨天的現場他加起來說的話不超過十句,很多問題都由導演“代勞”,譬如問到工作了39年有沒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呵呵笑著不說話,導演說:“這個問題一路上很多人問過,所以我可以代為回答,‘沒有’。你我都會有打退堂鼓時,所以可能就會覺得他也有過,但王津老師沒有。”

說到文物修復,現場有觀眾提問說,中西方在文物修復的原則上有什麼不同。對此,王津表示,西方強調留下修復痕跡,以供后人分析和做新的修復,而故宮的文物修復則講究修舊如舊,原則是“最小的干預”,不過外面的商業修復則是要好看,所以大家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談到“故宮男神王津師傅如何面對一夜爆紅”的話題時,王津淡定地說:“生活其實沒什麼變化,真正的變化是有更多的社會人士來關注故宮文物,這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督促。更多的年輕人也開始關注我們的修復工作,已經有一萬多人給故宮投簡歷了。”

就像電影和劇集裡呈現的那樣,匠人們埋頭修復文物,兩耳不聞窗外事,專注的匠心精神打動了迷妹們,但是王津沒有注冊微博這事,讓現場一眾90后00后迷妹很是郁悶:“周圍徒弟都是年輕人,我在他們的手機上看過,謝謝大家喜歡我們,應該說不是我,是喜歡故宮的文物。”

導演說

如果能拍一年就好了

“我們不打算講什麼宏大故事,隻希望用我們帶有人情味的鏡頭,記錄下這群平凡人朴實無華的職業人生。在他們的身上,在他們的生活細節中,藏著一種對時間的超然。”導演蕭寒說。

蕭寒還頗有遺憾:“如果能拍一年就好了。春天有鳥叫,夏天聽風,秋天打杏子,冬天看雪,那我們這部片還會更美。”拍攝期隻有3個月,這是他最大的遺憾。

“工匠精神”就是“不能煩”

導演蕭寒詮釋了自己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內涵:“就像影片開頭,文物修復師說道的那句‘不能煩’一樣,‘不能煩’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詞語。我想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有沒有耐心去等。”

談到電影創作時,蕭寒表示:“這些看起來有些‘拙’的剪輯,正是努力還原自然表達的方式。”一個“拙”字體現了表達技巧上的老實,更是情感表達上的“實心眼”。

兩度拜托關注紀錄電影

記者注意到,導演蕭寒兩度說到,在中國電影市場中,紀錄電影的生存比較艱難,拜托大家多發微博多推薦,甚至對在場的各院線排片經理也是再三拜托,希望能多排片。

記者了解到,蕭寒導演的上一部電影《喜馬拉雅天梯》,也是一部紀錄片,當時票房過千萬。他表示,讓紀錄電影在電影院裡放映,是所有紀錄片人的夢想。

延伸>> 在南京,從事文物修復的年輕人並不多

電影裡也不斷提到“傳承”,甚至在結尾字幕滾動時,播放的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16名新員工入職時的演講。

關於文物修復的傳承,王津也曾感慨:文物修復工作復雜、辛苦,待遇還偏低,一度難以找到繼任者。但聽說2016年招聘,有一萬多人應聘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工作。導演蕭寒也笑說,這紀錄片成了最強大的故宮招聘帖。

但南京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剛好昨天現場南京市博物館館長吳小寶也在,他表示,南京的南大、南師大也有相關文物修復專業,而南京的文物修復也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但他感慨地說,雖然現在的文物修復工作有很多高科技手段做輔助,但比如絲織、金屬、紙質、木器等文物還是需要手工,也就需要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去傳承,著實費心費腦費眼,“南京有文保研究所,在文物修復崗位上干了一輩子的老師傅一抓一大把,但我們也需要年輕血液的注入。”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