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世界互聯網大會採訪札記:假新聞為何會定期"重生"

2016年12月07日03: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許多人爭論今天的互聯網究竟是渠道稀缺還是內容稀缺的時候,其實“責任感”才是信息爆炸時代最稀缺的資源

互聯網的浪潮席卷而來之后,萬物皆“媒”。一開始是電子郵件,它催生了郵件列表討論組、郵件新聞通訊﹔后來出現了BBS論壇,“灌水”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再后來有了博客,這幾乎就是今天所有自媒體的源頭﹔還有搜索引擎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早就成了人們須臾不能離的必需品。

如果說人們對於“媒體”這個詞的想象已被科技徹底刷新,那麼“新聞”呢?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有嘉賓就聊起了一個假新聞“轉世投胎”的故事。他說,現在的互聯網上有個怪現象,就是同一條假新聞每隔幾年就會“重生”一次。這樣的問題在傳統媒體幾乎不可能出現,但在網絡上屢禁不止,症結在哪裡?這位嘉賓做了一個有趣的猜想:互聯網公司的編輯換得快,去年選用過這條假新聞的“小編”,到了今年就可能早已換過一茬,所以假新聞“改頭換面”的節奏可能就配合著“小編”換血的周期。

這樣的猜想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許還有待考証,但對於充斥互聯網的信息究竟可不可信這個話題,卻是觸到了當下所有人最強烈的痛點。互聯網天然是一個信息傳播的最佳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手握著麥克風,任何人也都可以找到願意傾聽的對象。當每個人都成為公開信息的生產者時,一邊是傳統“新聞”的邊界被大大模糊,另一邊大量虛假信息、偽科學信息等也隨之大行其道。

一些新媒體一味追求點擊率、閱讀量,突破底線的行為時有發生。僅去年一年,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就受理舉報約100萬次,全國各地各網站受理2800多萬次,這其中大量是對不實信息的舉報。除了虛假的信息,眼球經濟驅使下的觀點極化、內容低俗、謠言肆虐、抄襲泛濫等問題也讓人十分頭疼。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也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有的說,互聯網是場顛覆性的革新,不能以傳統媒體的思維來回答、解讀互聯網有關的問題﹔有的說,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只是一群IT天才創造的科技公司,他們提供的是平台而不是信息,不能強加給其媒體的責任。

商業公司的天性是逐利,而媒體卻需要“鐵肩擔道義”,這不是用修辭上的游戲就可以逃避的責任。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信息傳播的形式和渠道可能會變,但媒體的本質卻始終如一。如果說一個東西能夠決定你今天讀到什麼,能夠影響你的觀點,能夠改變你的認識,能夠塑造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那麼這無疑就是媒體。而一旦成為擔當社會責任的媒體,那麼信息真不真實就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選項,信息有沒有價值就不再是個可有可無的問題。

越是真假難辨,專業可信就越顯可貴﹔越是眾說紛紜,一錘定音就越有價值。在許多人爭論今天的互聯網究竟是渠道稀缺還是內容稀缺的時候,其實“責任感”才是信息爆炸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我們看過太多博眼球、刷數據背后的“朝生暮死”,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總會用雙腳投票,歷史總在用時間証明,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擁有公眾的信任才能在大浪淘沙下基業長青。(張 璁)

(責編:劉軍濤、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