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素質教育技術實操平行推進

2016年12月07日07:0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素質教育與技術實操需平行推進

  “技術帶來社會結構的變遷,引發了一系列連帶性的問題,如何在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找到技術和教育根本之間的平衡點,是一個難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能被技術牽著鼻子走,然而又不能與新技術隔離,要保持對技術高度的敏感性。希望學生們既有思考的力量,同時又具備行動的力量。

  注重培養思考的力量

  “對傳統、經典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很重要的,先賢的經驗和智慧仍然是我們認知這個社會的重要杠杆和基礎。”吳飛告訴記者,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這些年在教育和技術平衡點的把握上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注重培養“思考的力量”。

  在知識儲備的師資方面,由於歷史原因,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交叉學科師資所帶來的融合力量可謂得天獨厚。吳飛介紹,該學院是由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和原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並而成,因此,教師們的學科背景非常廣泛,學院除了新聞傳播的專業老師之外,更不乏文史哲、社會科學、人類學、藝術學、政治科學,甚至一些理科的老師。“來自不同脈絡、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形成了交叉融合的學院師資力量。”吳飛表示。

  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思考能力,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舉辦了“清源—薪傳讀書會”。自2011年5月推出第一期以來,到目前已經連續舉辦30余次。每次圍繞一本書,進行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如今,讀書會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化的學術交流形式,每月舉行一次。讀書會成員相對固定,但也因話題與書目的變動,而吸引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老師與同學參與其中。吳飛告訴記者:“人類長久以來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我們認知這個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仍然不能離開傳統的、經典的閱讀和學習。這方面比以前強調得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此外,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還組織了面向新聞記者、編輯的公益性活動——“卓越記者駐校計劃”,通過每年邀請5位左右資深媒體人長達3個月到半年時間的“駐校”行動,在思考與寫作的同時,與學生進行深度、廣泛的交流。

  記者還了解到,為了強化實踐的同時強化理論,該學院開設了兩個“大講堂”。一個是學術性較強的“浙大傳播大講堂”,另一個是強化實踐的“浙江大學卓越傳媒人大講堂”。大講堂的主講人囊括了中外著名學者或者業界頂尖人物,學者、專家們的專業覆蓋了諸多領域。有些同學通過講座與主講人建立長期聯系,獲得了實習或者就業的機會。如今,“浙江大學卓越傳媒人大講堂”已成為校外業界精英與學院師生之間交流與分享的平台,並與“浙大傳播大講堂”有效互補,緊密配合,營造了該學院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促進了其傳媒專業人才培養。

  吳飛談到這兩個“大講堂”時表示,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對學術的前沿、業界的實踐都有所了解,學術、業界大咖們為學生帶來更多、更直接的感知,更強化了業界跟學界之間的交流。

  搭建平台展現行動的力量

  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全媒體實踐平台創建於2013年9月,是一個旨在培養學生傳統採、編、寫等能力的同時,注重對當下各種新媒體形式的運用和實際操作的實踐平台﹔是該學院順應媒介融合潮流與全媒體發展趨勢,應對新時代新聞人才培養新要求所做的前沿探索性課題。

  “為了強化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技能挑戰、技巧訓練,學院專門組建了全媒體實踐平台,在這裡鼓勵學生展開各種不同的嘗試。”吳飛告訴記者,這就是“行動的力量”。全媒體平台體系採取學生自主運行的模式,從新聞最初的採集到最后的出版發行,包含運行過程中的推廣等,都由學生自主負責,學院教師承擔指導委員會成員的角色,同時不定期邀請學界、業界相關專家為全媒體平台提供專業培訓與指導。從平台成立至今,已為全院各年級各專業200余名學生提供了校內實踐平台。

  此外,“中國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與“中國大學生節目創意大賽”是浙大傳媒師生在推進“行動的力量”中兩個極具代表性的實踐活動。近日,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同浙江廣電集團合作的首屆“中國大學生節目創意大賽”剛剛落幕﹔全國數十所高校學生參與的“中國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如今已成功舉辦兩屆。吳飛表示,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作為賽事的發起與主辦方之一,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是對學生,更是對全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有一些影響和推進。“這樣的比賽能夠出現一些真正對業界具有參考意義的東西。比如,評論可以直接在媒體上發表,廣播電視節目創意大賽中好的創意會被電視台或節目公司直接收購。在未來,真正中國自主產權創意的產品也許正需要這種類型的平台慢慢哺育。”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交流,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還參與了一系列同業界合作的活動,包括與騰訊公司成立了“浙江大學—騰訊移動互聯網研究院”、與海寧市政府共建“浙江大學影視國際研究院”、同《錢江晚報》簽約共同組建“24小時新聞實驗室”等。其中,“24小時新聞實驗室”主要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打造更專業的數據可視化新聞、更有趣的游戲化新聞、更新鮮的VR新聞。

  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在傳媒教育的理念與行動上採取素質教育同技術訓練結合的方式平行推進。吳飛表示,希望學生首先有比較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礎,對業界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對業界和學術前沿有所了解的同時,更需具備比較強的動手和創意能力。(郝天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