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1期

新時期期刊編輯的硬功夫與軟實力

湛  江
2016年12月07日08:2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2010年以來,隨著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專業學科發展迅速,期刊轉型不斷被提及,期刊數據庫地位越發凸顯,促使了國際期刊和出版集團跨界而入,期刊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新時期的期刊編輯應不斷增強編輯出版知識和專業學科知識,打造編輯出版的硬功夫﹔還應提升適應新時期的軟實力,如計算機網絡技術、期刊經營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本領等,以便在新時期更好地從事編輯出版工作。

關鍵詞:新時期﹔期刊﹔編輯﹔知識﹔能力

一、引 言

2010年以來,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期刊的OA、APP、微信公眾號、優先出版、DOI、POD、先評議后出版等不斷涌現,促進了期刊的傳播與發展﹔另一方面,期刊改革和轉型不斷被提及、專業學科發展迅速、優質稿件外流嚴重、知網等數據庫的壟斷地位凸顯、國際期刊和出版集團跨界而入,加劇了期刊面臨的挑戰[1]。期刊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編輯作為期刊出版流程中的核心要素,應當在新時期做好更充分的應對。近些年,學界對於期刊編輯的發展路徑及應當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等論述頗多[2-5],本文不再贅述,擬結合新時期期刊的發展變化,闡述編輯在新時期更應當關注的一些知識和技能,旨在促進期刊編輯增強學習意識,在新時期更好地從事編輯出版工作。

二、新時期編輯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一)編輯出版知識

近年來,《關於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關於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個國家層面的政策或文件陸續出台,對期刊的發展提出了宏觀的指導。期刊的編輯絕大多數為非編輯出版專業畢業,需要不斷補充和夯實政治理論,不斷學習出版法規文件,才能更加正確地、從容地面對期刊的各種變化,保証期刊的正確航向。

另一方面,國家出版行業的標准化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出版物上數字用法:GB/T 15835—2011》《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 16159—2012》《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15》等相繼推出,編輯出版工作有了更加細致和標准的規范。在期刊層面,POD、優先出版、期刊OA、移動出版、先出版后評議、公開源數據出版等出版模式和理念不斷涌現,原先的整期定稿出版的模式正在面臨調整。期刊編輯應當適應和掌握這些新的文件、規范、出版理念和模式,在新時期更好地從事期刊編輯出版工作,促進期刊發展。

(二)專業知識

編輯的專業知識指的是編輯所學的或所負責文章的專業方面的知識。一直以來,專業知識是期刊編輯雙學科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學科發展不斷深化和細化,交叉學科和學科熱點不斷涌現。編輯需要清楚地把握住這些變化以及學科的突發事件,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欄目策劃、約稿、選稿和構建。如一些期刊會在年末時發布下一年的征稿主題,或對文章和欄目添加編者按等,都是基於其編輯對學科發展和熱點的信心和敏感把握。

與此同時,新時期學科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數據造假、抄襲等現象時有出現,如一些源自公式編輯器、軟件或復制粘貼的內容的格式很不規范。編輯作為稿件的“把關人”,需要憑借較好的專業知識發現和處理這些問題。而且,新時期期刊通過網絡更快更廣地進行傳播,公開同行評議意見和文章源數據等理念逐漸興起,且自媒體的發展使得人人都是傳播者,一旦文章出現專業上的瑕疵或錯誤,就會被迅速地傳播和放大,進而影響編輯和期刊形象。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

期刊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涉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方面越來越多,然而期刊一般很少聘用專職的計算機網絡人員,這就需要編輯具備更強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特別是中青年編輯,更應責無旁貸。首先編輯應當增強計算機應用技術。編輯不應隻滿足於使用Word、Excel等辦公軟件,還可以掌握格式轉換軟件、PDF提取軟件(如“漢王”)、宏運算、文獻校對軟件(如“善鋒校對”)等﹔掌握專業應用軟件,如數據分析軟件SPSS、數據庫處理軟件SQL等。

其次,信息爆炸化時代各種編輯出版和專業方面的資訊日益增多,如前沿熱點、業界動態、會議資訊、學術成果、文件政策、評獎信息等,而且一些信息時常先在網絡上發布,其后才會有紙質形式的文件,這就需要編輯具備通過網絡及時獲取有效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再次,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進步,很多信息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傳播[6]﹔不少作者和審稿人開始使用移動終端傳遞稿件及其校對或審稿意見﹔編輯之間也在使用微信傳遞稿件和請教圖表問題等。這就需要編輯具備移動辦公技術,並能夠運用移動終端獲取、學習和傳遞相關內容。

最后,已經移動出版或多媒體出版的期刊的編輯,還應當掌握編輯提煉、添加圖片影音素材、作圖排版等技術。網絡時代人們的閱讀和交流習慣與紙質書刊時代有所不同,對於標題、圖片、網絡語言和表情包等更加關注,需要編輯在傳遞文章和信息時,具有更好的加工意識和技術。

(四)期刊經營的意識

新時期期刊傳播得更加廣泛和快捷,這使得期刊的經營空間空前提升。編輯可以在期刊出版前后通過多種手段對文章和期刊進行再次傳播,如移動終端應用、期刊網站、知網優先出版、OA、專業化聚合平台等。編輯還可以對一些質量較高或作者知名度較大的文章,或者期刊的特色欄目等,進行加工(如背景解讀、提煉、配注編者按甚至影音)、宣傳和推廣等,並鼓勵這些文章申報優秀論文,以提升文章和期刊的知名度。否則期刊上有不少好文章若干年后零被引的情況仍可能出現。編輯還可以積極關注並參與各種會議、期刊評價活動等,並通過有關微信群等推送期刊的電子版、賀詞、祝福等,最終使得期刊和文章的一次傳播變為多次傳播,一次利用變成多次利用。另一方面,編輯應當增加期刊的版面利用意識。期刊也是一種具有價格和價值的商品,充分利用版面,可以更好地提升其價值和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可以通過封二封三宣傳審稿人、約稿對象、行業資訊或是藝術作品等。另外,如今的期刊已經逐漸被中國知網等消解為單篇文章,編輯可以充分利用好單篇文章的版面,添加文章引用格式、期刊網址、投稿方式、微信公眾號等,使得期刊的價值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在新時期,特別是期刊改革不斷被提及的時代,期刊編輯的價值應該通過文章和期刊被更多地關注而實現。編輯更加主動、有效、創造性地經營期刊,就更能實現其勞動價值,編輯工作也不會再顯得單調和枯燥,期刊在保証學術品質的基礎上也能更加適應社會和市場的要求。

(五)人際交往能力

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樞,不僅是與稿件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與作者、讀者、專家等多方面打交道。新時期期刊涉及的面廣了,信息的獲取比之前方便和快捷,人們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充分,期刊的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但同時期刊的優質稿源更加匱乏,編輯需要從幕后走到前台,更加開放地與不同人群進行交往和溝通,且了解審稿人、約稿對象的水平和工作周期等。

一方面,編輯可以通過跟帖、評論、點贊等多種方式廣泛地與對象進行交流,或更多地和這些服務對象進行真誠、深度的交往。編輯和讀者、作者等所處的位置有所不同,對於稿件周期、費用、審稿意見及稿件格式等,有著各自的理解,編輯應當傾聽他們的意見,消除彼此的分歧,增進相互了解,或是走進其工作環境,幫助他們解決寫作、投稿等方面的問題,如此可以更好地工作,甚至與他們成為朋友。巴金先生在《我的責任編輯》一文中曾盛贊葉聖陶:“他是我的一生的責任編輯,我的意思是——寫作和做人都包括在內。”[2]正體現了編輯與作者交往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期刊編輯長時間埋頭於期刊編校,容易退守於校對過程和固定的思維模式,可以從作者、讀者和審稿人等方面了解到各種情況,如其他期刊的辦刊模式、審稿周期、版面費和服務等,開拓編輯的視野,成為新時期期刊的品牌編輯[3]。

(六)不斷學習的本領

陳浩元先生曾經說過,編輯工作是個無底洞。期刊編輯的編輯(校對)工作和學習都是個無窮盡的過程。新時期編輯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時常奔忙於各種場合或處理多種事件,應當擠出時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6],養成靜下心來學習的本領。新時期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等著編輯去學習,無論原來的學位、專業成績、工作時間和經驗怎樣,都必須堅持學習,體會進步的樂趣,不可隨意地處理和推延問題。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時間的碎片化,編輯可以通過編輯出版類的APP、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及隨身攜帶小型書籍等進行學習,或是即時地利用手機查閱和解決相關問題。而且,編輯需要具備更加合理的學習方法和規劃,例如,每天中清晨或臨睡的半小時讀一些編輯出版類文章,在編校期刊前后溫習編校規范,每年利用一次小長假集中攻克專業上的難點,將學習心得與同事廣泛地交流等。無論是以學促用還是以用促學,都能印象深刻、體會編輯行業的樂趣。

三、結 語

編輯需要具備很多知識和能力,本文僅針對新時期期刊編輯尤為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進行了分析。新時期期刊迎來了新的發展環境和技術,編輯應當與時俱進,具有前瞻的思維,打造編輯出版的硬功夫,提升適應新時期的軟實力。隻有這樣,期刊編輯才能遠離“為人做嫁衣”的陪襯心態而具有更多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避免退守於重復編校的枯燥之中而不斷地超越自我,從編輯匠發展為優秀編輯,從責任編輯轉變為品牌編輯,與期刊一道繼往開來、迎接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朱劍.構建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新秩序[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2):66-80.

[2] 胡雲志.網絡環境下如何成為一個復合型編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4):726-728.

[3] 裴路.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解析[J].出版廣角,2009(8):55-57.

[4] 吳紅.編輯的未來之路[J].中國編輯,2003(3):79-81.

[5] 湛江,朱寶林.雜家·編輯學者化·編輯學家[J].出版廣角,2014(5): 29-31.

[6] 湛江.青年編輯利用微信公眾號輔助學習編輯出版知識[J].編輯學報,2016(6).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