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1期

論融媒時代電視新聞攝影對新聞傳播力的構建

徐  晨,陳江萍
2016年12月07日08: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傳統媒介主導時期電視新聞的傳播廣泛而具有影響力。其憑借聲形兼具、客觀權威、可信性高等優勢獲得受眾青睞。然而,融媒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新聞傳播的固有格局。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多樣靈活,快捷便利電視新聞的傳播力也因此面臨挑戰。本文試圖從電視新聞的關鍵環節新聞攝影出發,強調對電視新聞攝影專業實踐的深層理解與認知,把握其優勢及發展趨勢,為融媒時代電視新聞傳播力的構建提供可參照方向。

關鍵詞:電視新聞攝影﹔現場拍攝﹔傳播力構建

如果說電視是一扇窗,新聞就是我們透過窗戶了解世界的方式,而電視新聞攝影就是隨時待命講述新聞故事的耳朵、眼睛。“傳播力是媒介傳播力的簡稱,指媒介的實力及其搜集信息、報道新聞、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能力。[1]”面對新舊媒體共存的大時代環境,電視新聞攝影的實踐越具專業性,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就越高,抗衡新媒體的能力就越強。由此電視新聞攝影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提升新聞傳播力的重要環節。

一、電視新聞攝影的內涵

電視新聞攝影是指在新聞事件現場進行的有目的、有選擇的反映事態與人物活動的拍攝行為,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以真實性原則為前提,用真實的畫面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與人的精神面貌。其具備視聽同步記錄的功能,能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與新聞“面對面”的真實體驗。

傳播學理論認為觀眾在接受信息傳遞時其信任程度與傳播層級成反比。信息轉述層級越多,損失或變形越嚴重,可信性減弱﹔傳遞的層級越少,信源的真實性越可靠,可信性也越強。電視新聞攝影提供的“面對面”讓傳者與受眾間建立起良好的互信關系,為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奠定基礎。同時,電視新聞攝影在專業背景的要求下,具備一定的嚴肅性和紀律性從而保証了信源的客觀真實,令觀眾信賴。

二、電視新聞攝影是新聞傳播力的保証

鮑列夫認為“電視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是敘述‘此時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採訪現場,把觀眾帶進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歷史事件中,這一事件隻有明天才能搬上銀幕,后天才能成為文學、戲劇和繪畫的主題。[2]”而電視新聞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形態之一,在繼承電視審美特征同時還擁有自身的獨特魅力:它能帶領觀眾進入視聽真實的事件現場,而電視新聞攝影則是新聞傳播與新聞現場之間的重要紐帶。

首先,好新聞出自好現場。“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傳播方式,有一種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產生當面會晤、一對一的人際直接傳播效應,大大縮短了傳者與受眾的距離,增強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和親切感。[3]”電視新聞攝影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關鍵環節,肩負著現場報道的有效傳播。

電視攝影視域下的新聞“現場”,可淺層理解為新聞事件發生的事實時間和真實空間。深層次涵義為由形象、聲音、環境、氛圍、心態共同積累出來的一個可供觀眾觀察和體驗的立體時空,以及由攝影記者採訪、發現、組織拍攝呈現出的相對隱蔽的現場時空。如:“6·23”鹽城龍卷風襲擊事件報道,電視新聞傳播的災后景象只是電視新聞攝影實踐中潛在現場。深層次的現場則是由記者在深入走訪、觀察、感受后基於環境氛圍,人物情感等特征元素構建的帶有此情此景此人此物的“好現場”。“好現場”源於優秀的電視新聞攝影實踐是專業化實踐的成果,是電視新聞的傳播優勢所在,也是電視新聞傳播力構建不可缺少的價值元素。

其次,好新聞出自好現場,好現場源自好攝影。融媒時代新聞傳播者的身份產生是由職業化到一般化的轉變,但卻並不意味著會說就值得信賴,也不是拍到了就能獲得稱贊。在網絡新聞開啟新聞平民化的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由於自媒體發布新聞導致的各方話語權的失衡。諸如:非理性情緒摻雜,信息源未經核實隨意引用,斷章取意以訛傳訛,謠言肆起等問題。盡管從新聞發出的及時性看自媒體發布有其優勢,但更多時候網絡及自媒體所發布的新聞大多隻能算是新聞線索:一方面有待信源驗証,另一方面新聞現場缺失,相比之下電視新聞則更為權威直觀。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傳播方式及電視新聞傳播者身份的專業性決定了其權威性,與此同時對電視新聞攝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

三、做好電視新聞攝影實踐的把關人

電視新聞攝影實踐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人即攝影記者,他們是電視新聞攝影實踐的把關人。他們基於專業的理解決定了新聞傳播的優劣。強調電視攝影人的專業素養是對電視新聞攝影實踐的負責,更是對電視新聞傳播力實現的有利保証。2008年8月8日在南奧塞梯採訪俄羅斯與南奧塞梯戰爭的鳳凰衛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盧宇光,把攝像機置於三腳架上180°旋轉液晶顯示器,然后看著顯示器裡的自己出色完成了現場的出鏡報道。面對當時人手不足、條件惡劣等狀況,其憑借過硬的專業素養實現了與觀眾第一時間的戰場互動,作為好的把關人這是出色完成電視新聞攝影實踐的鮮活案例。無獨有偶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新聞攝影現場。CNN記者在連線直播中用手機取代攝像機、編輯機、海事衛星、錄像器、監視器,用自拍杆取代三腳架、穩定器,將攝影師與出鏡記者工作合一完成大爆炸現場直播。類似的記者的應急反應及現場處置能力保証了新聞現場第一時間、第一手資料的有效傳播。作為攝影記者有必要在新舊媒體融合背景下以發展的思維觀來面對新聞現場的拍攝不局限不保守,依據線索在現場靈活應變,利用一切可行手段真實有效組織畫面完成攝制。優秀電視新聞攝影人永遠是電視新聞攝影實踐的靈魂所在。

其次,無論何時都需牢記現場畫面和聲音記錄的清晰與否,是評價拍攝者最為基礎的准則,也是電視新聞傳播力產生的先決條件。無論誰使用何種手段去記錄新聞現場,觀眾都希望能觀看和收聽到來自現場清晰的畫面和聲音,同時有意識地記錄一些有意味的特寫、細節或主觀鏡頭,表現為一些非語言符號:如動作、形體、情態、環境、事態等,它們的存在是新聞的點睛之筆,為新聞傳播提供客觀真實的力量。例如2013年10月11日,《焦點訪談》一期名為“証難辦,臉難看”的節目曝光了兩起政府工作人員刁難辦事民眾的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北漂小伙小周為辦護照返回老家衡水武邑縣6次,冤枉多跑3000公裡的事情。記者跟隨小周第6次來到武邑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辦公室,當面對小周的咨詢,記者用隱性拍攝的方式記錄下了一位辦事人員一邊看著報紙一邊極不耐煩回應小周提問的辦事現場。畫面中辦事人員的動作、表情、神態等細節畫面的呈現極具傳播力,切合主題地將政府機關辦事難、公務人員臉難看的社會丑態具象化。這組鏡頭在當時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熱議,以及有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是在清晰拍攝基礎上通過細節完成電視新聞傳播力構建的典型案例。因此電視新聞攝影人的思想意識及專業素養,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傳播的質量是實現新聞傳播力的有效保証。

四、融媒時代,手機、無人機成為電視新聞攝影的優勢及趨勢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虛擬演播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4G無線傳輸技術、移動終端設備的革新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新聞報道的期待。以手機、無人機為代表的新型設備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電視新聞的報道方式及拍攝手法。

如今在手機技術高速發展下手機的攝影、攝像、編輯功能早已相當完備。面對事發突然的現場,以及一些常規攝影設備無法正常拍攝的重大災難現場時,手機及自拍杆成為了攝影記者獲取新聞的工具選擇。一部手機可進行拍攝、編輯及傳輸可實現新聞採編的全過程,這無疑顛覆了傳統。以“直播聯線”為例,傳統電視新聞中的此類報道一直是衡量電視台實力與水平的標志。在傳統報道過程中一般需要衛星轉播車與眾多技術保障人員,或者是一個攝制組配備專業攝像機、新聞燈、三腳架、麥克風及海事衛星等,現如今這一切有時隻需要一名出鏡記者一部手機一根杆兒一副耳機即可全部替代。此外手機的功能和優勢還遠遠不止這些,相比傳統設備它目標小,不招搖,易偽裝,能夠完整、快速的組織拍攝傳輸報道。很多時候手機自拍杆輕輕一舉就佔領了攝影制高點,在搶時、搶位的現場報道中極具優勢。

其二是頻繁出現於電視攝影實踐中的新裝備“無人機”。“無人機”是無人駕駛飛機的簡稱。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無線電遙控設備、陀螺儀和設備自身的程序操縱的不載人飛機[4]。無人機在新聞拍攝中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新聞創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新聞拍攝的風險性。傳統的新聞攝影基於現場的畫面大都由固定畫面構成極少運動,景別也大多採用近景和特寫為主。無人機的使用拓寬了電視新聞畫面的可能性,以飛行運動方式進行拍攝可以360°全方位立體展現新聞現場。無論天津港大爆炸或是2016年夏季的南方水災,無人機提供的鳥瞰畫面精確地將災情的總體情況以極具震撼力的視角傳遞給了電視觀眾,增強了電視新聞與新媒體報道競爭的優勢。由此可預見,無人機拍攝也將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的新趨勢之一,是重大新聞現場新聞攝影的必備手段。

總之,無論是手機還是無人機,新型設備基於電視新聞報道的使用是電視新聞攝影隨時代發展而產生的進步。設備使用的新趨勢是電視新聞攝影與時俱進的體現,是電視新聞與新媒體抗衡的有效方式之一。

五、結 語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不能固守成規而應與時俱進。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是電視媒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有效掌握話語權,用主流價值觀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命題。在電視新聞傳播力構建過程中,電視新聞攝影實踐是電視新聞傳播形態的主要構成,因此研究和把握電視新聞攝影一切相關事宜是提升新聞傳播力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劉暢.突發性災難事件中電視現場直播價值分析——以“5·12汶川地震”中的電視現場直播為例[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4110/113772/7722859.html.

[3] 李曉梅.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特點與優勢[J].活力,2013(7).

[4] 郭鬆,榮全喜.無人機技術對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 2016(9).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