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國明星真人秀節目受眾策略
摘 要:2006年,東方衛視播出了我國首檔明星真人秀節目《舞林大會》,節目的高收視率給明星真人秀節目帶來了短暫的熱度,但很快便沉寂無聲。自2013年湖南衛視播出《爸爸去哪兒》之后,明星真人秀節目又如“雨后春筍”般,成為了媒體爭奪收視率的法寶。而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節目光靠明星、話題度是不行的,所以,本文從受眾角度出發,探尋明星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策略,從而為其持續發展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明星真人秀﹔受眾﹔策略
自2000年廣東電視台第一檔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播出開始,真人秀節目已經在我國走過了十幾個年頭,而其發展也經歷過短暫的低谷和輝煌。2005年《超級女聲》的火爆,讓大眾感受到平民選秀的魅力與價值﹔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熱播,讓真人秀節目成為了街談巷議的話題﹔2013年《爸爸去哪兒》的爭議,讓受眾了解到明星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縱觀如今的電視熒屏,明星作為參與主體的真人秀節目成為了最常見的節目形態。將真人秀節目按照參與者身份進行劃分,可以大致分為如下三類:以普羅大眾作為參與主體﹔以普通人和明星共同構成參與主體﹔以明星作為參與主體。而以普通老百姓作為參與主體的真人秀節目經過短暫的輝煌后陷入了沉寂,“普通人+明星”這種參與者的構成模式一直不溫不火,而將明星作為參與主體的明星真人秀節目迎來了其發展的高潮期。如今,《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極速前進》《花樣姐姐》《花樣男團》等類型不一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已經佔據了電視熒屏,成為了電視媒體吸引受眾觀看的主要節目形態。而仔細觀察這些熱播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無一不是制作精良,作為節目制作者,最關鍵的要素是抓住了受眾的眼球,能夠吸引受眾對這些節目進行觀看。
一、滿足受眾多種心理需求
(一)滿足受眾“偶像崇拜”心理需求
“偶像崇拜是將他人或團體當作崇拜的對象,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對方,或將對方視為學習的目標,以享有對方的尊榮,藉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慰藉,同時減少挫折帶來的痛苦。[1]”“偶像崇拜”效應帶來“粉絲”團體的大量出現,繼而“粉絲團”成為了偶像明星最忠誠的擁護者。因此,許多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者利用“崇拜”心理宣傳推出自己的節目。
例如,在明星真人秀節目正式錄制之前,推出候選參與者。之后,“粉絲團”就會在微博、貼吧等公共論壇對參與候選的明星進行投票、宣傳,繼而同時達到宣傳節目的作用,使節目達到未播先熱的效果。
節目播出之后,“粉絲團”依舊是節目推廣的重要力量。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宣傳自己喜愛的明星的同時,持續保持節目的熱度。
所以說,滿足受眾“偶像崇拜”的心理需求,既可以吸引明星粉絲關注、觀看節目,又可以通過發揮“粉絲團”的力量,宣傳節目並保持節目熱度。
(二)滿足受眾“好奇窺探”心理需求
“所謂好奇,是指有機體遇到新異刺激或環境時所產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如聽到有人叫就會不自覺地將頭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看到有成群的人圍在一起就忍不住湊上前看個究竟等,都是探究(好奇)心理。[2]”人作為社會的個體,通常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會產生好奇窺探的心理。
一般情況下,明星都會以最優秀的一面示人,大眾了解明星也大多是通過影視劇等形式,所以大眾通常看到的是已經“面具”化了的人物。而明星私下的生活如何,其真實的個性是什麼等這些問題都是作為普通老百姓所關心但又不為所知的。而明星真人秀節目的興起滿足了受眾“好奇窺探”的心理需求。
受眾通過觀看明星真人秀節目,既可以在電視和網絡上看到自己喜愛的明星嘉賓,又可以了解到明星所不為受眾所熟知的另一面。例如,在親子類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當中,受眾並不熟悉的“奶爸”張亮通過節目,讓受眾見識到一個“溫暖且有擔當”的父親角色,這是我們平常在電視熒屏上所看不到的﹔在東方衛視播出的明星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當中,受眾也可以了解到明星的另外一面和生活中的一面,如跟熒屏形象完全相反的“硬漢”孫紅雷就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三)滿足受眾“娛樂消遣”心理需求
社會壓力的不斷加大,致使受眾在選擇觀看視聽節目時往往會挑選娛樂消遣性質的內容,這類內容目的在於“解悶”“解壓”“解氣”,從而使受眾放鬆心情、娛樂消遣。如今的明星真人秀節目,除傳播知識、社會教育等功能之外,“受眾通過收看、收聽娛樂節目,把節目所構造的意象還原為審美形態的人類生活圖式……借以體現人的本質,確認人的全部存在,肯定人的豐富個性,從而達到人格精神的不斷完善與提高”[2]。
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出現,通過娛樂化的內容與形式,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娛樂消遣的平台。以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為例,“全明星”陣容加上“逗趣”的語言、肢體表現,使得
(四)滿足受眾“對比”心理需求
受眾在認識事物活動的過程中,一般會產生比較心理現象。在明星真人秀節目中,一般會選取明星所不擅長的領域。例如深圳衛視播出的《極速挑戰》中,明星將挑戰各種高難度運動項目﹔在東方衛視播出的《跟著貝爾去冒險》當中,明星將挑戰各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無疑對於明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受眾往往會產生對比心理——如果自己去參加項目,是否完成度會更好。這時的比較心理就會促使受眾繼續收看節目。
二、“戲劇沖突性”的營造
“沖突論”由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最早提出,他指出:“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這個觀念也被廣泛應用於戲劇理論與實踐中。而在真人秀節目,尤其是明星真人秀節目中,“沖突”元素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成為了明星真人秀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明星真人秀節目只是單純記錄明星的生活,那麼“明星效應”帶來的影響力會很快消失殆盡。作為一檔好看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節目制作者應該充分挖掘明星嘉賓的個性特點,根據每個人的擅長與不足來“設定情境、營造沖突”。
“個性”不同,也可稱之為“性格”不同。個性不同的人,通常在處理事件時表現出不同的手段、方法。明星真人秀節目的核心是“人”。在節目中,想要表現出一個人完整的個性特征,需要通過事件和情境的營造來完成。而不同個性的人集中在一起時,往往會出現“戲劇化”的效果。
在明星真人秀節目中,通常會選取5∼7位明星嘉賓。這些嘉賓的選取通常年齡不一、經歷不一、環境不一,也就導致了他們的個性不一。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旅行類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當中,嘉賓的選取可謂具有典型性。以《花兒與少年》第二季為例,“60后”“70后”“80后”“90后”明星嘉賓共同構成了節目陣容,除去明星嘉賓的“偶像光環”是吸引受眾關注的因素之外,他們不同個性所造成“沖突性”也成為了節目的收視保障。首先,各個年齡階層的嘉賓在處理突發事件時所表現出的處事方式完全不同。“60后”大姐毛阿敏在遇事時通常較為淡定、大度﹔二姐許晴、三姐寧靜在處理事件時均有個人的想法與方式﹔其余四位明星嘉賓也是個性表現較為突出。而當這些個性不同的嘉賓聚集在一起生活、旅行,“矛盾沖突”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成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關鍵點。其他明星真人秀節目亦如此,《奔跑吧兄弟》《花樣姐姐》《極限挑戰》《極速前進》等收視率較高的節目在選取嘉賓時可謂下足了功夫。
三、巧妙設置“懸念”
“懸念”元素的運用在明星真人秀節目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動節目發展、吸引受眾觀看節目的動力。以浙江衛視播出的《奔跑吧!兄弟》為例,“懸念”元素的運用是較為成功且值得其他同類型節目借鑒的。
(一)通過情境設置
“巧妙地設置懸念為真人秀節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敘事動力,使真人秀節目充滿戲劇性,高潮迭起,給觀眾既緊張又鬆弛的感受。在情緒的一張一弛中,觀眾體味到了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懸念的魅力。[3,4]”明星真人秀節目若想要創造緊張、期待的節奏,可以通過設置情境來完成。在《奔跑吧!兄弟》節目中,節目組每期都會設定一個情境,讓明星嘉賓在此情境中完成節目組規定好的任務。
(二)通過游戲規則
明星真人秀節目在每期節目中設置相應的情境后,同時需要設定一定的游戲規則。通過設定相應的游戲規則,來創造“懸念感”。
(三)總體懸念與環節懸念相結合
真人秀節目在設置懸念時,應該採取總體懸念與環節懸念相結合的方式。在每期節目中,設置一個終極懸念,這個終極懸念最終是否能完成,是受眾所未知和期待的。同時,在節目中每個環節都應設置相應的“小懸念”,讓觀眾保持持續觀看的欲望和期待。
我國的真人秀節目同其他類型的節目一樣,面臨著各種問題和困難。同質化現象嚴重、創新力不足等問題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進行改進和創新是作為媒體工作者需要一直思考的內容。今天的電視熒屏,明星真人秀節目的火爆証明了這種類型的節目是可以被我國受眾所接受的。所以,有必要且必須對明星真人秀節目進行探索和創新。筆者從受眾角度出發,以如今收視率較高的明星真人秀節目作為例証,探尋其發展策略,以期為明星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李楠楠.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J].東南傳播,2007(8).
[2] 程鵬.新聞受眾常見心理淺析[J].新聞愛好者,2012(14).
[3] 黃匡宇.廣播電視學概論[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4] 梁嘉豪.構建真人秀節目戲劇化的手段[J].西部廣播電視,2014(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