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1期

試析《山河故人》的文本及后電影文化產業意義

侯丹丹
2016年12月12日15:4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電影《山河故人》在藝術創作層面延續了賈樟柯電影對現實關照和思考的主題,在電影視聽方面有了對自我風格的突破﹔在商業層面,用成熟的商業電影發行模式在國內公映,產生的公眾影響力在賈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都為賈樟柯在故鄉山西圍繞電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業探索奠定了基礎,這些探索為國內文藝小眾電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山河故人》﹔賈樟柯﹔文本﹔產業

《山河故人》是繼《三峽好人》之后,賈樟柯導演時隔9年在國內公映的故事片作品。賈樟柯團隊穿梭於全國17個城市為《山河故人》做路演、點映,因此在電影公映前,各路媒體對賈樟柯的採訪已經在網上廣為流傳,同時諸如“三種畫幅”“講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21條細節助你解讀《山河故人》”等劇透信息也充斥在微博等社交媒體,為這部電影的口碑和流傳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公眾人物和普通觀眾對《山河故人》的主觀讀解,與賈樟柯自身對電影的解讀交融在一起,耐人尋味。將這部作品放置於賈樟柯的作品系列中,不難發現其一以貫之的美學追求,以及賈樟柯對視聽形式方面突破的嘗試。

一、賈樟柯電影系列人物譜系的延寫

賈樟柯一直有意對其電影中出現的人物做連續式的個體描摹,從而在某種意義上做到電影藝術的“普通百姓個人史”的撰寫,進而達到其經常提到的“文獻”的高度。趙濤出演了除《小武》之外的所有賈樟柯電影的女主角,她的銀幕形象從《站台》裡的尹瑞娟開始,在隨后的電影中飾演的人物都可以稱之為尹瑞娟的化身。從20世紀70年代的花季少女生活到《山河故人》中未來古稀之年的濤,她在《山河故人》中飾演跨越三個時代的“濤”,是賈樟柯電影系列的主線人物。《小武》中的“手藝人”小武,在《任逍遙》裡依然是那個夾著公文包四處晃悠最后在大街上被警察帶走的“小武哥”﹔《站台》裡在車站抓小偷的尹父,在《小武》裡依然是被小武尊稱為郝老師的警察,在《山河故人》中其飾演一位退休開電器商店的父親角色,最后在火車站安詳離世,其在《山河故人》中的出場,完成了這個說著標准汾陽話的“父親”形象在賈樟柯電影中擔任敘說中國30多年以來普通百姓個體變化的任務﹔《山河故人》中短暫出現的在煤礦看場的斌哥,是《任逍遙》裡在小城市叱咤風雲“混江湖”的斌哥,也是《三峽好人》裡那個拋棄妻子到三峽做生意的斌哥,在《天注定》中他作為煤礦老板焦勝利的得力助手再次出場﹔《山河故人》中的主角梁建軍,是《站台》中剪掉自己長發開始全新生活的張軍,他的生活軌跡在賈樟柯的電影中也是相對完整的﹔值得一提的是韓三明,這個現實生活中賈樟柯的表弟,在賈氏電影中第一次是在《站台》中以礦工的身份出現,此后他又以韓三明的真實名字出現在《三峽好人》中,為了尋找離家出走的妻子獨自一人來到三峽,在《三峽好人》結束時他帶著一群工友回到山西繼續做礦工,而韓三明和這群礦工又一起出現在了《天注定》中,在臨近春節時和工友一起回奉節接他的老婆,在《山河故人》中真實的韓三明被一個外形極為相似的演員替代,隻保留了這個賈樟柯電影中近乎符號化存在的名字“韓三明”。

這些人物在年齡、職業、身份等方面的變化被賈樟柯捕捉進而融入電影之中,模糊了現實的“真實”與電影人物命運“紀實”的界限,電影中人物的變化加入了賈樟柯觀察中國社會變遷的觀點。

二、為敘事載體服務的“三種畫幅”形式變化

電影中“畫幅”的變化曾在多部電影中出現。美國青年天才哈維爾·多蘭在其導演的電影《媽咪》中使用了1:1畫幅和16:9畫幅的切換,幾個切換點出現在男主角和母親之間關系發生微妙變化時,反映了主人公的情緒波動﹔同樣的畫幅切換也出現在韋斯·安德森導演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畫幅的切換與電影中敘事視角的變化相對應。利用媒介的變化來展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演變也是賈樟柯電影的敘事標志手段,電影《山河故人》中出現的三種畫幅4:3、1.85:1和2.35:1相對應的是以當下為坐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畫面,三種畫幅所代表的是三種被認可的主流媒介載體的印象——DV電視時代、膠片電影寬銀幕時代、數字電影超寬銀幕時代。

盡管《山河故人》的故事是虛構的,但賈樟柯還是在電影中加入了諸多真實素材。第一段的1999年裡出現的“煤車拋錨”等片段是賈樟柯本人當時親自拍的DV素材﹔第二段2014年的段落裡,沈濤的父親在候車室去世的段落,靈感來自於2011年11月的一則“老人太原火車站去世,僧人候車室握手超度”的新聞﹔在第三段2025年想象的未來空間,賈樟柯安排了MH370飛機遇難的家屬到澳大利亞悼念的場面。賈樟柯對媒介發展的敏感,體現在他所有的電影中,運用媒介聲音的傳播載體、方式、內容的變化來側面反映整個社會的變遷。從《小武》和《站台》中的廣播,到《任逍遙》裡的電視,再到《三峽好人》中的手機,以及《天注定》中的ipad。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更是以手機作為展現三個年代發展的重要道具,科技日益發展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聯系和溝通更加方便,但恰恰相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困難,到了未來的2025年父子之間的溝通不得不借助於谷歌翻譯,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直出現的對媒介和媒介聲音反思的主題。從賈樟柯最近的作品《天注定》和《山河故人》中不難看出賈樟柯電影的敘事方式和內容受微博等當代媒介影響的痕跡,《天注定》中出現的四段故事均來源於網絡傳播的真實事件。《天注定》和《山河故人》片段式的敘事,符合了當代大眾對信息“直播式”的傳播和“碎片化”的接收以及“拼貼式”還原的過程。

三、風格化的流行歌曲運用

對流行歌曲的運用也是賈樟柯電影的鮮明印証,《小武》中的歌曲《心雨》是重要的敘事線,《站台》和《任逍遙》更是直接以歌曲名命名,《山河故人》延續了這一特點,相對於《Go West》較個人記憶的歌曲,葉倩文的《珍重》更具大眾性。《珍重》一共在電影中出現了五次:第一次是在沈濤父親的商店裡顧客拿的CD播放的片段﹔第二次是沈濤在經歷三人情感糾葛后惆悵的望著文峰塔時響起的無聲源音樂片段﹔第三次是沈濤在火車上和父親談起自己的男朋友時由她自己哼唱的片段﹔第四次出現在沈濤回到父親去世的候車室閉上眼睛時音樂響起,一直持續到沈濤和到樂在火車臥鋪上用ipad一起聽﹔最后一次是由張艾嘉飾演的中文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黑膠唱片。《珍重》五次的重復出現都由不同的載體播放,都出現在電影中人物情感發生重大變化時,賈樟柯非常克制地運用了這首歌曲,每次歌曲的出現都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顯然歌詞不是賈樟柯著重表達的部分,這首歌是電影中分量最重的配樂,更是串起三個年代主要人物情感的情節點。

與賈樟柯其他電影相比,《山河故人》是賈樟柯電影作品系列中配樂最多的一部,弱化批判,強調敘事節奏,強化情緒的渲染,但《山河故人》依然和賈樟柯以往作品一樣,堅持反省過去,關注當下,思考未來,講述山河情事和故人情懷,就像賈樟柯在他的著作《天注定》的扉頁上所說“縱然高鐵出沒,私家飛機遨游,隻要山河大地在,俠(情)義就在”。①

四、《山河故人》后電影文化產業模式的探索

在成熟電影工業體系中,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和營銷是電影商業模式裡最重要的盈利手段之一,相較於商業電影的衍生產品(如書籍、游戲、玩偶、原聲帶等)的開發而言,國內藝術電影的后產品開發就顯得相對薄弱,賈樟柯在這方面的探索顯然邁出了第一步。電影《山河故人》上映之后,賈樟柯在其家鄉山西汾陽推出了“山河故人家廚”主題餐廳,提出了創立賈樟柯藝術中心、建設種子影院和種子劇場的計劃,以及與平遙政府合作舉辦的2017年10月“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等﹔賈樟柯和他的團隊還推出了“暖流文化”和“以上傳媒”兩家公司,致力於獨立電影和新媒體等領域的運營。導演賈樟柯除電影制作人之外,擁有多重的身份,這對其未來的發展和山西本土文化的傳播乃至中國藝術電影的發展來說,都可謂意義重大。

2016年《山河故人》上映之后,圍繞電影本身挖掘、發展周邊文化產業,賈樟柯團隊密集地推出商業項目,這是賈樟柯身為導演近20年的自身價值和影響力的集中爆發,對於他日后的電影創作(如古裝電影《在清朝》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其次,賈樟柯對山西本土文化傳播使命感的文化自覺,對山西本土“晉”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的影響,賈樟柯在籌建藝術中心時提出要建設“山西的文化地標”,擴大了山西地域旅游、地域經濟的增長﹔再次,這也是賈樟柯在支持青年導演的“添翼計劃”之后,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對藝術電影良性發展的持續支持。中國的藝術電影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藝術院線”“電影藝術扶持基金”等領域在以賈樟柯團隊為代表的推動下逐漸走上正軌,這些探索為國內文藝小眾電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參考方向。

注釋:

①賈樟柯.天注定[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