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1期

中國數字紀錄片發展趨勢探析

胡郁婷  曾錚 
2016年12月12日16:4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虛擬數字技術引入紀錄片制作環節以來,在為紀錄片帶來全新的展現形式的同時,亦引發了關於“真實性”的論爭。在數字時代,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優勢,有利於提升中國紀錄片的質感與觀賞性,以及相應的市場空間。本文著眼於中國數字紀錄片的未來發展趨勢,從發展優勢、應用要求、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數字紀錄片﹔優勢﹔發展趨勢

進入數字時代以來,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影視行業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尤為明顯。所謂數字紀錄片,就是採用計算機圖像技術,利用電腦生成的虛擬場景,全部或部分代替現實社會不存在的、無法復原的視覺景觀的紀錄片。由於這類紀錄片從影像的產生、處理、合成到復制等過程都採用全數字處理方式,故稱為數字紀錄片。①虛擬數字技術引入紀錄片制作環節,在為紀錄片帶來全新的展現形式的同時,亦引發了關於“真實性”的論爭。那麼,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對於紀錄片的發展到底有什麼影響?數字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又將何去何從?在此,筆者擬從發展優勢、應用要求、發展方向等方面對中國數字紀錄片的發展趨勢進行探析。

一、數字紀錄片的發展優勢

(一)技術優勢幫助拓展紀錄片的“時空觀”

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為中國的紀錄片增添了“大片”視覺體驗。所謂“大片”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它是國內對於來自於歐美、好萊塢的一些制作精良的優秀影片的統稱,而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紀錄片的質感和觀賞性,使之逐漸開始具備了歐美大片的感覺。不論是《圓明園》中那拔地而起的“皇家園林”,還是《大國崛起》中荷蘭商船瀚海前行的壯景,亦或是《辛亥》中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悲壯畫面,無一不是“虛擬數字技術”的功勞。

虛擬數字技術在中國的各大歷史題材紀錄片中被靈活應用,重現過往國內的各大歷史事件,不僅提升了影片的美感與趣味性,拓展了影片的“時空觀”,同時解決了以往歷史類題材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的“影像歷史局限性”的問題。虛擬數字技術可以引領觀眾穿越過去,引導人們去探尋那些藏於過去的故事,使人們摒棄了以往對於紀錄片“枯燥乏味”的偏見﹔它還可以在可靠材料的幫助下進行合理的猜想,虛擬宇宙空間、生物基因進化等一系列我們無法感知和觸及的存在。人類目前所無法跨越的來自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都可以在虛擬數字技術的幫助之下得以實現,這也是虛擬數字技術能夠迅速發展並且得到人們認可的主要原因。

(二)數字紀錄片發展的市場優勢

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為紀錄片帶來了新的市場優勢,主要變化體現在受眾群體上:一是主流受眾和潛在受眾對數字紀錄片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二是受眾對數字化紀錄片的期待越來越高。調查顯示,在喜愛觀看歷史類題材紀錄片的觀眾中,年齡在12-55歲的觀眾佔總人數的94%,其中75.5%的觀眾學歷都在專科以上,隻有24.5%的受眾學歷在高中以下﹔在被調查的觀眾中又有超過55%的人是80后,並且調查中所涉及的歷史類題材紀錄片都是大量運用了數字技術,②如《圓明園》《大國崛起》《復活的軍團》《辛亥》等。

由此可知,人們對數字紀錄片的認知度、認可度與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聯系,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數字紀錄片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都較高,觀看的影片數量也相對較多。現在中國教育發展迅速,國民文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多數的80、90后對於計算機技術都毫不陌生,因此對虛擬數字技術運用到紀錄片制作的做法也都秉持著喜聞樂見的態度。由此不論是作為主流受眾的80、90后,還是作為潛在受眾的00后,他們都會在接觸和學習計算機技術之后,對虛擬數字技術以及數字紀錄片充滿信心。其次,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得人們對文化的視覺需求越來越大。簡單直白的畫面呈現及高昂激蕩的社會謳歌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人們對紀錄片更深層次的人文價值、審美價值的要求都在日益增高。紀錄片是文化的載體,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因此要想使文化有視覺效果,必須要以情景再現手法作為輔助手段。③

二、數字技術的應用要求——堅持“適度”原則

然而,人們還是對數字紀錄片存有質疑,即使虛擬數字技術可以變通地展現“客觀”,但其畢竟是以人的認識來進行虛擬和創造的,那麼在流於表面的“表象真實”與具有深刻內涵的“本質真實”之間又當如何把握呢?

不可否認的是在“表象真實”與“本質真實”之間確實存在著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可能性。可數字紀錄片發展至今,雖然一直存在爭議,但是依舊沒有阻止它前進的腳步,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數字紀錄片逐漸受到人們重視,本世紀以來,數字紀錄片已經開始逐漸走向興盛。在這一向上發展的過程中,數字紀錄片在一步步地完善與改進,一部部優秀的紀錄片作品的問世是對數字記錄片的肯定。

2015年11月,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文化研究院舉辦的一場關於數字時代紀錄影像的前景與困擾的研討會上,英國著名學者、林肯大學教授布萊恩·溫斯頓指出:“我們不能再相信影像在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必須要自己判斷影像是否真實,而不是完全信賴紀錄電影本身”,而美國卡爾文大學的教授卡爾·普蘭廷加則認為“數字影像仍可作為証據”,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單萬裡也提出,“紀錄電影在真實性上不會死亡,它會借助數字技術重生。”其實不論如何,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重點在於如何掌握“應用的度”。此次研討會上中央電視台著名導演金鐵木先生有一句話被許多人所認同,“紀錄片要強調在倫理道德意義上的真實性。技術不是問題,最關鍵的是使用技術的人,他們的態度,他們的道德,他們的倫理觀念,這才是最重要的。”④

技術本身不存在真假善惡,重點在於人如何使用技術。人是否在真實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技術,把握好使用的度,才是決定數字紀錄片究竟是合理真實,還是“過度真實”的關鍵所在。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圓明園》與《大國崛起》都是近些年國內合理運用虛擬數字技術的典范,這些作品較好地貫徹了數字紀錄片創作的“適度原則”,在合情合理,符合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做到進退合宜、張弛有度地表現“客觀真實”。相比之下,2013年央視推出耗時兩年制作的大型紀錄片《京劇》則沒有這樣的成效了。該影片一經播出,就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精細化的拍攝手法,逼真的特效,考究的畫面構圖,從美感上來說,這部紀錄片堪稱良心之作。然而,在播出幾集之后,在觀眾群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影片為了追求美感,用了很多特殊的拍攝手法,把戲劇演員放到不同的虛擬場景中去走場,幾個走場的畫面疊加下來,觀眾就形成了相似之感,感覺就是不停地給演員換場景,表現一種意境之美,可是“京劇”本身的講述內容卻變得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影片還多次透過台前幕后,通過對戲裡戲外人物的一些情感、心理、神態動作等方面的細致刻畫,來展現時代特征及戰火硝煙的年代感,可對於觀眾而言,他們想看的是京劇本身,而不是一味地講述歷史,無論多麼美好的意境,多麼傳神的特效,一旦模糊了影片要客觀展現的重點,真實性自然也蕩然無存。

因此,在數字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貫徹“適度原則”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對數字紀錄片發展的第一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對影片創作前期的准備工作嚴格要求,即要真正地做到從更深層次剖析和理解這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本質是什麼。例如要再現一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前期不僅需要深度剖析所要展示的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社會風情、文化習俗、經濟水平、語言和行為習慣等,還要結合現在觀眾可接受范圍綜合考慮,靈活處理,否則就可能出現錯誤的表達,導致誤讀、錯讀的結果。

三、數字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一)數字紀錄片“真實性”的保障:技術和內容的合理性

首先,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核心問題,解決數字紀錄片的真實性問題是展示數字紀錄片合理性的前提。例如,目前在我國對“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方向主要集中於“歷史題材類紀錄片”,而對這類紀錄片在創作中的真實性要求主要有兩點:一是技術的合理性,即在運用虛擬數字技術進行場景再現的時候,必須有所依據,結合時代背景、社會經濟水平、人們居所建筑結構等,合理客觀地展開。例如,不能在宋朝出現清朝的物品,不能在過去出現未來的東西,不能在那個時代出現其它時代的用詞和行為舉措。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出現不符合某一時代客觀真實的任何內容,即在設置虛擬環境時要確保真實最大化、細致最大化、合情合理最大化。二是內容的合理性,要求影片在內容的展現上,應根據相關材料進行真實的闡述,而不是隨意地增添或者刪減故事,一切內容的展示均以真實存在過的事情為基准,盡量做客觀的闡述和表現,切忌過分追求技術和畫面美感而忽略客觀真實。此外,合理性的要求是指解說詞和配音內容。在解說詞和配音內容上,數字紀錄片的聲畫合一和普通紀錄片的聲畫合一不同,數字紀錄片在內容呈現上更加具有表現力,但這種表現力只是鏡頭語言,很多時候會影響解說詞的真實感。例如,在紀錄片《京劇》中,為了迎合唯美孤寂的畫面,在解說詞的處理上就失去了客觀性,過分從解說內容和配音語調上強調畫面中的人物造型美感與意境美感,而忽略了對那個年代“京劇”作為國粹本身的藝術價值的介紹。

(二)數字紀錄片的發展方向——揚長避短、兼容並包

筆者認為有兩個詞很適合用來形容傳統紀錄片和數字紀錄片,即“揚長避短”與“兼容並包”。中國傳統紀錄片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秉持最直接的紀實手法去展現客觀真實的原則,而數字技術被引進之后,運用虛擬手段搬演現實的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飽受爭議。在經過長時間的打磨與融合之后,推出了許多兩者相互融合的影片,從大多數的作品來分析,這種融合帶來的還是積極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紀錄片發展至今,題材明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內容寫實,容易獲得受眾信任。新紀錄電影興起之后,數字技術引入中國,數字化紀錄片開始面向觀眾,以新奇感、科技感,再結合一個“真實的故事”,最終呈現一個既有美感,又不失真實的影片。二者雖皆有所長,但也都存有弊端,傳統紀錄片時代氣息濃重,趣味性不足,多以中規中矩的形式進行畫面的展示,題材也大多較為沉重正式,娛樂性不足﹔數字紀錄片雖故事性得到增強,卻難以把握好虛擬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度的問題,有時趣味性的過度提升,使得真實感有所降低。

因此,在數字時代的潮涌中,數字紀錄片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揚長避短,兼容並包”,將傳統紀錄片的紀實手法與數字紀錄片的虛擬現實進行結合,即在保証知識內容表述翔實的基礎上,亦不斷探索和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適當融合數字技術、創新影像的表意方式,以豐富內容的故事性和合理性,在內容的真實性和畫面的表現力上做到最大化展現。

注 釋:

①羅以澄.數字紀錄片:在真實與虛構之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3).

②王慧敏,耿英華.歷史題材紀錄片受眾調查研究[J].電影評介,2012(14).

③馬晨光.數字時代紀錄片創作的情景再現手法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

④劉巍.數字時代:紀錄片的真實與“謊言”[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11-25.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