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配音藝術家向雋殊去世 她在聲音藝術中永遠年輕

2016年12月14日08:19 | 來源:京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她在聲音藝術中永遠年輕

  向雋殊主演話劇《雷雨》。

  向雋殊91歲生日留影。

  她配過的電影有許多都鼎鼎大名,比如《冰山上的來客》《流浪者》《賣花姑娘》《靜靜的頓河》,她一生曾為400多部譯制片配過音,她的聲音被認為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她的名字叫向雋殊,前天於家中去世,在媒體的報道中,她被稱為“配音藝術家”“配音大師”。

  配音是幕后工作,極少拋頭露面,和明星需要頻繁出現於閃光燈包圍下不同,配音工作者往往是在單調、枯燥的工作環境下,去完成那些活色生香的配音。向雋殊的去世,媒體挖不出多少可以講的故事,對於她的報道,也相對簡單。她已經91歲,太多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對於四五十歲的人來說,向雋殊的重要性,不亞於當紅明星。

  在向雋殊活躍的時代,進口電影不叫進口電影,叫譯制片,那時候不像現在這樣字幕盛行、偏愛原聲,每一部進口的譯制片,都需要經過配音演員重新發聲。在當時,配音毫無疑問是一種藝術創作,向雋殊們用自己對角色的深刻揣摩,和完全貼切角色性格的聲音演繹,使得配音者與表演者在同一塊銀幕上實現了靈魂的融合,觀眾們甚至會忘掉耳朵聽到的聲音是譯制過來的,而會覺得瑪絲洛娃、花妮、德文特夫人、麗達,就應該是這樣的聲音。

  在年近五十的時候,向雋殊要給《賣花姑娘》中年齡隻有十幾歲的花妮配音,有天晚上孩子被她的哭聲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事,但實際上是她沉浸在角色情感中練習配音……后來有一個時髦的說法,管配音叫“聲音出演”,這是很恰當不過的形容,在配音藝術工作者們那裡,配音的確不是為了完成讓觀眾聽懂的任務,更是借助聲音的轉換,來把電影中人物的情感更真實地傳達給觀眾。

  過去的觀眾進入影院,首先奔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演員,但每每片中人物開口說第一句話的時候,觀眾會忍不住豎起耳朵,來捕獲那似曾相識的聲音是來自於哪位配音演員——就是在這樣的聆聽中,李梓、尚華、畢克、劉廣寧、喬臻、童自榮等,都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明星。對於晚一個年代的觀眾來說,童自榮更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因為他給《佐羅》配過音,所以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隻要童自榮的聲音響起,觀眾內心就會有小小的雀躍——這片肯定不錯。

  現在的演員講究看臉,過去的譯制片講究聽聲,這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獲取觀賞時的愉悅。不知道從何時起,老一代專職配音演員的聲音漸漸地消失於電影院,取而代之的是明星配音,據說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專職的配音演員了。進口電影除了動畫片考慮孩子的觀看需求,還時常推出配音版之外,中文配音成了擺設,在原音和中文配音的選擇上,絕大多數觀眾毫不意外地會選擇原音。就算有一些中文配音,也無一例外會被觀眾吐槽“配音太糟糕”。早在十多年前,配音就已經成為一項日薄西山的事業。

  配音事業的落寞,和觀眾多年以來已經養成看字幕的習慣有關,也和配音演員后繼無人有關。做一名配音演員很辛苦,不僅對聲音要求很高,而且需要演員有生活體驗,能應對多類型角色的聲音演繹。但是與配音的辛苦相比,配音演員的報酬卻低得出奇。除非像是周星馳的御用配音石班瑜,具備無可替代的地位,可想而知,配音演員想要靠這行養活自己,是難以想象的事。

  向雋殊的離世,除了引發一些懷念,沒法更改配音工作的現狀。但包括她在內的一批配音藝術家,的確在過去年代陪伴過我們的娛樂生活,他們的聲音和他們的作品,會永遠停留在各種影像介質中,也會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如同我們愛過的電影永遠不會褪色一樣,我們喜愛過的配音演員,也會在他們創造的聲音藝術中永遠年輕。(韓浩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