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將映 張藝謀的這次嘗試無論成敗都有意義

張藝謀導演新作《長城》將於本周五正式公映。這部投資1.5億美金的影片集結了張藝謀的多個“第一次”——第一部好萊塢電影、第一部英文電影、第一部3D電影,然而,這些頭銜都頂不過它是一部張藝謀的電影。前日,廣州日報記者在北京首映禮上提前觀影,作為中國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導演之一,年過六旬的張藝謀並沒有放棄探索,而是第一次借助好萊塢的技術和班底來呈現中國文化和中國情懷,這與以往好萊塢大片中所謂的“中國元素”大不相同。
故事 中外軍隊聯手長城“打怪”
《長城》講述宋朝時期,以人類為餌食的怪獸——饕餮,每六十年便會集結到人類的領地覓食。捍衛領土的人類軍團鑄造長城的目的也是為了抵御怪獸的入侵。來到中國尋覓黑火藥發財的外國雇佣軍馬特·達蒙與佩德羅·帕斯卡,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進入了長城,認識了對抗饕餮的中國“無影禁軍”,於是和他們攜手組隊“打怪“,然而,在對抗的過程中,他們卻發現饕餮大軍不斷進化,到最后已經能夠從長城打進皇宮,一場大戰也由此拉開。
風格 既有好萊塢的架構,又是非常張藝謀的美學
從整體上看,《長城》依然是一部非常張藝謀的電影。人海戰術、全景視覺、雄奇的中國景觀、秦腔、大鼓、大紅大綠的飽和色系等典型的張藝謀元素在電影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金碧輝煌的宮殿、萬箭齊發的場景,也讓人不禁想到《英雄》﹔大批戰士以方陣形式出現所呈現的儀式感,也有奧運會開幕式的即視感。由於明星陣容極具搶眼,讓很多人忽略了該片的導演是張藝謀,但影片甫一開始,大漠孤煙的西北丹霞地貌出現,你就能感受到張藝謀強烈的個人風格扑面而來。
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又有非常好萊塢的一面。“怪獸片”原本就是傳統的好萊塢經典類型片。在敘事方面,曾打造《諜影重重》系列的著名編劇托尼吉爾羅伊等五位編劇全部來自好萊塢,講的故事自然也是典型好萊塢的風格。其中,馬特·達蒙從一個偷火藥的商人成長為願意保護全人類的英雄,可謂深刻貫徹了“成長”這一經典的好萊塢電影主題。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多明星、這麼大陣仗的一部電影時長卻隻有104分鐘,如此快准狠的剪輯,也是典型好萊塢商業大片的節奏。其次,打造視覺方面的美術指導約翰·邁爾、服裝設計師邁耶斯魯貝沃都是奧斯卡級別的頂尖大咖,武器設計則是來自好萊塢大名鼎鼎的特效團隊——曾打造《指環王》《霍比特人》《魔獸》的維塔工作室、曾拿下57個奧斯卡獎項及提名的特效制作公司工業光魔則操刀怪獸饕餮形象設計、制作。
創新 補足國產大片對怪獸的缺失
然而,無論是拍電影還是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元素一直是張藝謀所擅長的部分。拍攝《長城》,中國元素也依然是張藝謀的重中之重。
電影中設定的五支代表性的軍隊——工程和機關部隊虎軍、弓箭部隊鷹軍、持盾步兵部隊鹿軍、近戰部隊熊軍、索部隊鶴軍。每一種軍隊都有專屬的顏色和圖騰標志,源於古代中國對於軍隊的區分和象征,馬特·達蒙與佩德羅·帕斯卡前來中國尋找的,則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影片最主要的場景長城就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趣的是,以往高大偉岸的長城,在片中卻變得“腦洞大開”,不僅擁有各種神奇機關,火攻投石器、弓弩部隊等風格各異的冷兵器時代作戰模式也讓人大開眼界。由景甜領銜的“飛索戰隊”就猶如女子體操隊,作戰時,戰士站在飛索台上,有人在后面拉繩子,女兵凌空而下,一擊即中,顯得十分酷炫﹔而片中的反派“大boss”——古神獸饕餮同樣是山海經裡的產物,這隻龐然大物看起來外形猙獰,彼此之間靠聲波交流。盡管無影禁軍身手矯健,卻依然難敵饕餮神獸於無聲處的凶猛突襲,以往我們隻看過好萊塢電影裡的“侏羅紀恐龍”、韓國電影的“漢江怪物”,《長城》裡的饕餮,也算是補足了國產大片中對於怪獸的缺失。
演員 馬特·達蒙、景甜、劉德華戲份最重
影片最初最引人注目的無非是強大的演員陣容,一次性囊括了馬特·達蒙、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景甜、鹿晗、彭於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等中外豪華陣容。
片中,明星的戲份基本按照角色輕重分配,其中,馬特·達蒙、景甜、劉德華戲份最重。飾演歐洲雇佣兵的馬特·達蒙與飾演殿帥“林梅”的景甜有勇有謀,相互配合一起“打怪”,盡管這個角色需要大量動作戲,但對於學舞蹈出身的她並不困難,幾場點到即止的感情戲也算表現自然,戲中她80%的戲份是英文台詞,總體來講,最終呈現的效果超出預期。
鹿晗、王俊凱兩位“流量擔當”也在片中擁有不少鏡頭,其中,鹿晗的表現可圈可點,從一個善良、呆萌、膽小的小兵,逆襲為拯救人類的大英雄,雖然戲份不多卻是全片最為出彩的角色之一。王俊凱飾演的“小皇帝”隻有一兩場戲,但擁有不少特寫鏡頭。相比之下,林更新、彭於晏、鄭愷、黃軒、陳學冬則鏡頭、台詞都不多,對於情節發展沒有起到關鍵作用。
對話張藝謀
也有票房壓力,現在的市場都以票房論英雄
在首映禮之前,導演張藝謀也來到看片現場與記者交流。他坦言,《長城》從劇本到拍攝再到后期耗時三年,光是特效就做了十幾個月,是他電影生涯耗時最長時間制作的一部電影:“拍這部電影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這是一部完全按照好萊塢工業體系打造的標准產品,首先我必須尊重好萊塢的游戲規則,但又要在這個基礎上盡可能地發揮中國文化氣息,這次的經歷我是第一次,對我來說是特別好的創作體驗,而中國觀眾能夠領先全球觀眾兩個月看到這部電影也是第一次。”
而在談到對於票房的期待時,張藝謀也表現出有壓力,更直言如今的市場就是以票房論英雄,“我當然希望《長城》的票房能夠很好。”
好萊塢大片的“中國元素”,不是找幾個中國演員“打醬油”
事實上,由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日益擴大,好萊塢公司為了討中國粉絲的歡心也各出奇招。以往,不少好萊塢電影在片中設置一兩個中國人角色,隻有區區幾句台詞或鏡頭,或是把場地移師到中國拍攝,就稱為”中國元素”。但隨著中國市場日趨重要,這樣的現象有所轉變,進入好萊塢電影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戲份也逐漸加強,Angelababy在《獨立日2》、陳數在《火星救援》裡的戲份增多,卻引來“太生硬”的吐槽。
由此,如何借助成熟好萊塢工業體系,講述一個讓中國觀眾自己都能心服口服的中國故事,一直是各界都在思考的問題。
《長城》借助了好萊塢的資本人才,巧妙、自然地融入中國情懷與中國文化,無獨有偶,今年有消息指星光源影視簽約了美劇《權利的游戲》制片人及其團隊,雙方將共同開發、制作一部以武則天為題材的面向美劇市場的電視劇巨制《中國女皇》,並計劃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制作十季。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曾創作出綠巨人、鋼鐵俠的漫威之父斯坦·李也表示要為中國特別打造一個女性超級英雄形象“虎影俠”,並由李冰冰來出演,這些都是用好萊塢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不同嘗試。
頭評
若沒有創新
難免被拋棄
2002年,張藝謀一部《英雄》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大片時代”,盡管爭議頗多,但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次,張藝謀再度做出全新嘗試,這次他玩得更大,借助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拍攝一部帶有中國情懷的電影,首次將長城這樣的標志性地標變成大片主角,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怪獸”形象,這樣的嘗試是否能夠獲得觀眾認可?還要等待電影上映之后綜合觀眾口碑及市場反應做觀察,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嘗試值得鼓勵。
不可否認,影片在劇情上有瑕疵,用好萊塢的手法也難免被質疑是否缺乏新意,但真正商業電影類型化的嘗試,無論對於張藝謀本人還是國產電影本身,都是必經之路,本身也更具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除了張藝謀之外,李安、馮小剛等資深導演也在今年的新作中紛紛做出新的嘗試,如若沒有創新,在發展速度快速的市場之下則難免被拋棄,成為了這些資深大導演的共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