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成長的煩惱》"老爸"去世 網友憶"人生首部美劇"

2016年12月15日07:15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長的煩惱》暖心“老爸”走了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上世紀80年代著名美國情景劇《成長的煩惱》中爸爸的扮演者、知名演員艾倫·錫克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69歲。艾倫·錫克在劇中扮演了一位幽默、寬容、愛家的“美國好爸爸”,為無數父母樹立了榜樣。

  令人唏噓的是,現實中他也是一個十分愛孩子的人。三個兒子布拉南、羅賓和卡特是他的最愛,他寧願推掉片約也要和孩子共享天倫之樂。而事發當天,艾倫·錫克正在與19歲的兒子卡特打冰球,不料心臟病發作,送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

  戲裡演好老爸 獲得眾多榮譽

  艾倫·錫克1947年生於加拿大,走進“煩惱”之前做過演員和電視節目主持人,但演藝之路起步並不順利。他曾經與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尼·卡森較量並以慘敗告終。但1985年《成長的煩惱》劇組並未因此而否定他,相反在150個競爭者中看中了他。

  從1985年起,艾倫開始在ABC的系列情景劇《成長的煩惱》中飾演身為精神病醫生的父親杰森·西佛,他以出色的演繹樹立了一個十分受愛戴的父親形象。這個拍攝了七年的系列劇,也給艾倫帶來了包括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在內的很多榮譽。也正是這部片子,使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觀眾認識了艾倫——這個孩子們心目中的完美爸爸。

  戲外真好老爸 榮膺“年度最佳父親”

  艾倫曾贏得過七次艾美獎的提名(五次作為編劇,兩次作為演員),還寫過45部以上的電視劇主題曲。1992年《成長的煩惱》結束拍攝后,艾倫還參加了電視情景劇《希望與榮耀》的拍攝,但最終他發現主持體育節目和專題節目是最適合自己的。在主持“1992年世界小姐大賽”節目時,他認識了冠軍吉娜·陶勒森,后來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不過這段婚姻最終以離婚收場,還好給他帶來了可愛的小兒子卡特。據說在他的寓所裡,到處都是給兒子買的玩具小動物。

  不可否認,《成長的煩惱》是艾倫演藝生涯的代表作,他的一生也因此跟“好爸爸”結下不解之緣。他曾多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獲得的眾多獎項中,最為自豪的恰恰是美國各種組織給予他的“年度最佳父親”稱號,因為他是一個十分愛孩子的人,他的三個兒子布拉南、羅賓和卡特都是他的最愛,他寧願推掉片約也要和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老爸”去世 勾起國人“滿滿回憶”

  《成長的煩惱》是我國最早引進的美劇之一,共7季166集,講述了一個美國中產家庭小煩惱不斷的幸福生活,對於許多70后和80后來說,這是陪伴他們成長的一部劇。該劇在美國創下了收視率的紀錄,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屬於細水長流、集體回憶型的一代劇集。

  中國最知名的情景喜劇之一《家有兒女》也受到其直接影響,主創們在接受採訪時曾提到,創作目標就是打造中國版的《成長的煩惱》。

  昨天上午,艾倫·錫克突然離世的消息也引發了觀眾對這部塵封“舊劇”的共同話題,網友紛紛留言“我的第一部美劇”,並對其中或搞笑、或溫情的細節如數家珍,“滿滿都是回憶,都是愛”。(記者 楊文杰)

  伴隨著煩惱,他們慢慢地成長

  老媽麥琪(喬安娜·科恩斯)

  1953年2月12日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演員、導演。《成長的煩惱》結束拍攝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是一位單身媽媽,撫養女兒阿什麗。1999年,在影片《失魂少女》中科恩斯扮演了薇諾娜·瑞德的媽媽。同時,她還是個不錯的導演,執導了相當數量題材嚴肅的作品。

  老大邁克(柯克·卡梅隆)

  1970年10月12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影視演員,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消防員》、《末世迷蹤》等。2008年,其主演的影片《消防員》以近4000萬美元票房的成績成為黑馬,是2008年最成功的獨立影片。

  現實中的柯克·卡梅隆並不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嚴肅的人。當他還是個十來歲的童星時,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將來的願望是做一名腦外科醫生。平時,他嚴格地控制自己的飲食,堅持吃自制的面包。20歲時,他和大他6歲、在《成長的煩惱》中扮演他女朋友凱特的切茜婭·諾寶結為夫妻。夫婦二人養育了六個子女(最大的11歲)。

  二姐卡羅爾(特蕾茜·格爾德)

  1989年,20歲的特蕾茜患了厭食症。在《成長的煩惱》拍攝最后一季的時候,身高1.60米的她瘦得隻剩下80磅。好在拍攝結束,她也擺脫了疾病的困擾。特蕾茜后來從事電視劇拍攝工作,但2004年她酒后駕駛遭遇車禍,老公和兩個大一些的孩子都受了傷。為了這件事,特蕾茜還上過奧普拉的節目,稱“那是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可怕的一夜”。

  老弟本恩(杰瑞米·米勒)

  走下熒屏的“本”喜歡扑克游戲以及“帶上十來個朋友一起大吃大喝,直到信用卡爆掉”。除了表演之外,米勒一直在醞釀開一家意大利烤肉店。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部作品能讓他像當年的“本”那樣走紅。

  小妹克瑞斯(阿什麗·約翰遜)

  在《成長的煩惱》之后,阿什麗還是繼續參與電視拍攝。在《急診室的故事》裡,她扮演一個患癌症的小女孩。在2000年ABC為該劇拍攝的續集裡,她儼然已經是一個大姑娘了,讓所有觀眾驚嘆,“這個小姑娘長得太快了,都認不出來了”。(整理/水滿則溢)

  非常道

  《成長的煩惱》是如何解決“校園欺凌”的

  這些天因為新聞事件,由校園欺凌引申到如何對下一代進行教育的問題持續發酵延展。在這場全民大討論中,最常看到的是父母們的焦慮,最難聽到的是理性有價值的觀點。這說明,至少在處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無處不在的,各種突發、偶發的事件上,我們是缺乏通識和共識的。

  事實上,《成長的煩惱》也直面校園內所謂的“欺凌”事件。其中有一集,本恩因為被一個比他個子大的同學欺負而不敢去上學。他的父親杰森並沒有像今天一些中國的父母那樣聲稱要讓孩子“以牙還牙”、“以暴制暴”,或者直接把所有的問題盲目歸咎到社會、學校,更沒有用所謂的大人社會的“叢林法則”去教本恩,而是告訴本恩要敢於面對這個欺負他的孩子,不要躲避,帶著勇氣和正義,以男子漢的方式去和這個孩子進行溝通。根本上,杰森要讓本恩樹立一個正義必勝的信念。

  其實,整部《成長的煩惱》都貫穿這樣一個理念,即把成人社會的那些充滿正義、正直、愛的思想化為孩子的思想或者角度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用一種根源於成人社會的理想主義去認識孩子。所以在這部電視劇裡,沒有今天我們一些人眼裡絕對的好孩子或者壞孩子,即便那些欺負小孩兒的大孩子,這部電視劇也是用一種善良的認知去對待他們。

  或許編導的想法比較理想化,但正是這種理想化貫穿於全劇,也正是這種理想化使得中國當時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很喜歡這部電視劇。

  《成長的煩惱》之所以永遠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就是它真的俯下身去,觸及到家庭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煩惱”。親子關系、子女關系、父母職場跟家庭關系,洋洋洒洒166集,以小見大,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無不是“天大的事”,而這些煩惱最終在歡笑中收場,背后是父母高超的智慧。反觀眼下這場發生在中國的大討論中,為人父母問得最多的是“我會怎麼辦”和“我該怎麼做”。而《成長的煩惱》100多集看似都是散亂無關的故事,其實傳達的是不變應萬變的方法和價值觀。這部劇為小觀眾貢獻了一個“完美好爸爸”,給無數父母樹立了榜樣。它體現了美劇的功力,也實現了最大的社會價值。

  在中國影視圈,這樣的作品是嚴重缺失的,《家有兒女》碩果僅存,但無疑是站在《成長的煩惱》肩膀上,也一直有東施效顰的遺憾——“沒有成長的煩惱,只是幼稚的快樂”。為什麼?因為這樣落到生活實處的作品是最難寫最難演的,更何況它已是十年前的作品。今天的孩子和父母一起看什麼?據說比較受推崇的是一部英國動畫長劇《小豬佩琪》,或許這一代人長大后關於完美家庭的回憶是溫和的豬媽媽、樂觀能干的豬爸爸。國劇依舊為零。

  以目前國內影視劇的大環境,對兒童市場都是消費和攫取的心態,教育題材被當成熱門話題來開採,近期內誕生真正陪伴式的作品幾無可能。《爸爸去哪兒》、《虎媽貓爸》、《小別離》等能成為“爆款”,恰恰說明了大家對教育問題的無所適從,對解決辦法的極度飢渴。然而,它們都是從收視率出發,制造看點、激化矛盾、不斷地放大強化“煩惱”,卻沒有解決之道,不由自主飛離了現實。曲終人散,傳染給觀眾的是主人公共同的焦慮,而現實依舊迷茫。(記者 楊文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