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走進縣級廣播電視台 財務脫困:"輸血"也要"造血"

張雪嬌
2016年12月20日13:2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財務脫困:“輸血”也要“造血”

“與幾年前相比,如今的縣級廣播電視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更小了。”這是《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日前在採訪多位縣級廣播電視台負責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縣級廣播電視台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與地市級以上的廣播電視台相比,始終有著一定距離。不過近年來,原來主要由地方財政供養的縣級台,遭遇政府財政補貼不斷遞減,而人員工資和設備維修費用不斷增長的困境,大多數縣級台正面臨“貧血症”危機。面對現狀,部分縣級台積極應對,創新性“自救”,但也有一些台希望財政加大對縣級廣播電視台的扶持力度。

財政補貼多在工資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縣級廣播電視台既承擔公共宣傳等公益服務職能,又部分參與市場化資源配置,因此絕大多數縣級台被確定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與公益一類的財政全額撥款相比,公益二類是差額撥款,一部分經費由財政或上級撥款,單位可以另行開展自營業務。

“我們台共有員工210人,其中,45人工資由財政全額補貼,另外165人的工資全部由台裡負責。”河南省新安縣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游江濤告訴記者。

安徽省阜陽市一些縣級台與新安縣廣播電視台有著類似之處。據該市太和縣廣播電視台台長張新介紹,同樣是部分工資補貼,部分撥款用於設備維修,不同的是,在員工工資方面,太和縣廣播電視台中48人是財政全額補貼,20人是財政補貼一半,台裡補貼一半,其余240人則由縣台全額承擔。

與前兩家人員較多的機構相比,陝西省黃陵縣廣播電視台目前隻有90人。該台副台長楊博說,他們台在編制內的員工有83人,這部分人員的工資全部由財政補貼,每年有350萬元左右。

“每年,除了員工工資是固定補貼,其他補貼便是根據機器設備的檢修或者需要更換情況,台裡寫申請,報給縣財政審批,其他基本上就沒有財政補貼項了。”河南省某縣級台負責人告訴記者。

希望適當增加財政補貼

“隨著廣告收入的減少,人力成本的增加,財政補貼越來越少,我們想進行創新,創辦出一檔好節目,也常常因為沒有資金而作罷。”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縣級廣播電視台台長說。

據了解,2015年,太和縣廣播電視台所有支出費用為1800萬元,收入為1200多萬元,而財政補貼為400多萬元﹔新安縣廣播電視台支出費用為1100萬元左右,收入為800多萬元,財政補貼為490多萬元。兩家縣級台收支都大致相抵,沒有盈余。

從本次抽樣調查的幾家縣級台的情況看,2015年的經營收入有多有少,但是尚沒有出現拖欠員工工資的現象。“他們的日子算是比較好過的,有些省市的縣級台已出現幾個月發不出工資的現象,生存狀況很是堪憂。”一名縣級台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多名縣級台負責人均表示,希望財政適當加大對縣級廣播電視台的扶持力度。

既要財政支持又要自力更生

縣級廣播電視台依靠“財政飯”加上微薄的廣告收入勉強度日,然而也並非沒有其他模式可借鑒。

“雖然我們在人力、資金等方面無法與上級台相比,但是我們離基層群眾更近,更容易找到觀眾的需求點。”太和縣廣播電視台副台長張新介紹,2015年以來,太和縣台利用新聞綜合、都市生活、太和教育頻道、細陽影視4個頻道,認真分析受眾群體,從而打造特色節目,凸顯自身所在頻道的特色,獲得觀眾的認可。另外,該台還不斷探索縣級台特色的新型傳播模式,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開展系列活動,不僅增強了縣台在公眾中的影響力,還增加了經營收入。

對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縣級廣播電視台作為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財政部門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支持縣級台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縣級台應該學會自力更生,以內容立台、以新聞立台。

“縣級台應發揮自身貼近百姓的優勢,針對線下活動,結合當地美食節、旅游節等活動,與當地商家聯合起來,達到多方共贏。對於有實力、有能力的縣級台,應該立足縣域經濟和社會需求,整合資源,做好‘廣電+’的延伸發展,加快推進媒體融合與事業產業轉型升級,吸引更多廣告資源入駐。”李嵐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