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10月上

傾心講好“新”中國故事

趙國華
2016年12月20日14:43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一部《紅高粱》讓許多外國人誤以為中國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臥虎藏龍》又讓他們誤以為在中國大街上隨便攔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當“非主流”佔據了西方關注中國的“主渠道”時,“主流”就淪落為跑堂的“小二”。

這並不奇怪。一則中國擁有古老的文明,這讓西方人覺得彌足珍貴——凡是沒有的都是令人著迷的﹔二則不久前我們還比較弱,推崇“韜光養晦”,一心一意搞發展,不聲張,不惹事,不大喊大叫。那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中,是可以俯視的、“無害”的、可以給予大度指點的小弟﹔三是我們自己“笨”。看見西方人喜歡,就感覺“得到了認可”,激動不已,以為那就是好的,於是挖地三尺,從塵封的倉庫裡重新發掘出舊物件打磨刷漆,敬獻給西方人。

於是出現這樣的現象:中國的發展已經天翻地覆,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今天第一次來中國的西方人驚呼“跟我想象的中國很不一樣”,多次來中國的西方人感嘆“中國變化太快”。老實說,這是我們搞新聞宣傳的人的悲哀,是我們的失職。

更嚴重的是,伴隨中國的快速崛起而來的,還有西方不斷鼓噪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腔調。

由此,當前國際輿論格局中常常出現“兩個中國”的反差:一個是客觀真實的中國,能夠基本呈現今日中國的改革面貌和發展勢頭﹔另一個則是部分戴著“有色眼鏡”人士眼中的中國。“有色眼鏡”人士的種種指責和抹黑,讓我們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空前巨大。

西方的傲慢和偏見,本質上說,是緣於其維護舊有秩序和既得利益的本能“條件反射”。但再深究一層,傲慢和偏見其實與“不了解”有極大的關系。因為不了解中國企業海外建設工程時,已經支付了高額的搬遷費,雇佣了當地工人,並且熱情地向他們傳授技術,所以西方媒體先入為主地給中國扣上“掠奪資源”和“殖民”的帽子﹔因為不了解中國的國企其實是完全的市場主體,所以歐美國家在審查中國國企海外並購時設置了嚴苛的條件﹔因為不了解中國的“八項規定”,不知道一位鄉鎮長可能僅僅因為嫁閨女擺酒40桌就被撤職,不明白中國政治體制中巨大的彈性和“自淨能力”,就武斷地推導出中國“一黨專政——腐敗——崩潰”的結論。

醫治偏見的良藥是“全見”——讓別人盡可能地了解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隻要了解了一個真實而全面的中國,西方的公眾和輿論對中國的印象就會友善很多,並進一步影響其政府對中國的態度。

但現時的我們還是太幼稚了。宛如第一次戀愛的笨拙小男生,滿腔傾慕和愛意無法讓心儀的女孩感受到。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指出,中國對外傳播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尷尬局面。此話中肯。

“隔洋喊話”,兩張皮,是中國對外宣傳的最大問題。我們使出渾身解數,累得大汗淋漓,對方卻完全無感。問題出在哪裡?

要想別人了解我們,我們先要了解別人。隻有深入了解對方的政經業態和歷史人文,才能擅用對方的接受習慣介紹我們,對外宣傳才能真正做到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的四個字——有的放矢。

改善對外新聞宣傳可以從兩方面入手:請進來,走出去。

請進來,就是邀請大量外媒記者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要適當放鬆外媒在華設立新聞機構的管制。自己說不如別人說。要相信大多數外媒是尊重事實、看重新聞職業道德的,惡意中傷的畢竟是少數。要相信我們國民的辨別力——個別外媒發表有關中國的歪曲報道,立刻會遭受來自中國網民的自發辯駁和抨擊,就是明証。要敢於展示一個真實而全面的中國,不僅展現成績和輝煌,也坦承問題和困難。貧弱需要刻意“保護”,強大伴隨自信從容。隻有讓外國了解到中國還有相當多的農村人口仍處於貧困狀態,他們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真正含義,才不會被“中國威脅論”所嚇倒﹔隻有了解中國煤炭和鋼鐵去產能過程中職工和地方政府付出的沉重代價,他們才會深切理解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決心,才不會抨擊“中國輸出過剩產能”﹔隻有了解到中國新《環保法》“按日計罰”,不少企業負責人因污染而進監獄,他們才會對中國的環保抱有必要的耐心和信心。

走出去,一方面可以與國外媒體合作,如中央電視台在非洲落地﹔一方面要伴隨海外投資和“一帶一路”的推進,講好中國故事,把我們堅持與世界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出去。

要特別防止一種傾向,一提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就是孔子學院、中華武術、京劇……須知,勤勞的人民、正確的道路、火熱的建設、激情的進取、不斷創新的中國模式……這才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是我們對外宣傳最該著力的地方。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