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11月上

誰還在像埃德加·斯諾那樣去採訪?

趙國華
2016年12月20日15:07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1936年6月至10月,埃德加·斯諾在陝甘寧邊區深入紅軍戰士和百姓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4個月的採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回到北平后,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紅星照耀中國》這部文筆優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橫空出世。

現在的媒體人,誰還在像埃德加·斯諾那樣去採訪?不敢說沒有,但敢說越來越少了。

如果哪位記者真要“犯傻”,像斯諾那樣去做“蹲點式”“長期調研式”採訪,那他(她)很可能拿不到當月獎金,也可能三個月后就因完不成任務而下崗了——等不到第四個月。沒辦法。當前媒體競爭激烈,媒體和從業者的生存與發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從集體到個人、從領導到一線,都很累很緊張,身心疲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要求,落實到新聞業務領域就是提升記者的綜合素養。

在又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針對當前具體的突出問題,再說道說道記者的素養問題,討論在新的傳播環境下記者欠缺了什麼,該是什麼樣的,這是我們推出本期前沿報告的初衷,約請的各位專家已從不同層面給予了透徹分析。

新媒體興起,個人信息源逐漸增多,人人都有麥克風,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統傳播結構被打破。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中成為信息節點,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記者原先所具有的“新聞信息第一掌握者”的優越感,被剝得精光。

微信公眾號、直播、無人機、AR、VR等新傳播形式眼花繚亂的受眾爭奪,又讓許多記者常常自問——還能不能做一名稱職的記者?與那些新生代自媒體人相比,傳統媒體的記者甚至產生一種跟不上節奏的感覺。

將來還有沒有“新聞”這個職業?當一名記者還有沒有神聖的職業感?這是當下許多媒體人焦慮的問題。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問題可能豁然開朗——有哪些素質和品質是所謂的公民記者所不具備的?這些素質和品質或許就是專業記者繼續存在並“更上層樓”的基因。

南方日報評論員丁建庭在本期《思想素養決定新聞的底色》一文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怎樣的科學思想方法?雖然沒有統一標准的答案,但哲學上的科學方法論不無借鑒意義。比如,要善於用全面的思想方法認識新聞事件,要善於用系統的思想方法分析新聞事件,要善於用發展的思想方法處理新聞事件,要善於用因果關系的思想方法把握新聞事件……如果缺乏對因果關系的清晰判斷,就很容易將前后發生的兩件事“誤會”為因與果,像“丈母娘推高房價”“強力反腐導致‘為官不為’”這類判斷,很明顯就是沒有弄清楚“本因本果”。

用全面、系統、發展、辯証、聯系的眼光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採寫新聞,這是專業記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這種素質是個人信息發布者難以企及的。個人信息發布者可以披露一件事情、發布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但是他們很難或者說根本沒興趣顧及這件事情、這張照片這段視頻的前后左右。他們往往隻求露個興奮“點”,卻無法剖析事物的“面”。而后者,才是專業記者真正的優勢。

信息是大海,個人信息發布者是大海裡的一滴水,專業記者想把大海裡的每一滴水喝干是徒勞的,即,專業記者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壟斷全部或大部分信息源。

專業記者的優勢和出路或許在這裡:不再視新媒體為敵手,而將其發布的海量資源作為“己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點”,再順著這個“點”,像埃德加·斯諾那樣,做長期、大量、艱苦、細致、深入的調查和採訪,再將成果返回公眾媒體。這種由面及點、再由點及面的過程,可以將專業記者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優勢是個人發布者望塵莫及的,卻是專業記者和專業媒體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

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傳統媒體和記者似乎用偏了力——急功近利,飛揚浮躁,天天追逐熱點,卻天天追不上熱點。快定選題,快點採訪,快點發表,手忙腳亂,精疲力竭,還總趕不上“熱乎的”。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焉能不亂?

所以今天在這裡,再次強調一種精神——像埃德加·斯諾那樣去採訪。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