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2期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現狀

趙夢媛
2016年12月21日09:2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渠道的壟斷被打破,更加多樣化,媒介批評數量明顯增多。本文從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的表達形式出發,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具有實時化、批評主體全民化等特征,同時,研究也發現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真實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問題,並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以求能夠促進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更加到位。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批評﹔媒介批評特征

一、引 言

媒介批評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1]。媒介批評以傳播學理論為

基礎,根據自己的一套批評標准,對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進行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是新聞傳播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概念[2]。媒介批評理論引進我國以來,眾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新聞實踐情況,對媒介批評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此同時,媒介批評也促進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興起,對於傳統的媒介批評也提出了新要求,媒介批評也在自身的不斷發展完善中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實踐需求。

在傳統媒體的實踐中,媒介批評的主體一般為業界、學界及官方的精英,他們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具備壟斷性質的話語渠道,從本體、表面現象和文化層面進行媒介現實活動的批評,其目的是促進傳媒行業的有序發展[3]。在新的媒介環境下,依靠廣播、電視、報紙等壟斷話語渠道被打破,渠道多樣化導致媒介批評的數量明顯增多。然而,媒介的交互性增強、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使得媒介批評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大的同時,媒介批評也面臨著缺乏專業媒介批評機構、批評不深刻、表揚多、批評少等問題。

本文從媒介批評的表達形式出發,對於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現狀進行研究。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主要通過兩種表達渠道:一種是基於公開網絡媒介的媒介批評,另外一種是利用互聯網社交平台等進行媒介批評。

網絡的出現給媒介批評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為媒介批評研究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新路徑。網絡媒介的媒介批評,主要通過新聞報道、網站、評論文章,以及博客、播客、BBS回帖等方式進行,基於網絡媒介的媒介批評前人有過不少的研究,對其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4]。翟國瑞提出網絡新聞媒介批評主要問題即大眾化的批評主體,過於多樣化的批評聲音,評論言論表達太碎片化[5]。張鵬雁研究了人民網媒介批評欄目,提出我國網絡媒介批評有傳播跨越時空界限,實現全球化信息共享﹔批評來源輻射廣,地域分布差異大﹔批評內容范圍廣,文化批評主流化﹔公眾參與媒介批評,言論表達自由化等特點[6]。鄭惠壬提出我國的網絡媒介批評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媒介批評理論不規范、媒介批評實踐舉步維艱、媒介批評主體的批判精神缺失[7]。

二、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呈現的新特征

近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日益普及,以及網絡直播技術的發展。使得媒介批評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勢,逐漸呈現一種讓公眾完全參與、媒介批評完全公開的局面,創造了媒介批評的新生態。同時也涌現出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的新的特征。

(一)媒介批評實時化

互聯網媒體傳播速度快捷,其“刷新”更換功能比傳統媒體的“滾動播出”更勝一籌。通過觀察,制約傳統媒介批評發展的枷鎖就在於從批評客體的發展、曝光直到批評提出並刊登的周期太過於漫長。這個問題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得到了極大改善,媒介信息更新速度在微信、微博這類新型工具的廣泛使用下大大縮短。因為反饋比較方便,官方微博發布信息出現錯誤,網友發現后立馬進行指正,官方媒體收到反饋后及時採取措施糾正問題,這樣媒介批評是高效有用的。特別是隨著社交網站平台、直播、彈幕等新型技術手段的流行,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如“英國脫歐公投事件”,在美國電視新聞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網易新聞等媒體在其網站對於脫歐公投進行了全程視頻直播,同時在其twitter、facebook、微博等平台對於實時狀態進行直播,直播過程中邀請相關問題專家對於實時結果進行分析評論。人們則可以即時在相關社交網站,以及網頁的評論欄發表自己的評論,使得全球關注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公投事件的結果,並通過相關評論獲得事件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生活的影響。這種即時性的傳播,評論大大提升了媒介批評的響應速度,提高了傳播效率。

(二)媒介批評主體全民化

表面看,政府、新聞界和公眾這三部分人群共同構成了傳統媒介批評的主體,但從媒介批評的實踐來說,公眾所發揮的作用不大,主要的批評聲音由政府、新聞界精英人士發出,這從某個方面反應出主體中公眾缺失的問題。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的陣地轉到網絡上,其中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最為活躍。這為學術性、專業性媒介批評創造了傳播空間﹔更為突出的是,激發了網民在媒介批評中所發揮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不同於以往學理性的,有時帶著人文批判色彩的經驗判斷。

如上述,網絡技術使媒介批評活動趨向大眾化,網絡特性為媒介批評提供了“去門檻式的”高度自由的表達空間,社會人士可以自由的參與批評而不受批評門檻的限制,批評不再是精英人士的“專利產品”。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的爆發使得我們每天都可以在網上看到諸多新鮮的批評者面孔,他們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經驗也有差異。諸多的不同和差異,讓他們對媒介現象有各自不一樣的思考和看法,也實現了媒介批評的全民化。

三、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在具有新特征的同時,也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由於評論主體的大眾化,人人都可以通過社交平台發布新聞評論,這一現象促進了評論的發展,但參與主體的大眾化同時使得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難以獲得保証。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北京發布《新媒體藍皮書》。藍皮書的調查顯示:2014年近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謠言”傳播的最高峰。此外,由於封閉式傳播環境,自我糾錯能力弱,相較於微博、微信謠言的辟謠難度較大。而由於微信的普及,在2016年的新媒體藍皮書中指出:“微信取代微博成謠言傳播機”[8]。2016年6月,正當社會各界力量一起同心協力,抗洪救災的時候,有少數網民卻在網上造謠,干擾民心,影響抗災大局。例如,6月29日,蘄春王某向當地某微信群轉發內容為 “未來兩個月內蘄春縣、英山縣地段將發生7級以上地震,6月23日黃岡已現蛤蟆大規模移遷現象……”的謠言信息,這些信息的傳播使得人們尤其是災區群眾非常的恐慌。由於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所以真實性的缺失會對新聞批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二)新聞評論的公正性

由於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缺乏有效的監管以及審查,容易圍繞某一名人,或者某一事件形成圈子,再加上“網絡水軍”、“推手”就事件的刻意炒作,煽動圈子之間存在以多壓少、以強壓弱、以大壓小的媒體暴力等行為,無法保証新聞評論的公正性[9]。2016年春晚開播前夕,央視春晚以及總導演的微博被網友們“攻陷”,網友留言呼吁讓六小齡童上春晚,網友們的評論從剛開始的拜托請求到侮辱謾罵,最后聯合起來說不請六小齡童不看春晚、抵制春晚,直至央視春晚關閉了微博評論功能。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公正性缺失這一問題,弱勢方在輿論、水軍面前缺乏反抗能力,無法合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保持立場的公正性是新聞報道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10],在網絡媒體發展勢頭迅猛的今天其輿論導向價值選擇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如何保障網絡媒體立場的公正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新時期新聞傳媒行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批評的特征,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同時通過完善監督機制,提高網民素質,在尊重大眾評論的條件下合理引導監督,更好地促進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批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新生.理論與方法[M].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2]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M].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

[3] 王玉.新媒介批評的現狀和思考[J].新聞世界,2015(7)248-249.

[4] 朱希良.網絡與網絡媒介批評芻議[D].西北大學,2007.

[5] 翟國瑞.基於網絡平台的新聞媒介批評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

[6] 張鵬雁.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現狀及發展策略[D].山西大學,2013.

[7] 鄭惠壬.媒介批評現狀及其反思[D].黑龍江大學,2013.

[8] 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新媒體藍皮書-No.6(2015)-2015.

[9] 靖鳴,王瑞.微博暴力的成因及其應對之策[J].新聞與寫作, 2012(2)31-34.

[10] 顏世曄.論網絡媒體立場的公正性[J].新聞愛好者,2011(22)96-97.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