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2期

網絡傳播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綜述

許  都
2016年12月21日09:2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現如今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中,已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學術視角,而是出現了多種學科融合發展研究的趨勢,譬如通過介入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研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和思路,這樣的趨勢可以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試從傳播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般層面展開論述,進而探討當前我國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深刻挖掘網絡視閾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應對媒介融合時代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網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學術文獻總庫檢索,截止2016年10月,共檢索到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關的論文4300篇,題目中直接帶有“網絡傳播”的期刊論文39篇,媒介融合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積極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傳播視閾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948年,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對人類社會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了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的“5W”模式。“5W”模式將傳播的整個過程分為五個部分,即傳播的人(Who)、傳播的訊息內容(Says What)、訊息傳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眾群體(To Whom)以及取得何種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大眾化”一詞有明確的釋義——“變成與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的需要”。可以看出,從深奧、抽象到通俗、具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廣大群眾接受、理解並用於實踐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在傳播學的視野下,即是傳播者通過一定的訊息傳播媒介將蘊涵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作用於受眾,以企望發生目的性作用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具備了完整的傳播學活動的基本特征。惟其如此,將傳播學研究方法及理論成果應用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分析便成為了可能。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研究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傳播者,一般而言,是指負責收集、控制、加工並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組織或個人,不同傳播者的目的具有不同的側重方面。

付長海的觀點是,職業傳播人員、黨政領導干部和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傳播的三種主體類型。職業傳播人員存在理論素養、專業水平有待加強﹔照本宣科、方法單一認知﹔脫節的行為,使得受眾滋生疑慮和逆反等的問題。黨政領導干部存在宗旨意識淡薄,真學、真信、真用這三方面沒有做到﹔在宣傳鼓動和模范帶頭方面沒有能夠發揮應用的作用等問題。而黨的基層組織的問題意識對理論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二是一些基層黨組織凝聚力下降﹔三是一些黨組織書記工作能力和執政能力相對較弱。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研究

李凱燦的觀點是,按照不同層面的思維特點、行為規律、內心訴求等等來區分不同層面的受眾,從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來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受眾的定義包含面十分廣泛,涵蓋了工人、農民、學生等各個階層在內的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具有復雜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根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分眾化理念,在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時提供不同的教育宣傳內容供給不同的教育宣傳內容,樹立這一理念,能夠大大提高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的類別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一般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信息傳播載體,還是公共組織、校園課堂等專業化媒介組織,都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的載體。

劉向軍和譚林認為,新媒體語境下,需要樹立平等對話、隱性教育、生活教育的全新傳播理念﹔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語言,注重科學性,力求通俗性,具有針對性,彰顯生動性﹔優化新媒體傳播過程,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大眾性,挖掘民族精神的契合點,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擴散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眾堅守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創新傳播方法,堅持上下聯動、情理並舉、輿論引導的傳播方式。

(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內容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內涵,且擔負著不同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內容是經過加工后的、基於特定符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中的內容除了原本的文本形態外,還經常以實踐形式出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羅會德認為,其基本過程可以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是改革開放前后到黨的十二大。在這一時期,破除人民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開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內容和任務﹔第二階段是1982 年至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和開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教育活動﹔第三階段為1992年至黨的十六大,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轉為讓人民大眾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深刻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以及鄧小平理論﹔第四階段是黨的十六大至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任務是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學習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新理論。

(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效果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傳播效果,我們可以理解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程度、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形成與否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實踐活動三個層面。李靈玲和孫聖斌在研究的過程中,結合傳播內和傳播外兩個層面進行分析,進而解釋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他們得出結論,傳播信息來源、傳播媒介、傳播手段及方式、傳播內容等幾個因素影響了傳播內﹔傳播受眾的角度來看傳播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效果,應該更多關注受眾的差異性和反饋機制。

馮培致力於從傳播對象(即受眾)和傳播內容來解析怎麼樣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效果。在受眾的層面,他認為要著力於分析群體心理、分眾特征和個性化趨勢,從而實現具有親和力的傳播﹔在內容層面上,要著力於關注受眾的內在需求、感情取向和愛好趨勢,從而實現具有感召力的傳播。

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大眾化的途徑選擇

(一)政治途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實踐活動,與政治上層建設政治實踐活動互為促進且相輔相成。喻包慶提出,政治實踐活動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他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進行闡述。黨的政治實踐是推進大眾化的基礎路徑,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的創新,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群眾路線來反對官僚主義,隻有創新好政治實踐教育活動制度才能夠構建政治實踐長效機制。

(二)教育途徑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應該包含隱性教育、樹典型和家庭教育等類別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指顯性的校園教育和傳統的宣傳教育。吳遠等人總結研究了構建公平的社會制度來說服人民群眾、經營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來陶冶人民群眾等等通過隱性教育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途徑。“家教”是一種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和方法,但黎學軍強調,“家教”方法的推進需要確立儒學“例外”原則﹔以物質利益為推動力,推動“家教”制度的長效建設。二元分立社會結構在中國社會的長期存在,不僅極大磨損了社會大眾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有效認同。劉勇提出,通過樹立典型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把抽象的原則規范變成實際中的現實行動,必須要把理論闡述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先進典型的真理人格。

(三)文本途徑

馬克思主義主義大眾化的文本途徑,是借由通俗化地闡發經典原著向大眾傳播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核心理論的路徑和方法。何鵬舉等人提出,當前要建立健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本途徑的研究、管理和情感機制﹔建立通俗化的語言系統﹔確立人性化的標的設計﹔面向最大化的受眾對象。姚剛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本途徑就是要提供形式多樣靈活自如的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型體﹔精確構筑解構完整的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內容,譬如傳授者講課用的輔助材料和獨立教材﹔文本的語言形式應因受眾而靈活多樣,符合受眾的語言偏好,使用恰當的課堂授課語言。

(四)文化途徑

文化路徑的構建是將馬克思主義學術和政治話語體系轉換為大眾能夠理解和認同的平民話語體系。徐劍雄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以多姿多彩的形態擁有廣泛的平民性,內含大眾化特質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在解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糾結、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路徑等方面發揮作用。孔德永則指出,借鑒儒學和佛教的傳播經驗能夠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借鑒儒學重視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的思想特質,借鑒儒學在生活化中推進理論和觀念大眾化的經驗。黃三生強調,紅色文化在其內涵構成、生成過程、創造主體等方面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內在聯系。將紅色文化滲入社會生活,實現紅色文化生活化。推動紅色文化進網絡,促進紅色文化信息化。推動紅色文化走向世界,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

三、網絡傳播視閾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

(一)網絡傳播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機遇

程國慶和吳錦程提出,網絡信息的海量儲存,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文章、著作通過網絡的快速傳播,打破了國家間的地域壁壘局限,開闊了理論工作者的視野,為馬克思主義學者站在更高的高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

張祖洲和徐彬強調說,網絡環境為馬克思主義生動化、具象化、典型化傳播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利用網絡媒介的綜合力,可以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演繹為親民性的讀本,使廣大民眾樂於接受。

吳毅君指出,網絡征集的宣傳使信息傳播更具時效性,也是理論傳播的信息量擴大化。網絡信息的廣泛傳播,可以有效打破國家和地區間的壁壘,提供更為廣闊學習平台,較之現實實踐具有便捷性、廉價性和超現實性的特點。 李強和鄧湖川認為,有效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站這個宣傳平台,有利於及時將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上傳下達和權威解讀,有效地縮短了理論與受眾間的距離,提高了其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網絡傳播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挑戰

魏永安和王學儉提出,意識形態領域遭受挑戰。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社會意識形態發展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趨勢,處於社會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無法涵蓋和替代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進而導致其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下降。

蘇星鴻認為,理論教育面臨挑戰。開放性的網絡教育環境要求平等、民主與創新並重,最新的理論成果要及時得以傳播。對網絡文化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調整,創新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改變其相對滯后的狀況是網絡傳播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彭琳等指出,參與主體面臨挑戰。網絡輿論易導致公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主體性的喪失,一部分公眾在輿論中扮演“意見領袖”,另一部分成為“追隨者”,盲目的追隨,不具備權威性意見領袖,就會喪失其主體性。

肖仵秦提出,面臨機制缺失的挑戰。網絡輿情監管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不能依據法律得到應有的制裁。

四、網絡傳播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趨勢

目前學術界針對網絡傳播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應對策略,已經做出了多角度和多方位的分析研究。歸納分析現有相關研究文獻,針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次,而對兩個學科的具體有效結合、實踐效果的具體路徑和大眾反饋的理性思考較少。為此,在研究網絡傳播視閾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課題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其一 ,多數學者雖然把研究深入到網絡境遇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問題中,但多數研究常常會分離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傳播學,導致了傳播學缺乏應有價值關懷而變成單純的技術理性主義,也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真正與傳播學相結合在當代進行更好地傳播。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傳播學的合理交叉,注重網絡信息傳播技術創新研究和意識形態傳播創新研究相結合,對在新媒體環境中更好的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多數學者針對網絡境遇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停留在理論分析層次,對實踐效果的考察和對大眾反饋的理性思考較少。注重信息的雙向互動性,以明確二次傳播的目標。重視受眾從互聯網上學習理論的反饋情況,以此來檢驗受眾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理解程度,在現實生活中理論傳播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網絡輿論是否發揮正確引導的作用等對當前和今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三,多數學者僅從宏觀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沒有從網絡傳播視閾的維度來深入系統地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問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已經從“傳者時代”來到了“受眾時代”,原本的傳播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網絡境遇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也應重新構建。適應時代,反映人民需求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原則與機制也亟待完善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付長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機制探討[J].現代傳播,2015(1).

[2] 李凱燦.以分眾化理念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

[3] 劉向軍,譚林.新媒體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策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5(3).

[4] 羅會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J].社會主義研究,2008(6).

[5] 李靈鈴,孫聖斌.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效果機制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10(4).

[6] 馮培.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傳播[J].高校理論戰線,2011(3).

[7] 喻包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政治實踐路徑及其創新[J].學術探索,2012(5).

[8] 吳遠.隱性教育: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路徑[J].理論探討,2013(1).

[9] 黎學軍.“家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3(3).

[10] 何鵬.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本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

[11] 姚剛.論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本路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3).

[12] 徐劍雄.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路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4).

[13] 孔德永.儒學普及的歷史經驗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J].濟寧學院學報,2010(4).

[14] 黃三生.發展紅色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路徑[J].求實,2012(3).

[15] 程國慶,吳錦程.網絡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途徑探索[J].學理論,2012(7).

[16] 張祖洲,徐彬.網絡傳媒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挑戰和機遇探究[J].中國報業,2012(1).

[17] 吳毅君.網絡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4).

[18] 李強,鄧湖川.網絡視閾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N].光明日報,2013-01-22.

[19] 魏永安,王學儉.新形勢下優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媒介路徑探究[J].理論導刊,2012(5).

[20] 蘇星鴻.網絡文化境遇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甘肅社會科學,2009(4).

[21] 彭琳.網絡輿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雙向性問題研究[J].社科縱橫,2010(1).

[22] 肖仵秦.網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N].光明日報,2013-05-0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