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
——以運城學院為例
摘 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手機媒體對“90”后的大學生來說,不僅是聯系工具,更是學習、生活、娛樂不可缺少的“伴侶”。本文通過對運城學院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調查研究,掌握該校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使用情況,分析手機媒體對他們的影響,以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媒體。
關鍵詞:手機媒體﹔大學生﹔影響
一、研究背景
據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8月,我國手機網民高達6.56億人。手機媒體被稱為一種“帶著體溫的媒體”,它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隻要手裡有智能手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公民記者”。同時它還兼備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優勢,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絡傳播模式,成為一種“全媒體”。
隨著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使用率還會持續增長,而中國網民的增長主要是手機網民的增長,在使用手機的各個年齡中,20∼29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數量最多[1]。由於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接收能力強,手機使用頻率也高,因此研究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使用手機情況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筆者對運城學院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共發出問卷500分,回收有效問卷484份,有效率為97%。調查對象男生佔43%,女生佔57%﹔其中文科生34%,理科生37%,藝術生29%。以下是調查基本狀況。
1.大學生幾乎都使用智能手機且離不開手機
繼工業社會后,人類迎來了信息社會,手機便是信息化社會的一大產物。據調查100%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12%的學生擁有兩款手機或兩張手機卡。隨著校園免費WIFI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生通過智能手機便可隨時隨地上網。調查顯示,89%的學生開通的手機套餐裡包含流量,但隻有一半學生反映流量夠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在學生使用手機時間越來越長了。通過對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調查發現,平均每天累計上網高達5小時以上的學生佔8%,3∼5小時的學生佔52%,1∼3小時之間的人數佔34%,每天上網不足1小時的學生僅佔6%。同時發現文科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較長,理科生相對時間較短,藝術生使用手機時間最長。部分同學反映每天晚上休息前必看手機,上課休息期間也看手機。總之,手機的便捷性、信息化已經使它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工具,越來越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2.大學生使用的手機品牌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
對於當今大學生來講,手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通過調查發現,13%的學生使用蘋果手機,16%學生使用OPPO音樂手機,21%的學生使用華為手機,15%學生使用三星手機,6%學生使用小米手機,還有部分學生使用其他品牌的手機。手機已經成為了身份符號的象征,42%學生反映使用某款手機,不僅僅是為了體驗它的高端性能,更多是它使用它是一種身份的認可,是一種品位的象征。這也體現出當今大學生的一種消費心態。
3.大學生使用手機用途非常廣泛且使用手機的費用也越來越高
智能手機的用途非常廣泛,據調查學生使用手機的用途主要有:打電話,查資料,購物,玩游戲,上微信、微博等。調查中96%的學生開通了微信或微博,主要是方便聯系、了解信息,42%的學生經常用手機購物,26%的學生用手機玩游戲,有45%的學生提到手機上有下載的學習軟件﹔同時調查還發現31%學生每月的手機套餐費用在20元及以下,38%學生每月手機費用在20∼30元之間,22%學生在30∼40元之間,還有9%學生每月手機套餐在40元以上。
三、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手機媒體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通話的工具,它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影響著他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也給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帶來許多機遇和挑戰[2]。
1.手機媒體使大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但卻使其陷入“信息的海洋”無法自拔。
通過調查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會整天將手機隨身攜帶,64%的學生有問題就翻開手機百度查詢﹔68%的學生承認自己在上課期間玩過手機,92%的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會看一眼手機,但僅有10%學生承認手機對學習有幫助。93%的學生認為大多數時候用手機看到的信息都是無用的,最多關注的還是娛樂新聞。
2.手機媒體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但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成了“低頭族”
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媒體聊天、購物、訂餐,打游戲、追劇,但也使更多學生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在校園裡經常會看到有的學生邊走邊玩手機,這就是校園裡的“低頭族”。研究表明,長期玩手機對頸椎、眼睛都有很大的傷害, 90%的學生承認自己一小時內必須看一下手機,60%的學生每天看手機的時間超過三個小時。90%的同學表示晚上休息不會關手機,87%的同學表示如果出門不帶手機會產生焦慮感。
3.手機媒體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但也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攀比心理
大學生利用手機可以查詢資料,下載學習軟件進行學習,同時通過微信、微博進行交流,但許多大學生為了追求時尚盲目跟風[3]。據調查藝術專業的學生更加熱衷名牌68%的學生用蘋果手機,他們認為使用手機品牌是一種身份的認可與象征。調查中擁有5000元以上的手機佔7%,3000∼5000元之間的手機佔23%,2000∼3000元之間的手機佔28%,其中32%同學使用的手機1000∼2000元之間,僅10%學生使用的手機在1000元以下。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收入,但58%大學生使用的手機卻在2000元以上,這樣不僅會加重家庭的負擔,同時會形成攀比之風和錯誤的價值觀。
4.手機媒體活躍了大學生的思維,但其提供的信息卻要斟酌
隨著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手機已經成為他們最忠誠的陪伴者。吃飯時,有手機美團定外賣﹔充話費時,直接用手機支付寶充值﹔不懂任何問題時,隨時用手機進行百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無聊時,用手機玩游戲。手機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已經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由於用手機媒體收發信息相對自由,也導致了手機網絡信息可信度不高,很少有學生去判斷手機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時在傳播信息時,也能隨心所欲的去發表自己的想法,導致大學生責任心下降。
四、正確地使用手機媒體,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祖國培養合格的人才。
1.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媒介素養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和關於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播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時代,公眾既是信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被稱為“公民記者”。開展媒介素養課,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解讀信息,批判性的吸收信息,以及利用手機媒體制作、傳播信息。
2.加強課堂上使用手機管理,創建良好課堂紀律
大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會破壞課堂紀律,無法專心聽講,同時也擾亂教師的正常上課,造成壞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68%的學生上課有玩手機的現象。部分高校已經開始上課沒收手機,下課再歸還,考試期間也有學生考試時也利用手機作弊。要想實現良好的教學管理,必須制定相關規定,教師的強制要求與學校的倡議相結合。在學校教學樓、餐廳等集中的地方張貼標語“上課時間請自動將手機關機”、“上課時間不要玩手機”“請歸還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等標語[4]。
3.打造手機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手機文化氛圍
校園手機文化建設可以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近期山西省已經舉辦了大學生手機文化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手機大賽創作,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舞台同時宣傳手機文化。在學校官方網站上,學校餐廳、學生寢室打標語,讓學生意識到娛樂不是接觸手機媒體的唯一、主要的動機,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媒體將學習、溝通、獲取信息等相結合,建立良好的手機接觸動機,創造良好的校園手機文化環境。高校要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開展人文大講堂、開展社團活動,用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吸引廣大學生參與,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用多彩繽紛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4.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創建手機使用自律意識
目前我國網絡媒體使用管理還不成熟,沒有成熟的法律道德約束機制。學生在使用手機媒體的同時,要使學生意識到使用手機也要遵守相關的規則,運用手機媒體進行相關的評論或者傳播一定的信息時,不能隨意傷害他人的利益,或利用手機媒體對某事件進行批評時,必須在法律道德的范圍內行事。
5.拓展手機媒體使用范圍,鼓勵大學生用手機媒體討論公共事務
目前大學生利用手機媒體主要是休閑娛樂,但我們可以鼓勵大學生利用手機媒體來討論公共事務,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社會上每天都有很多熱點輿論事件,作為大學生要提高媒介素養,就不能僅僅是看熱鬧的心態,而要進入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一些與當代大學生相關的熱點新聞,要積極參與,久而久之就會進入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
當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較低,利用手機媒體上網的目的主要是休閑娛樂,總體上呈現出一種泛娛樂化傾向。通過開展媒介素養課,打造手機校園文化,將校方的監督與大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使大學生在信息時代能合理使用手機媒體。
參考文獻:
[1] 石明.陝西省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
[2] 陳政強等.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4(7).
[3] 劉振.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8).
[4] 李黎明.網絡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評論,2015(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