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鑒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夸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或文化交往活動。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各國文化進口的重要選擇,在當今全球傳播的語境下,好萊塢電影更是取得了無可質疑的霸權地位。
一、好萊塢電影傳播的意義構成
1.“美國信念”的傳播
“美國信念”一詞最早是由岡納·米達爾提出,它是美國身份特性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基本內涵是“自由和和平,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美國人的思維總是富於幻想、樂觀向上、輕鬆活潑、單純浪漫,還有世界經濟政治霸權地位甚至包括狂妄自負,而這些都充分表現在電影劇本中。把這一切綜合到一起其實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奉行個人主義,他們自己對自己負責,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個人的性格和才干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成功。早期的好萊塢《淘金記》中塑造的流浪漢夏爾洛,他個人主義中充滿追求自我實現、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精神,同時他還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是早期“美國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電影《巴頓將軍》塑造的目中無人、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巴頓形象其實也是“美國精神”的典型代表。總的來說,好萊塢電影細致入微的表達了美國人的思想觀念,英雄總是出現在危急時刻,最終通過不懈的奮斗打敗了邪惡。而為了表達普通人通過努力也可以成為優秀人物,美國英雄往往是不完美的。
2.美國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
美國德州大學教授加爾布雷斯認為:在工業時代,人們對社會的貢獻不是儲蓄而是消費。而消費文化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商品能夠廣泛和迅速流通﹔第二,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各自獨立﹔第三,市場消費能夠引起生活中的估價體系與共同生產的改變﹔第四,在商品消費這一環節能夠體現生活質量、社會聲譽、個人地位。消費文化提倡感官刺激、超前消費、大量消費,借助物質享樂來實現自我,而身份認同和肯定自我是在消費中確認的。
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方式,不僅傳播了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電影《欲望都市》中,生動形象的勾勒出了一個典型的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人們充滿了各種欲望,這些欲望被物化、對象化。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它不僅僅承載了跨國公司的經濟利益,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創建其文化價值判斷體系。
二、好萊塢電影傳播霸權的構建
電影傳播中的各種規則、資源與關系決定了傳播主客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等級權力關系。電影傳播中的不對稱的權力關系、有差別地獲取資源的機會、生產、傳輸和接受電影的機制等,都會對傳播構成影響。
1.資本與國家政治、跨國媒介公司的合謀
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執政時期,國家公共信息委員會成立,這標志著好萊塢正式與政治結盟。自此,好萊塢電影成為美國人民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威爾遜時代,好萊塢電影宣傳自由、民主與世界和平。二戰期間到美蘇冷戰這段時間,美國政府與好萊塢電影合作程度進一步增進,讓電影服務於戰爭。“9.11”事件發生后,政府與好萊塢合作,要求好萊塢直面和反對恐怖主義,緊緊跟隨著白宮的步伐。好萊塢電影與白宮的關系就是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資本與政治、電影與政治的關系。由於全球傳播的發展和擴大,好萊塢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不在本土進行拍攝。1960年后,世界有很多的廉價勞動力輸出的場所,好萊塢利用這些低成本的勞動力在海外進行生產,其中大約有四成在歐洲生產。西方跨國主義公司的利益指引著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美國將其精神、信念、形態、娛樂融入到各個方面,在這種氛圍下的培養的觀眾,不知不覺的就開始接受美國的立場。
2.資本與技術控制
作為一種可以被分配、被擁有的商品和文化產品,電影就具有壟斷性,而好萊塢電影也不能例外。好萊塢電影的技術壟斷體現在電影對電腦技術的無限依賴,對虛擬技術的需求。電影的終極追求目標是視覺沖擊,甚至為了達到某些視覺沖擊的效果,要去放棄一些語言上的目標。新的科技創造出了新的電影市場、生產、藝術,甚至電影趣味也由它決定。隨著數字技術日臻完善,電影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電影的感染力和想象力上面。通過電腦特效、特技和影像合成,再輔以精確的動作捕捉,有時再利用一些CGI技術,使得銀幕上的影像顯得更加完美。這種完美的技術,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觀眾對電影的熱情空前增長。
技術的發展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去歷史化、碎片化、空間化、平面化的影響,這符合人們喜愛那些粗俗易懂文化,能給人帶來娛樂的追求。總之,技術壟斷雖然承載了新的驚喜與煩惱,但確實給好萊塢電影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與商業利益。
三、好萊塢經驗與民族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好萊塢電影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既有成功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與教訓對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都提供了借鑒意義。
1.中國電影的傳播面臨的問題
目前而言,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傳播范圍和深度距離國內市場有著很大的差距,更是跟好萊塢電影的國際傳播有著天壤之別。一些中國電影公司與外國電影公司合作,不斷探索著如何走向國際舞台,他們在創意、技術、資金、人才方面進行合作,打算讓中國從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借船出海),逐步走向主動(造船出海)並慢慢佔據主導地位,確實一些中美合拍的電影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合拍電影的形式。目前有兩種中外合拍電影,一種是中國隻提供一些資金,其余有關電影的拍攝制作之類的事情全部由好萊塢電影公司來完成,最多為了符合中國官方的“合拍規定”而摻入一些中國情節和中國演員。第二種是中方佔據主導地位,負責敲定劇本,把握主題方向,美方會進行電影拍攝,提供導演、市場分析、素材等等。
(2)合拍電影存在的問題。其一是有些中國資金參與投拍的所謂好萊塢電影,如《雲圖》《環形使者》《敢死隊2》等,目的非常明確簡單,迎合中國官方“合拍規定”而加入一些中國情節和中國面孔罷了﹔其二是電影跨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異,合拍電影需要融合至少兩種文化,而且在電影的題材、創意、主題、制作方面也會有不同,而很多合拍片缺失文化主體。第三點就是合拍片在形式上隻注重大牌和資本的簡單相加。這種合拍片的特點就是找來大手筆的投資人,再從全國甚至全世界搜羅一些大牌演員,擺出一副氣勢磅礡的架勢,這種做法往往不能得到觀眾的贊賞與支持。
(3)電影有效傳播的基本標准。中國合拍電影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使中國文化走向國際,但是如果隻有中國元素,那麼海外市場將很難獲得,尤其是美國市場。合拍電影更多的是要促進和融合其中的多種文化,提出能夠讓中西方人們所共同接受的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的觀影習慣和文化傳統,這樣才能夠獲得雙方的支持。所以合拍片需要兩頭兼顧,定位清晰,適當的文化融合,以實現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的目的。
2.有效策略探析
中國民族電影跨文化傳播必不可少的是要超越民族主義的束縛,並且要積極尋找西方與中國所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尋找西方——中方的共通文化,學習並運用好萊塢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正確做法,最終達到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目標。
首先,我們電影的民族主義需要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應該有限度,有些問題需要我們來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與民族團結之間的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消費價值觀與我國的價值觀之間的平衡﹔好萊塢電影中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美學之間的平衡等等。
其次,我們要超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對立。好萊塢創辦了自己獨有的網絡來進行全球發行,長期從全世界物色各式各樣的優秀的電影人才,並且,能夠吸收全世界不同的文化題材和故事用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與全球各個國家合作。因此,從好萊塢電影全球化來看,這樣的超越本土化構筑全球化的做法,對於中國電影的傳播確實是有益處的。
再次,好萊塢電影常常“憂天下之憂”,思考的是整個人類的生存問題,並且能夠滿足廣大觀眾的時代性要求,往往能夠表達出他們的焦慮與願望。中國電影要將本民族的核心價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能夠被人類共同認同的部分,以全世界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講述中國的故事,並且能夠使全世界觀眾願意聽、聽得懂。
最后,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上。這裡所說的全球視野不是全球化模式,而是通過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反射到當代的世界生活和中國的歷史,讓中國電影在全球文化傳播中展示新的構筑模式。我們要注意到中國電影在傳播過程中要避免同質化,要避免好萊塢化。成功的電影跨文化傳播要便顯出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深刻差異,這也是近些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評價標准。
四、結 語
中國電影面臨的不光是觀眾和票房的問題,更是民族文化自信與傳承的問題。在學習好萊塢經驗的同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不僅要深刻發掘自身富有優越性的璀璨歷史文化瑰寶運用於電影文化的構建,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吸收一切可借鑒的電影機制、模式、內容,努力構建獨具特色、中國特色的電影文化。
參考文獻:
[1] (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劉炯,常怡如譯.全球化、社會發展與大眾媒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美)約翰·貝爾頓著.米靜等譯.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英)約翰·斯道雷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唐麗君.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5] 金冠軍.華語電影:跨地交往與身份認同[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6] 孫紹誼.電影經緯——影像空間與文化全球主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