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2期

《陸犯焉識》到《歸來》的敘事改編

路曉婷
2016年12月21日14: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張藝謀的電影《歸來》從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熱議,這部改編自嚴歌苓原著《陸犯焉識》的影片,巧妙地避開了當時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將陸焉識與馮婉喻溫婉動人的愛情無限放大,選取陸焉識后半生的生活軌跡為敘述線索,將一個知識分子晚年的純真愛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將以敘事學角度出發,從敘事內容的改編、敘事細節的不同、敘事主題三方面來闡述小說到電影的改編。

關鍵詞:敘事內容﹔小說﹔電影﹔改編﹔細節﹔主題

2014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公映后,隨即引發了熱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說被搬上熒幕,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從小說到電影,並不是完全地遵從原著小說,而是以小說為藍本,源於小說又高於小說的再創造。“視覺形象所造成的視像與思維形象所造成的概念兩者間的差距,就反映了小說和電影這兩種手段之間最根本的差異。[1]”電影和小說都是敘事藝術,小說的敘事性決定了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它是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雖然兩者都是敘事藝術,但是小說與電影分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通過優美的文字將其蘊含的深刻哲理傳達給觀眾,文字在人的腦海裡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可以有較為充足的反應時間,讀者可以慢慢地體會文字所傳達的思想感情。而電影則通過快速的影像疊放帶給觀眾直觀的視覺享受,由於電影這種快速消費的特性,要求電影的表達偏向直觀性的講述,好的電影作品能夠在這個看似是快速消費影像的時代,留給觀眾深刻的觀影感受與思考。

一、敘事內容的改編

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年代感很強,從1921年一直講述到1989年,幾乎跨越了整個20世紀的中國歷史長河。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以第三人稱馮學峰的角度將其祖父陸焉識的一生娓娓道來。小說從西北大草原荒漠勞教中的陸焉識開始切入,正敘與倒敘交替使用,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陸家從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歷史。按時間順序可以將這部類似於《伊利亞特》般的史詩巨著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1921年至1954年:1921年,陸家經歷了第一場變遷,陸焉識的父親去世,留下了過門沒幾個月的繼母馮儀芳。1925年,陸焉識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之下與馮婉喻結了婚,之后便立馬“逃”往了自由之都華盛頓留學。在留學期間,與俄羅斯留學生望達產生了戀情。陸焉識於1933年結束自由的留學之行,回到中國在大學擔任教授一職,由此結束了與初戀女友望達的戀情,但是依然向往自由﹔第二部分為1954年至1976年:1954年是陸焉識灰暗人生的起點,這一年開始了他的勞改生活。原本高傲的陸教授是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入獄的,陸焉識在獄中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光,他的妻子馮婉喻總是獨自一人去探望他。陸焉識在漫長的牢獄生活裡,磨去了棱角,變得圓滑而世故。這樣黑暗的勞改生活給了陸焉識無盡的痛苦,但也給了他充足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的過去,尤其是回憶自己的妻子馮婉喻。每一個黑夜,他都重新認識一遍馮婉喻,他過去沒有發現她的好,黑暗之中的他逐漸意識到,他愛馮婉喻。馮婉喻的好,被陸焉識一點一滴地撿拾回來,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1963年,陸焉識使盡渾身解數終於看到了場部禮堂電影上的小女兒馮丹玨,丹玨跟妻子婉喻太像了,也是因為此,陸焉識開始了他的逃跑計劃。1964年,陸焉識終於隔著一條街看到了馮婉喻,隨后也看到了婉喻的生活,她和女兒、兒子一家生活得很好,他沒有上前去相認,而是做了他一生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決定,陸焉識自首了,為了馮婉喻不再被自己連累,並且於1965年7月,陸焉識向深愛的妻子馮婉喻提出了離婚﹔第三部分為1976年至1989:1976年11月3日的萬人公審大會上,陸焉識本以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可是命運卻再一次給了他驚喜,陸焉識獲釋了。釋放后的陸焉識回到了上海,可是馮婉喻已經不記得他,她記得的只是她記憶裡的那個陸焉識。陸焉識每天都會從兒子馮子燁家出發,去陪伴妻子,可是妻子仍然不認識他。1986年,陸焉識在大女兒馮丹瓊的提議下,與馮婉喻復婚。直到1986年,馮婉喻因病去世,陸焉識都一直陪伴著他最愛的馮婉喻,傾盡一生。

張藝謀電影《歸來》的故事內容遠沒有小說豐富,隻截取了小說第二部分的逃跑和第三部分的故事內容以稍加改編。影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陸焉識釋放前:影片以一輛飛馳而過的火車作為開頭,全身漆黑的陸焉識形象隨即入畫。正在排練舞蹈的女兒馮丹丹和在學校上課的馮婉瑜被叫到工宣隊辦公室,被告知陸焉識逃跑了,並被叮囑她們要注意政治立場。女兒馮丹丹此時正處在競爭跳“吳清華”的關鍵時刻。陸焉識巧妙地避開正在小區樓下蹲守的劉同志成功來到馮婉瑜的家門口,他警惕地敲了敲馮婉瑜的門,屋內的馮婉瑜警覺地向窗外望去,看守人員依然在,這裡依然屬於危險地帶,正在馮婉瑜猶豫要不要開門之時,她看到了女兒丹丹回來的身影,這也就意味著,馮婉瑜沒有機會可以給陸焉識開門了。陸焉識聽到腳步聲,急忙向樓下躲避,不料還是被女兒認了出來。為了不被父親連累,丹丹在聽到有人上樓時選擇了與陸焉識相反的方向。女兒拒絕幫陸焉識傳話給馮婉瑜,陸焉識隻得將紙條賽到馮婉瑜的門縫裡。馮婉瑜連夜蒸好了饅頭,收拾好行李,不顧女兒丹丹的反對,第二天來到了約定地點,由於女兒丹丹的舉報,陸焉識最終被鄧指抓走了,天橋上,陸焉識與馮婉瑜撕心裂肺的喊著對方的名字,但是命運又一次和他們開了玩笑﹔第二部分為陸焉識被釋放后:釋放歸來的陸焉識被女兒丹丹接到她紡織廠的宿舍,可是陸焉識急於馬上見到馮婉瑜,女兒丹丹還沒來得及向他說明母親的病情,他就拖著行李來到了馮婉瑜的住所。然而,此時的馮婉喻已經失憶。陸焉識想盡了一切辦法想要讓馮婉瑜記起他。可是在馮婉瑜的眼裡,他只是幫她搬東西的,幫她修鋼琴的,幫她念信的,陪她去火車站等陸焉識的好心人,始終成為不了他自己。影片的結尾部分,陸焉識依舊推著白發蒼蒼的馮婉喻站在火車站在等陸焉識的歸來,大雪漫天飛舞著,這也就預示著雖然陸焉識並沒有在馮婉瑜的記憶裡歸來,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歸來了,陪伴彼此走到了白頭。張藝謀的影片《歸來》之所以對《陸犯焉識》的故事內容進行了這樣的改編,是由於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電影是在固定的單位時間內通過直觀形象展示給觀眾的‘一次性’藝術,作為視覺藝術的電影受制於觀眾的視覺疲勞極限,這決定了電影的長度一般隻能在90分鐘左右,所以電影必須簡潔、精煉。[2]”

二、敘事細節處理的不同

張藝謀電影《歸來》中,陸焉識成功逃出青海,躲開蹲點人員的視線,將紙條塞進馮婉瑜的門縫,而馮婉瑜也連夜蒸好了饅頭,如約在火車站的天橋上與陸焉識碰面,由於女兒馮丹丹的舉報,導致陸焉識被鄧指和劉同志抓回了青海。在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中,陸焉識只是遠遠地隔著一條街看到了馮婉喻,同時也看到了妻子現在的天倫之樂,他隔著一張桌子與他的家人分享了一頓早餐之后選擇了主動自首,以確保馮婉瑜有一個不被政治所打擾的晚年生活。

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人物設置相對於電影來說比較繁雜,除了主線人物陸焉識、馮婉瑜,還有眾多的支線人物,陸焉識教授的初戀望達,留學好友大衛·韋,情人韓念痕,嬌嗔愛哭的繼母馮儀芳(恩娘),常年居住在美國的大女兒陸丹瓊,與陸焉識極其相似的二女兒馮丹玨以及其帶了三個子女的二婚丈夫劉亮,階級立場對立的大兒子馮子燁及與其無愛的妻子錢愛月,孫子馮學峰與孫女馮學雷,遠在比利時的弟弟陸焉得一家(其大兒子皮埃爾)等。除了設置了一系列的家庭成員外,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中還設置了作為犯人的陸焉識的關系網,包括對他影響最大的鄧玉輝(鄧指),把他當成支柱的小犯人梁葫蘆,在獄中死去的犯人劉胡子等。

張藝謀電影《歸來》中的人物設置則比較簡單,主線人物依然是陸焉識與馮婉瑜,但是陸家眾多的成員隻保留了馮丹丹一個人,並且馮丹丹這個人物形象也是基於電影的表達效果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再創造。“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中,馮丹玨的人物形象更接近於馮丹丹。[3]”小說中的馮丹玨是一位清華博士,科研帶頭人,她和陸焉識最相像,而電影中的馮丹丹是個一心隻想跳吳清華的舞蹈演員,后來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紡織廠女工。馮丹丹與馮丹玨相比,馮丹丹與母親馮婉瑜的關系比較差,丹丹甚至被母親趕出了住所。然而在小說中,馮丹玨除了是父親陸焉識公開承認的最疼愛的孩子外,她與母親的關系也比較融洽,女大未婚的她始終與母親居住在一起,並且鮮少有矛盾。

三、敘事主題的不同

雙失語與單失憶的敘事主題。嚴歌苓在她的小說中設置了兩個失語情節,一個是文革中陸焉識的結巴,一個是馮婉喻的失憶。嚴歌苓認為,人在失去了一些后,同時也獲得了另外一些方面的自由,陸焉識的結巴與馮婉喻的失憶一樣,是在用一種殘酷的方式獲得另外一種精神的自由,陸焉識用結巴幾次逃離生死一線的險境,而馮婉喻用失憶忘卻自己婚姻與愛情生活的不幸,在他們的世界裡,這何嘗不是一份美好。我們看到電影中的馮婉喻由於失憶,在陸焉識回來之后,仍舊堅持每天舉著“陸焉識”的牌子去火車站等他,看到再也不用假裝結巴的陸焉識陪伴在她的身邊,和一起等待那個沒有“歸來”的陸焉識,我們的心裡除了傷感,除了心痛,竟然產生一種叫做“溫暖”的情感,這就是“愛”與“情”。

影片《歸來》,不得不說是一部溫情片,它通過對原著的“刪整改合”,使得它可以符合電影的敘事方式,同時也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直指人心,構筑歷史反思和人性叩問。

參考文獻:

[1] (美)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2] 劉艷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小說到電影[D].中南大學,2012.

[3] 賀曉武.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虛構藝術[J].當代文壇,2013(1).

[4] 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5]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 王泰來.敘事美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8]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