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研究
摘 要:紀錄片的故事化是經過一些藝術加工的成果,而使得真實事件以更加生動、具體地呈現出來,而敘事策略的運用又是整個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對於敘事的精心設計,紀錄片的故事化發展呈現出了新的活力,同時也讓觀眾大大提升了觀影興趣。將真實事件與藝術手法有機結合,使得紀錄片更加故事化的展現,作品中講述的事件將更加有說服力與感染力。精心加工真實事件,吸引觀眾的同時,又讓觀眾信服,才是一部真正優秀的紀錄片。
關鍵詞:紀錄片﹔敘事策略﹔時間構建﹔敘事視角
紀錄片就像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來的是各個時期不同的人類社會生活狀態與大自然的美麗奇幻,為我們留下珍貴的記憶影像,並讓人們對自我進行認識與反思,對未來的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紀錄片的故事化已經成為了新媒體環境下的敘事策略主流,故事化的敘事策略能夠得到蓬勃發展絕非是偶然,它的魅力在於將真實的人與事以故事化的策略呈現出來,更加能吸引與打動觀眾。將紀錄片的內容以一種動態的描述手法進行處理,讓故事化對內容進行改良,已經成為如今紀錄片制作不可抵擋的趨勢。
一、紀錄片中的敘事學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故事中成長,小時候的神話與童話,少年時期的小說傳記都是由故事組成。敘事與故事猶如密不可分的一對孿生兄弟,敘事學發源於東方,以形式主義批判被大家所熟知,敘事學對於紀錄片的根本意義,是敘事給予了創作者們更加理性的思維策略來構建紀錄片的結構與模式。紀錄片是新媒體時代的新生力量,它傳播速度快、內容真實深刻、受眾范圍廣,覆蓋面大。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也正因為紀錄片這一特性,深受大眾的信任,有著獨特的傳播優勢[1]。紀錄片相對電影故事片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也需要借鑒故事片的敘事策略來呈現內容,可以這麼說,故事片是現實的虛構、再扮演、再構成,而紀錄片是對現實的藝術性處理,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紀錄片的非虛構性,但紀錄片也並不排斥使用一定的虛構策略來更合理的呈現內容。在真實的前提下,運用一些敘事策略,呈現更加真實生動的紀錄片。
二、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
1.時間順序的重構
紀錄片的故事化中,對於時間的重新構建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也使得作品能夠合理全面的呈現,法國著名的批評家熱奈特在《敘事話語》將敘事時間分為了閱讀時間、被敘述時間、實在時間。其中故事時間與實在時間的概念相似,解釋為故事中原本存在的狀態﹔閱讀時間指觀眾對內容的閱讀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被敘述時間是文本被加工后的時間狀態。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十分注重對事前發展的時間進行一些加工,時序與時長都會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2]。紀錄片十分注重過程,但也不能為了記錄而記錄,呈現出來的作品也需要以動態的模式,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講述作品內容,敘事時間的重構能夠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克服紀錄片原有的無序的缺點。
(1)時序調整。時序調整敘事的一個重要處理方式,隨著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與策略增加,時序的調整變化越來越常見,利用時序的調整,紀錄片可以更加故事化,靈活選擇講述內容的切入點,為后期巧妙安排敘事做一個良好的鋪墊。我國優秀紀錄片之一《活著》講述的是在一對夫婦在地震中失去孩子后,如何繼續生活的故事。該紀錄片的時間跨度很長,如何處理好這樣一個紀錄片中的內容講述,讓具有吸引力,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3]。《活著》正是巧妙地運用了時序變化以及時長達到了作品預期的效果,《活著》的敘事策略是線性敘事,但是在內容講述的過程中,創造者穿插了插敘及倒敘的敘述手法,讓事件開展更加的具有沖擊力。《活著》在作品的開頭使用了插敘的敘述策略,用夫婦在2010年的生活狀態開場,這是距離紀錄片開始記錄的一年后,畫面中夫婦走到街上,將孩子的遺留物品迷茫地扔進河裡。接著才開始順序的展現故事,這樣的插敘安排一點也不突兀,反而更加強調了作品的主題,它是夫婦倆心靈創傷與生活狀態的縮影,這樣緩慢但強烈的沖擊很容易一下將觀眾帶入作品的情緒中。還有作品也較好地運用倒敘的敘事策略,夫婦在講述地震當時的情境時,作品也隨著兩人的講述播放了地震當時的影像,同時也交代清楚了夫婦二人的悲慘遭遇。由此看來,時序的巧妙運用,可以讓紀錄片內容更加清晰,讓觀眾欣賞起來不費力氣又津津有味,讓紀錄片有了持續的吸引力。
(2)時長的變化。時長的變化是敘述時間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處理策略,將內容適當的省略或者延長,著重放大觀眾感興趣及精妙細節部分,將不重要的部分帶過或者省略,可以更好地展現出主題的魅力。對敘事的時間進行合理的改寫,有意識的縮短或者放大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望長城》是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長鏡頭在該片中的出現讓人感覺到原生態記錄的真實感與震撼力,而后出現的紀錄片紛紛效仿,長鏡頭開始頻繁出現,這種長鏡頭雖然給人帶來的是真實性,但是也導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這也說明時間的變化在紀錄片中的重要性。《大明宮詞》在時間的變化上是個比較好的案例,第一集中的開頭簡單地敘述了西安的歷史,不過幾十字,后來在江蘇李世民為其父修建行宮時,則用了大幅的篇章,甚至有兩人的對話展現,再進行相關的解說,以及補充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處理都讓作品在呈現出來時,顯得生動又美觀,而不是死板的就事論事。
2.敘事視角的變化
敘事視角是作品在展開敘述過程中的角度。敘事角度分為三種:外視角、內視角、全知視角。全知視角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對於作品中的故事發展及脈絡發展都有著清晰的認識﹔而外視角是從事物的外部進行觀察,比內視角知道的更少﹔內視角則是從作品的主人公出發,觀眾能感受到與主人公視角的相同。不同的敘事視角對於作品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這幾種敘事視角可以說各有優劣,不同的敘事風格對應不同的敘事視角才有較好的效果。比如政論題材的紀錄片,更加適合用全視角的敘事方式,能給觀眾帶來權威、可信賴的感受。隨著人們對於紀錄片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創作者在敘事視角的運用上也愈加靈活,紀錄片的故事化使得紀錄片有更多的可能[4]。《音樂人生》是台灣著名紀錄片代表作之一,創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外視角與內視角的敘事形式,讓故事高潮迭起。主人公的敘述很好地展現了其心路歷程,而到了關鍵時刻,創作者開始運用外視角巧妙留下懸念,將結果埋在了作品的最后,可見其匠心獨運,將敘事視角的轉變運用得恰到好處。
視角變化是為了凸顯出懸念,懸念在敘事的過程以一種未知的狀態呈現,它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調動著觀眾的心,讓觀眾對於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更加期待,隨著懸念的揭曉,觀眾會產生極大的快感。紀錄片需要懸念來制造氛圍,但又需要尊重事實,保証作品的真實性,這就需要創作者們花大量精力在敘事的視角上。一般來說,在紀錄片的剪輯后期才加入懸念,先巧妙設置懸念,再營造未解決的狀態,最后再解開懸念[5]。根據不同的紀錄片類型,不同的情境,合理恰當的選取敘事視角,有助於故事的展開與主題的突出。
讓紀錄片更加富有吸引力是紀錄片的必要之處,故事化用懸念與沖突來吸引觀眾,而對於視角的選擇甚至直接影響敘事的整體效果[6]。一般的紀錄片,為了講述的需要,創作者們常常會放棄用全知視角去敘述,而採用信息箱相對較少的,內視角或者外視角去敘述,更有利於懸念與沖突的營造。
內視角是從主人公的認識發散信息,觀眾與主人公感受到的信息對等,這樣的敘事視角好處在於故事的探索性增加,用主人公的視角來講述事情的經歷,同時讓觀眾有一種可信與親切的感受。比如大型紀錄片《敦煌》,創作者選取了小人物,從小人物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發展,這樣的視角選取更加有代表性,讓觀眾對於事件的發展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而外視角的運用常常是為了調動觀眾的參與度,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營造一種更加神秘的氛圍。在外視角的運用上,創作者更加看重節奏的安排,更注重主動去設置懸念,而后才將解開懸念的信息一步步推出。央視紀錄片《探索·發現》,經常使用這樣一種模式,“設問與回答”,這種模式幾乎貫穿了每一期節目,外視角的巧妙運用可以使得敘事取得更好的效果。
3.敘事事件的選取
記錄片的素材選取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紀錄片故事化對於素材的選取主要有兩種,一是完整表現一個故事,二是選取多個小故事構成一個主題。敘事素材的選取表現在,前期的選題,中期的故事細節,后期的剪輯。選題是否有沖突性與戲劇性,故事的細節是否有張力,剪輯是否合理都是這個紀錄片的素材質量所在。
沖突是一個作品元素的關鍵所在,也是事情發展的動力與引線,沒有沖突則沒有故事,對於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如此,因此作品在選取素材時需要選取更易於展現沖突的事件。沖突打破了常規的平衡,使故事出現了非平衡的狀態,故事才能繼續發展下去,整個紀錄片才有可看性。例如《敦煌》中,有人要奪寡婦阿龍的土地,這時沖突就形成了,在判官的審判下,土地又回到了阿龍手中,又建立了新的平衡。阿龍這個小人物的視角能讓觀眾津津有味看下去,也正是因為沖突的存在,情節發展也由沖突來推動,最終以沖突解決來結尾。
三、結 語
運用敘事策略來使紀錄片更加的故事化,絕非對於真實事件的篡改,而是一種外在形式的改良,靈活的運動敘事策略可以讓作品脈絡更加清晰,也更加富有吸引力。根據紀錄片類型與情境設置,靈活運用敘事視角,營造氛圍、制造懸念,增加觀眾的參與度,提升觀眾的觀影快感。在時間的安排上用多種敘事策略,讓敘事更有趣味性與針對性,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紀錄片變得生動具體,深刻烙印到觀眾的心裡。
參考文獻:
[1] 李匯瑤.論新世紀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敘事策略與價值內涵[D]. 南昌大學,2014(5).
[2] 蘇淑潔.類型學視角下數字紀錄片的選題與敘事策略研究[D]. 曲阜師范大學,2011(4).
[3] 尹瑞卿.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與趨勢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7).
[4] 高貴武,寸洋.跨文化與本土化:中國電視紀錄片本土文化呈現的敘事策略[J].國際新聞界,2012(10).
[5] 靳斌.媒介贗象:紀錄片敘事策略對於歷史的詮釋與改寫[J].藝術百家,2009(12).
[6] 郭勁鋒.感動觀眾:個人生命體驗的公眾分享——紀錄片的情感敘事策略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1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