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本科高校新聞專業項目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摘 要:近年來,隨著現代傳媒業的蓬勃發展,我國高校新聞教育規模急劇增長,地方院校、民辦高校競相設置新聞專業。融媒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新聞教育造成結構性沖擊,國內各高校都在轉變新聞教育觀念,設置特色專業,著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在此背景下,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我國高等教育轉型過程中,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項目式教學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本文結合西京學院新聞學專業項目式教學改革實踐,思考我國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轉型發展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新聞專業﹔項目式教學﹔轉型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當前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有661個,其中新聞學類專業209個[1]。而在全國設置新聞學專業的800多所高校中,民辦高校佔有不小比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
作為西部地區首所獲得研究生教育資格的民辦高校,西京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鮮明特色,其中新聞學專業緊抓應用型大學的改革契機,重點培養具有“科學之精神、人文之素養、專業之特長”的創新應用型傳媒人才。
一、“一體多翼”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項目式教學
西京學院新聞學本科專業於2008年通過辦學條件評估並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現隸屬於新聞傳媒系。2015年,為促進內涵建設,西京學院全面實施“一體多翼”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就是融能力培養與項目式教學於一體,構建多樣化、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平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務,如圖1所示。
1.課程設置項目化,教學信息化,課程資源數字化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點,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S.Shyam Sundar曾言:“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新聞傳播學一樣如此認真地對待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我們的課程必須緊跟最新技術的發展。[3]”順應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西京學院用實際業務和實體項目全面改造課程體系,將“互聯網+新聞+技術+藝術”定位為新聞學專業特色,將其課程調整為網絡與新媒體方向課群,包括融媒體新聞編輯與制作、新媒體運營與管理、網絡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全面貫徹三個遷移理論(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遷移、成績導向向成果導向遷移、知識傳遞向能力培養遷移),強化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重點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應用技術型傳媒人才。
以《融媒體新聞編輯與制作》課程的項目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將本課程劃分為電視專題片的攝制、學院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網站設計等若干教學單元項目,班級學生異質分組,由相關企業負責人和任課教師擔任項目總監。通過真實項目、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和PBL教學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掌握信息宣傳傳播力、媒介策劃與營銷力、融媒體技術應用力等專業技能。
西京學院大力推進“一師一優課”建設,積極鼓勵教師通過翻轉課堂、微課、MOOC等現代教育技術和形式,打造優質網絡課程資源。通過學院網絡課程中心,師生可以在線交流討論,實現資源共享,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實現人才的多路徑成長。
2.以工作室實踐教學為依托,產教融合,深化校企項目合作
2014年9月,西京學院新聞傳媒系整合校內媒體資源,成立了“西京動靜傳媒工作室”,搭建校內自媒體實踐平台,將教學過程與媒體的運作流程和經營模式對接。工作室下設策劃部、多媒體制作部、媒介運營推廣部等部門,由新聞專業教師擔任部門的項目負責人,以學分置換的方式選取新聞專業學生進駐工作室展開新聞實踐。讓學生以多樣化的完成項目任務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展示學習成果,明確學習目標,切實發揮自身優勢,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西京學院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與陝西傳媒網、西安電視台、陝西省廣告協會、陝西廣播電視報、騰訊大秦網、香港大公網-大公電視等傳媒機構實現校企合作項目對接,並於2015年9月與西安絲路影視產業鏈上市平台成立了“西安絲路影視產業鏈人才培養基地”,雙方在專業共建、產學研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選派新聞專業學生去媒體頂崗實習,同時由企業直接參與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把企業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需求落實到課程體系的支撐上,貫穿到新聞教學的全程塑造中,為新聞專業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務。
3.評價方式多元化,以賽促學,從“以成績為導向”向“以成果為導向”轉變
知識傳授是傳統的“中國式教學”的主要功能,也是為“知識目標”所設計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架構。在信息社會,這種理論框架和操作模式必須轉向和重建。西京學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把新聞學專業的項目教學與“中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公益廣告大賽”等學科競賽相結合,學生自行設計創作,任課教師全程負責指導,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新聞傳媒系還通過舉辦校園攝影大賽、微電影創作大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實習實踐、科學研究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新聞傳媒系出台了專門的扶持辦法,給予其個性化成長的空間和平台。
考核方式上,也由傳統的注重學生課業分數向過程性、動態化、多元化評價轉變。指導教師採取師評、組評以及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位學生在每期項目創作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最終成果進行綜合考核,給予學生公正、客觀的評價,真正實現全人格教育。此外,新聞學專業從2015年開始探索畢業設計的多元化改革,用多元化設計作品代替畢業論文。在由院系制定具體的考核標准基礎上,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專業特長,結合實習實踐及就業方向,選擇期刊設計、電視專題片攝制、H5制作、網頁設計等不同類型,重點突出學生的新聞核心業務和能力考核。
二、“一體多翼”人才培養模式對民辦高校新聞教育的啟示
1.因時因地制宜,理清項目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內容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具備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與2014年相比,今年新增的342所普通高校中,民辦院校數量佔到85%[4]。
西京學院根據西安地區高校眾多、就業競爭激烈的現狀,以全人格教育和“科學+藝術”為指導思想,採用差異化的競爭策略,針對新聞專業確立了“立足陝西,輻射西部,為基層傳媒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項目教學中的項目構建、實施、管理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國內其他民辦高校的新聞院系應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專業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精心考慮項目任務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關聯性,使項目任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科學合理且具有針對性,建立健全項目教學的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打造新聞教育合力,把融合性思維貫穿到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全媒體時代,新聞專業的項目教學需要融合性思維。首先,在課程及專業設置上,樹立“大新聞理念”,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運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專業與學科界限,把傳統的新聞採、寫、編、評知識統合到一個大的項目過程中,使教學環境和教學時間外延化,專業教師、學生與企業共同創作。在立足現實又兼顧學科利益的基礎上,適當設置本科二級專業,如媒介融合、傳媒創意等﹔其次,明確教學目標,差異化定位,與媒體、文化產業機構有效對接,培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營造眾創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創業的潛能﹔再次,人才培養途徑上,民辦高校可以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有關新聞傳播學科的教育理念和成果,嘗試與社會力量與新聞傳媒機構聯合辦學,實行“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加強學生的文化涵養,真正實現教育過程合作化、教育結果實用化。
3.多渠道提升新聞專業教師的業務技能,這是開展項目教學和深化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導。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項目開發能力與專業技能直接關系到項目教學的最終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不太穩定,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參差不齊。為此,民辦高校教師應不斷更新傳媒教育理念,面對傳統媒體轉型、人員分流、傳媒畢業生就業發生的新變化,深度思考與踐行“互聯網+”、“融合與重構”等問題,加快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此外,民辦高校應建立健全教師的成長體系、培訓體系和激勵體系,積極鼓勵專業教師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媒體挂職或與企業實行項目共建等方式提高其業務技能,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從而加快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改革。
三、結 語
高校轉型是一項內容豐富的系統工程。全媒體時代呼喚跨界復合型人才,各民辦高校隻有立足於現實,堅定辦學理念,在遵循新聞事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新聞教育觀念,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融媒體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文姬.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芻議——以北方民族大學新聞系為例[J].新聞窗,2013(6).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新華網, http:// education. news. Cn /2010-07/29/c_12389320_11. htm, 2010-07-29.
[3] 宋雅娟,鄭子琳.新傳媒時代,如何培養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探究全媒體環境對新聞人才的素質要求(下篇)[N].光明日報,2014-05-03.
[4] 今年高校總數增長12%:九成為本科 以民辦為主[EB/OL].光明網,http://edu.gmw.cn/2015-05/29/content_15818871.htm,2015-05-2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