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梁啟超的新聞思想
摘 要:作為近代報刊的集大成者,梁啟超在辦報實踐上獲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提出的辦報的四原則理論、報刊的社會功能、新聞自由的相對論觀點以及相對成熟的黨報理論等新聞思想,對后世的新聞傳播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擬通過對梁啟超辦報活動的探索,總結其新聞思想,為我國的新聞理論研究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梁啟超﹔辦報四原則﹔新聞自由﹔黨報理論
作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學以及報刊活動的集大成者,梁啟超在諸多領域都成績斐然。他的活動絕大部分都與辦報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他所創辦或支持的報刊主要有17種之多,其辦報活動和新聞思想推動了當時的政治運動和社會變革,在當時報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歷史的角度去看,梁啟超的新聞思想也能為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在辦報活動中,梁啟超不斷接觸到西方的新聞理論和新聞觀念,通過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報刊理論和新聞思想。
一、辦報的四原則理論
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被外國列強欺凌,正是由於“上下不通”“內外不通”這兩個原因。要振興國家,就得去塞求通,而辦報則是重要的途徑。在辦報活動中,梁啟超提出了著名的辦報四原則理論。
一為宗旨定而高。梁啟超認為,辦報和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應該有其明確的宗旨。作為報人,應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宗旨而堅守。這就是其所說的“以國民公益為目的”。他認為,中國長期積弱的根本原因,在於混淆了國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辦報的最高宗旨,隻能為國家和民眾服務,而不是為政府服務。所以,作為傳播信息和引導輿論的工具,報紙應該有其最高准則,那就是維護國民利益。
二是思想新而正。新聞是對最新的事實的報道,如果報紙刊載的都是舊事物、舊消息,很難吸引讀者的注意,是故為“新”。另一方面,報紙顯然不能對所有的新事件、新思想有聞必錄,採錄能激勵社會風氣和正能量的新聞,有益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為“正”。
三為材料富而當。新聞報道的涉及面很廣,可以包含政治、軍事、文化、哲學、科學、法律、教育等各種各樣的內容。報紙在採錄報道內容時,必須對其進行嚴格把關,從而達到“富而當”的水平層面。
四為報事速而確。新聞的首位要素就是真實性原則,它是報界奉行的最高准則。在把握真實性的同時,還要注重新聞的時效性,使讀者看到的內容是“新聞”,而不是“舊聞”,達到“速而確”。
梁啟超提出的辦報四原則,基本上概括出了一份優秀報紙的重要品質。這四大原則,以報紙內容作為出發點,基本上確定了一張好報紙的標准與品質,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它們仍不失為判斷報紙質量好壞與否的標准。
二、報刊的社會功能
從報刊的社會功能的角度來看,梁啟超的新聞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建輿論。在梁啟超看來,輿論是社會成員中多數人的意見,這種多數人的看法和意見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當輿論形成時,上可對政府形成制約,下可對民眾造成影響。作為制造和宣傳輿論的機關,報紙可以有意識地弘揚正氣、鞭笞邪惡,從而達到監督政府、爭取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同情和支持的目的。
第二是啟民智。這與當時的中國落后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在梁啟超看來,開民智的首選在於興建學校、創辦報紙。報紙主要通過宣傳使民眾的素質提高,從而進行文明開化。
第三是興民權。在梁啟超看來,通過“開民智”,提高了國民素質之后,就要“興民權”,民眾可以通過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對政府的所作所為進行監督、從而實現自己參與政治的權利。
第四是合民力。在政治不穩定時期,通過報刊集合民眾的力量,進而擴展勢力,作為革命的基礎。在梁啟超時代,“合民力”其實就是一定的階級把報刊作為其實現政治目標的武器和工具。他的“合民力”的思想和功效,在今天看來都不容忽視。
第五是陶民德。根據梁啟超的觀點,如果想對政治進行改良,使國家強盛起來,第一要務就是增強國民素質。數千年來,中國之所以萎靡不振,就是因為民智不開,國民缺乏公德意識。治療這種“民疾”的不二良方就是報紙宣傳。
顯而易見,梁啟超所提出的報刊的這些社會功能政治色彩非常強烈。“建輿論”是為通過輿論,為維新派的活動造勢,而“啟民智”和“興民權”的目的也都是為維新派的活動造勢所服務,再加上其“合民力”的手段,構成了維新派政治活動的基本框架。梁啟超沒有提到報刊的經濟功能和娛樂功能,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分不開的。因為當時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報紙的中心自然就指向了政治這一方向。
梁啟超的報刊社會功能觀點,從政治的角度出發,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分析了報刊的功能以及衍生出來的作用和影響。他的報刊功能思想,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下是無從實現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隨后的幾十年后,逐步得到了認可和証實。
三、新聞自由的相對論觀點
新聞自由是近代由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提出的政治口號,它反映了該階級要求參與政權的強烈願望。梁啟超研究並認同了這個口號,也把新聞自由作為人本身所有固有的一項權利去看待,並把它應用到了自己的辦報實踐中。在他看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沉浮,都源於民眾缺乏新聞自由。正是從這個角度從發,他主張“啟民智”“興民權”,實現中國式的新聞自由。基於對自由本質的認識,梁啟超反對政府對報刊進行壟斷,極力主張國民可以在報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他認為,民眾監督政府的權利的消息來源,在於報紙的信息的傳遞,如果失去了這個消息源,就等同於民眾的監督權被剝奪。其次,報刊應獨立於政府,和政府不是下屬和附庸的關系。報刊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去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方針政策,為民眾謀福利,而不是成為政府的附庸。這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新聞自由。
雖然梁啟超的新聞自由觀點來源於西方國家,但是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肯定了新聞自由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也堅決否定絕對的新聞自由,認為絕對的新聞自由和權利是不可能實現的。絕對的新聞自由,必然會把社會引向無政府狀態,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災難。新聞自由必須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准繩之下,把新聞自由與法律和道德准繩隔離開來、對立起來,是自由極端主義的說法。
總而言之,梁啟超的新聞自由理論不僅在概念上對之進行了確定,明確了新聞自由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而且還高度地批判了絕對新聞自由主義所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他對新聞自由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探索,開創了我國新聞學界對新聞自由探索的先河。梁啟超的新聞自由觀是其新聞思想中最為輝煌的部分,直到今天,它仍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所接受。
四、相對成熟的黨報理論
作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梁啟超追求立憲的手段是通過政黨來完成的。因此,貫穿其辦報活動的黨報理論,一直是其探討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梁啟超認為,所謂政黨,是出於自願,以公共利益為前提基礎組合起來的民眾團體,它以公開競爭為手段,以奪取國家政權為目的。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梁啟超籌劃並創建了好幾個資產階級政黨。實際上,他主持的《時務報》和《清議報》等報紙,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黨報。梁啟超承認報紙的階級性和黨性,認為黨報的宣傳工作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作用顯然。
從梁啟超的角度來看,黨報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黨建工作不可忽缺的手段和方式,是建黨的組織基礎。這與后來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黨報理論不謀而合。區別在於,前者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機關報,而后者卻屬於無產階級。這說明,在當時,梁啟超的黨報思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
第二,黨報是黨進行方針政策的宣傳,並獲取民眾支持的途徑。梁啟超認為,通過黨報宣傳,民眾可以獲得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的信息,這樣他們就可以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去選擇贊同或支持與否,進而為政黨獲得民眾的支持創造條件。因此,在梁啟超的政治生涯中,一直以發展黨報為追求目標,這也是他終生堅持不變的重要觀點。
第三,在野黨通過黨報監督政府。作為共和黨的領袖,辛亥革命后,梁啟超堅決主張利用報刊對政府進行監督。如果政府的行為合乎民意,則全力擁護﹔反之,則全力對抗。
梁啟超認為,要保証黨報宣傳的有效性,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是黨報應該保持公開性。在梁啟超看來,君主立憲政體之所以與封建專制制度不同,是因為該政體是一個政黨在取得民眾支持的情況下戰勝其他政黨的結果,這個政體是資產階級政黨參與政治、監督政府的主要手段。因此,政黨必須在黨報上公開自己的執政綱領,以此來進行政治活動。這種公開有利於加強民眾對政黨的理解和解讀,爭取輿論支持,同時也有利於加強政黨自身的凝聚力。如果政黨不公布自己的政治綱領,那麼就難以發揮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當然,這種公開不是絕對的公開,有其相對性。
第二是黨報必須闡明黨的態度。在社會生活中,每當重大事件發生時,黨報要旗幟鮮明地闡明自己的主張和態度,從而獲得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第三是黨報工作人員要服從黨的安排。換句話說,黨必須對黨報進行堅定有力的領導,黨報機關工作人員要與黨的領導保持一致,深刻理解黨的方針和政策,不能與黨報的政策和方針相悖,必須無條件地服從。
第四是黨的團結也是黨報的宣傳之重。在他看來,一個政黨的團結,是保証其戰斗力的重要保証。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黨員與黨員在決策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意見上的分歧。因此,黨報應從大局出發,從全國利益的角度出發,摒棄地方主義利益,求大同,存小異地進行宣傳,著眼於黨內團結,從而集中全黨的思想和力量。隻有這樣,黨報才能真正形成戰斗力。
梁啟超關於黨報問題的觀點,與當代黨報理論中的某些看法,如黨的宣傳機關即黨報,它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傳播者、黨報的宣傳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的決策等,大體上是一致的,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具有特別的進步意義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其黨報理論中資產階級觀點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在實際生活中要以一分為二的方法去看待他所提出的理論觀點。
參考文獻:
[1] 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2] 孫巍.梁啟超與李普曼新聞傳播思想比較及現實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 2009.
[3] 劉晗.中國輿論新聞思想監督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0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