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挑戰不可能》張新停:用24年打磨出“毫厘之功”

2016年12月22日16:24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平凡崗位不平凡,簡單工種不簡單。在機器生產足以取代絕大多數手工技能的今天,一批能工巧匠依然在不可或缺的崗位,磨礪著他們堪比機械還要精准的極致能力。

鉗工,就是其中一個朴實無華的職業。在央視一套《挑戰不可能》第二季的舞台上,來自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的鉗工高級技師張新停,作為這一行業的卓越代表,展示了他用24載打磨出的“毫厘之功”:他能在氣球上給A4紙打孔,氣球不破﹔能給雞蛋殼打孔,蛋膜無損。

張新停眼裡的計量單位沒有毫米,隻有千分之幾毫米,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董卿說,他的手,是一雙“國寶級”的手。

一手絕活震撼全場

用電鑽在蛋殼上鑽孔,蛋膜絲毫無損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擁有“金剛鑽”的鉗工張新停,別說瓷器了,就連薄薄一張紙,他也能“鑽”出花樣來。比如在一個吹起的氣球上放一張白紙,張新停操控鋒利的鑽頭在紙上鑽孔,一個圓孔被逐漸劃出,而氣球卻完好無損。

圖:張新停為《挑戰不可能》觀眾展示A4紙鑽孔。

來到央視《挑戰不可能》的舞台,張新停挑戰的項目是“蛋殼鑽孔”:依次在鵝蛋、雞蛋和鵪鶉蛋上各鑽五個孔,成功剔除五個孔的蛋殼且不破壞蛋膜,即為挑戰成功。

比起紙上打孔,蛋殼鑽孔的難度無疑更大。要知道,一張紙的厚度是0.1毫米,蛋膜的厚度僅為0.02毫米,而且蛋殼與蛋膜幾乎是粘連在一起的。因此,當張新停的挑戰任務公布時,董卿、王力宏、李昌鈺三位評委直言難以想象,當剛硬的鑽頭接觸蛋的一剎那,要如何才能做到隻鑽破蛋殼而不鑽破蛋膜。

令人震撼的是,從最大的鵝蛋到最小的鵪鶉蛋,張新停的三次挑戰都是一氣呵成。隻見他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的蛋,鑽頭飛速旋轉著畫下一個圓形,一個孔就鑽好了。

圖:撒貝寧檢查蛋膜是否有破損。

張新停挑戰在鵪鶉蛋上鑽孔,最讓人緊張。鵪鶉蛋蛋殼的厚度僅為0.17毫米左右,蛋膜與蛋殼幾乎是貼在一起的。張新停操作著鑽頭一點一點的磨蛋殼,他的額頭上布滿了汗珠,台上的評委與台下的觀眾也都替他捏了一把汗,連呼吸都不敢發出聲音。保持著穩穩的姿勢,張新停的手絲毫沒有抖動,此刻的他沒有任何雜念,手裡的鵪鶉蛋好似一件工藝品,由他精雕細琢。不少觀眾驚嘆於張新停這樣的技藝:“如此精細的手藝活兒,沒有幾十年的功底是達不到的。”

圖:張新停挑戰成功,為三位評委展示成果。

挑戰成功之后,張新停露出笑容,董卿為他感到開心的同時也很動容。她說張新停的手是一雙“國寶級”的手,“一位普通鉗工數十年如一日,把職業技能打造、磨礪成機器都替代不了的職業存在,憑借的就是一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甘於寂寞、甘於平凡的工匠精神。”

追求完美中的完美

24年打磨毫厘之功,精確到千分之幾毫米

44歲的張新停是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鉗工高級技師,他“蛋殼鑽孔”的絕活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自1992年從技校畢業參加工作起,他已在鉗工崗位上工作了24年。

張新停的父親曾是銀行職員,1958年響應祖國全力以赴支援軍工建設的號召,成為了軍工企業的一名技術工人。父親以吳運鐸為榜樣,學習他的鑽研精神,把自己貢獻給軍工企業,而在張新停心中,父親也是榜樣。

剛剛進工廠時,張新停對自己的技術很有自信,是個爭強好勝的青年。不過,廠裡舉行的一次專業技能比賽讓他備受打擊:“那次比賽我信心滿滿,卻隻得了紀念獎,跟別人的水平差得很遠。”從那之后,張新停就下定決心,“我要當一名技術過硬,響當當的鉗工。”

在機械行業裡有這麼句話:“車工怕車杆,鉗工怕打眼”。意思是杆比較細,容易變形,打孔時掌握不好力度,容易超差。鑽頭一旦打下去,就像開工沒有回頭箭,要求眼頭要像標尺一樣准。每天工作8小時,張新停面對著相同的機器和相同的流程,練習的目標就隻有一個“准”字,哪怕再枯燥乏味,他也要堅持,哪怕再困難,他也要追求完美中的完美。

為了練好技術,張新停嘗試在白紙、雞蛋等一切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上打孔,他說:“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練習技術,二是考驗技術,鍛煉手的力度和眼睛的准確度。”張新停還練出了一個絕活,就是“目測配鑰匙”,完全靠眼睛看尺度,他就能手工配出鑰匙打開鎖頭。

圖:張新停為夢想苦練“精准鑽孔”絕技。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張新停的絕活越來越絕,不到30歲他就成為技師,十幾次參加國家級、省部級技能大賽都滿載而歸。時至今日,張新停眼裡的計量單位沒有毫米,隻有千分之幾毫米,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即便如今機械化和自動化取代了大部分手工,但遇到復雜、高精度的零件加工,還是要靠張新停的這雙手,去解決機器做不到的事。

成為給彈藥把關的人

為國家打磨重器,做出近萬件測量工具

2015年“9·3”大閱兵展示了多種現代化軍工裝備,威武的“大塊頭”令全國人民都印象深刻。其實,有一種小到令人忽視的裝備,是“大塊頭”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彈藥,而張新停所在的工廠,主要就是研制和生產多種型號的彈藥。

研制彈藥,並不簡單。為了做到精准打擊、有效摧毀目標,從各個零部件到總裝完成彈藥,都需要使用特殊的測量工具,來保証它們的精密度。張新停就是制作這些量具,給彈藥把關的人。

張新停帶領的小組研制出非常精密的測量工具“合膛規”,它的作用是對每發彈藥進行最后的把關,隻要從合膛規中通過的彈藥,就能適用於所有同類型的火炮。某全形卡規是一種專用量具,形狀復雜,即使每個尺寸加工到公差范圍內,也會出現精度不准,多年來該量具都難以加工出合格品。張新停為了攻克該難題,對量具的每一個尺寸和形狀都專門設計了研具和輔助量規,並對每一個尺寸步驟進行細化,大膽改變以前的加工步驟和測量方法,從而使該卡規合格率達到了100%。

正是這樣不斷的摸索與實踐,20多年來,張新停做出了近萬件構思精巧、形狀各異的測量工具,用來檢測彈藥生產過程中各個零部件的精度。張新停精湛的工藝,保証了彈藥質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生產線的效率。哪怕是一個入廠才幾個月的工人,用上張新停制作的量具,僅用48秒就能測量完一個零件上的12個數值。

38歲時,張新停就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關鍵技能帶頭人。他帶領的創新工作室鑽研出12項經濟技術創新成果,其中1項已獲得國家專利。如今,廠裡的數控設備越來越多,而張新停這樣的工匠依然不可或缺。張新停說:“我們雖然說做的是小小的工裝,但是我們肩上的任務、擔子,我覺得確實還是很重的。”

圖:李昌鈺博士為“大國工匠”張新停佩戴勛章。

來到《挑戰不可能》的舞台,張新停就是為了讓學徒更有耐心,以自己的職業為自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能夠傳承下去。張新停說:“帶好我的團隊,帶出更多的優秀的徒弟,為我們的兵器工業發展集聚更多的力量。”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