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6年影視產業年度報告 慢慢“退燒”回歸理性

2016年12月26日07:4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16年影視產業年度報告

  編者按

  在喧囂躁動的表面下,2016年的中國影視產業開始向內裡的厚重深刻延伸開去。在電影領域,自《美人魚》觸碰到票房天花板后,市場增速雖放緩,但出現了令人欣慰的理性回歸:從業者逐漸從對IP崇拜的盲目狂熱和票房造假的急功近利中冷靜下來,一批精品力作應運而生。《湄公河行動》《七月與安生》等商業片注重思想內涵的挖掘和藝術表達的創新﹔《百鳥朝鳳》《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魚海棠》等藝術電影、紀錄電影以及動畫電影詮釋著“小而美”的別樣魅力,豐富大眾多樣化的觀影需求。在電視劇領域,收割口碑和影響力的現象級大劇缺席,成為一大缺憾﹔IP改編的玄幻題材“雷聲大雨點小”,輿論聲勢浩大,口碑收視卻不盡如人意﹔《解密》《麻雀》等諜戰劇重新披挂上陣,用高顏值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還有《彝海結盟》《絕命后衛師》等革命歷史題材劇,《羋月傳》《少帥》等歷史劇,《小別離》《歡樂頌》《咱們相愛吧》《中國式關系》之類的現實題材作品,以思想性、話題度和共鳴感,引發觀眾熱議。綜藝節目領域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業界對明星真人秀的過度依賴現象有所緩解,一些創作者嘗試突破引進海外模式的窠臼,開始在自主創新和挖掘普通人生活上發力。與此同時,紀錄片從業者從銀幕、熒屏和視頻網站多面出擊,用高品質作品提升觀眾的認知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經歷了前幾年迅猛發展的高熱之后,影視產業慢慢“退燒”。回歸理性的影視工作者意識到:不僅表面要熱鬧,還要裡子有內涵,偶現黑馬不如廣有良駒。為此,我們特別推出“2016年影視產業年度報告”專版,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見証這一年影視人走出的每一步真誠堅定的腳印,記錄值得回望和典藏的那份美好。

  長征題材影視創作別樣紅

  十月中下旬開始,一批長征題材影視作品陸續上線,不僅在熒屏、銀幕上奏響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宣傳交響曲,還獲得了令人驚艷的市場成績。電視劇《彝海結盟》《絕命后衛師》《騾子和金子》,多日位居全國同時段電視劇收視排行榜前三名。一時間,“鎖定電視黃金檔,觀看長征好故事”成為不少觀眾的追劇理念。面對好萊塢大片以及國產喜劇、驚悚等商業類型片兩面夾擊,排片率低於百分之十的局勢,電影《勇士》頑強逆襲,獲得了3000多萬元的票房。

  點評:小切口與大視野的表達方式贏得人心

  這批長征題材影視劇是怎樣用發生在80年前的革命歷史故事,滿足了當下觀眾的觀賞期待?與以往獻禮劇“我拍什麼,你看什麼”的理念不同,今年的長征題材影視創作更多以“我怎麼拍,你才愛看”的思路來指導創作。這種尊重觀眾審美變化、尊重市場規律的創作模式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很多創作者在堅守傳播主流價值的內核之下,積極開闊創作視野,尋找題材空白,注重普通人的坎坷成長,用小切口、大視野的方式展現漫漫長征路的艱辛和偉大,挖掘長征精神中與時代主題相契合的意蘊,並融入新觀念、新技術以優化觀眾的審美體驗,拉近作品所表達的主流價值與年輕人之間的情感距離。長征題材影視作品獲得成功,為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抓住主題思想的魂、故事表達的根和藝術表現的神,才能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一批影視國貨強勢崛起

  電影《美人魚》不僅在國內拿下30多億元票房,改寫了中國電影史上的20多項紀錄,還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收獲了近2000萬美元票房。引發全民觀“月”熱潮的《羋月傳》在國內還未播出之時,版權就已經賣到了海外﹔阿拉伯語配音版《父母愛情》在埃及創下收視新高﹔而在國內熱播、視頻網站點擊量突破160億的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在海外也吸引了一批粉絲追看……

  點評:喜劇、愛情、魔幻成為海外傳播的新寵

  優秀國產影視劇在海內外的有效傳播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有助於張揚中國魅力,贏得本土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也有助於其他國家的觀眾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主流價值觀和社會現狀等。長期以來,好萊塢大片以及美劇、韓劇一直是年輕觀眾休閑娛樂的主要觀賞選擇。但近幾年,隨著國產影視劇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大幅提升、題材上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影視國貨不僅在國內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也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中國影視走出去單靠古裝功夫“獨步天下”的時代悄然逝去,喜劇、愛情、魔幻等成為影視作品海外傳播的新主流。中國影視行業“產業化出海”的想象力正在被打開,“華流”席卷全球的盛景或指日可待。

  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復歸

  一批直面現實曲折悲歡的優秀作品集中涌現,使2016年的影視創作出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復歸的跡象。比如電影《百鳥朝鳳》《一句頂一萬句》、電視劇《小別離》《咱們相愛吧》《中國式關系》等,這些作品真實描摹生活肌理,洞察現實表象下的思想走向,不但獲得一定的票房收視,還引導輿論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了社會話題和輿論熱點。

  點評:深入生活是創作的有效途徑

  中國文藝創作有著悠久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然而,近年來在影視領域,隨著產業化改革的深化和藝術觀念的嬗變,現實主義創作理念逐漸被擠至角落。聲勢浩大、明星眾多、成本高企的古裝、武俠、玄幻題材強勢來襲,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現實題材創作的生存空間。而青春愛情、都市情感等指涉現實的題材也存在一些懸浮於現實之上的“偽現實主義”作品,使影視劇創作彌漫著一股輕浮綿軟的氣息。在這種背景下,2016年一批現實主義力作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就雄辯地証明,影視創作如果深入火熱的生活,腳踏現實的大地,燭照社會和人生,折射時代巨變下的世間萬象和人心沉浮,與社會理想和國民精神產生共振,不僅能發揮積極的精神力量,也能產生巨大的商業魅力。

  技術革新讓觀眾“感官全開”

  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試水120幀率的全新格式拍攝﹔電影《爵跡》嘗試制作中國首部全真人CG動畫電影﹔馮小剛在《我不是潘金蓮》裡運用圓形畫幅呈現﹔張藝謀將對新作《長城》進行VR開發……知名電影人不約而同地在創作中進行技術革新,使“突破”成為2016年影視行業的關鍵詞。

  點評:技術和藝術努力尋找平衡

  2016年一批運用創新技術拍攝制作的作品紛紛來襲,或強調沉浸感,或注重藝術性,讓電影呈現如虎添翼。當電影人擁抱變化,通過技術“革新”觀眾的觀影感受,顛覆電影的生產工藝、行業規則和思維方式之時,“故事與技術哪個更重要”的爭議又浮出了水面。其實,從最初的黑白電影、默片,到如今各種腦洞大開的巨幕電影、VR電影,每個時代的電影都有自己獨特的“打開方式”。隨著時代前進,電影技術的發展勢不可擋。它將為電影人在銀幕上盡情揮洒想象力,實現電影描摹現實、營造夢境的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然而,無論外在表現形式怎樣變化,電影關注社會生活、關注人性情感的內在氣質不應改變。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用什麼樣的技術,應是電影人在追逐技術革新的過程中深思熟慮的課題。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千呼萬喚始出來

  2016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第十三屆長春電影節上宣布啟動。11月,聯盟公布了100家藝術影廳布局和八大展映主題。緊接著,以“藏地密碼”等為主題的首批展映活動啟動。展映片目體量豐富,囊括修復經典與新銳佳作,兼有民族書寫與域外觀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藝術電影的放映風潮。

  點評:放映渠道的拓展將為藝術電影培養更多觀眾

  2016年5月電影《百鳥朝鳳》的義務發行人方勵“驚天一跪”,令人記憶猶新。這一事件不僅使社會各界對該片的關注度飆升,也引發了業界對藝術電影發行放映問題的思考。目前,中國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影院屈指可數,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院線也無法為缺乏“錢景”的藝術電影多排片,高額的宣發費用又使很多中小成本藝術電影望而卻步……在多方合力之下,藝術電影在市場環境中舉步維艱。而對於觀眾而言,在影院觀看藝術電影似乎成了北上廣這樣一線城市的專屬“福利”,其他地方的人想看藝術電影,卻苦於找不到放映的影院。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適時而生,根據不同觀眾的欣賞品位安排放映、宣傳普及,試圖發掘每個群體的“藝術之心”,以改變藝術片曲高和寡的狀況。相信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和觀影渠道的拓展,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藝術電影觀看熱潮將成為可能,藝術電影發展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動畫電影逆勢上揚

  2016年,在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動畫電影逆勢上揚,票房成績呈現出較高的增長態勢。其中,《大魚海棠》取得5.65億元的票房,《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也斬獲9000多萬元票房。在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大魚海棠》《搖滾藏獒》《小門神》《年獸大作戰》等作品突破了以往國產動畫低幼化的創作瓶頸,做到了“老少咸宜”“闔家歡樂”。

  點評:不再是小兒科的代名詞

  在近幾年的電影市場熱潮中,國產動畫電影的進步有目共睹。從《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搖滾藏獒》,一些創作者開始重視低齡兒童之外其他年齡段觀眾的需求,不再執著於IP改編或山寨模仿,也突破了闖關打怪、賣萌耍寶等老舊套路,甘於用幾年甚至十幾年磨一劍,踏踏實實打磨劇本和畫面,使動畫電影逐漸擺脫了“低廉的消費品”形象,開始向“昂貴的藝術品”方向挺進,為國產動畫電影創作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綜藝節目原創力大幅提升

  2016年,一批原創綜藝節目的興起,讓觀眾眼前一亮。《傳承者之文化意象》《叮咯嚨咚嗆》《我是演說家》《歌從黃河來》《開課啦》等自主研發的節目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營養和力量,或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以新穎的形式和深刻的內涵接連掀起收視熱潮,為探索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綜藝之路做出有益嘗試。

  點評:原創節目集體發力

  由於原創力不足,近幾年的綜藝節目創作引進模式扎堆涌現,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明星片酬越長越離譜,甚至擠佔了制作成本,影響了節目質量。在相似的嘉賓陣容、套路化的表演方式、雷同的節目形式以及缺乏內涵的題材內容中,觀眾的吐槽聲此起彼伏。由於起步晚、機制不健全,中國綜藝節目的成熟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踏實走好從完全依賴模式引進,到進行本土化改造,再到聯合研發,以至真正實現自主原創,進而輸出節目模式的路徑。2016年一批富有文化魅力的優秀原創綜藝節目紛至沓來,說明創作者正努力引領創作走出引進、照搬的窄巷,在自主研發的健康發展之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中國電影新力量規模崛起

  青年導演劉雨霖將父親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拍成電影﹔張末執導的電影《28歲未成年》和父親張藝謀的新作《長城》打起擂台﹔青年導演楊慶的電影《火鍋英雄》嘗試在犯罪類型創作中融入重慶地域風情﹔還有王一淳的《黑處有什麼》、姚婷婷的《誰的青春不迷茫》、楊超的《長江圖》、楊子的《喊·山》、畢贛的《路邊野餐》、程耳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等,一批青年電影人攜著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規模崛起,在電影市場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點評:新生代和跨界者組成的新力量不容小視

  中國電影新力量集群式涌現,不僅帶來了電影投融資模式的新思路,也帶來電影話語方式、內容形式的新變化,更帶來了人才跨界與媒介融合的新契機。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電影人,既受到過經典文化的熏陶,又得到過大眾文化的滋養。他們擁有獨立的思維方式與開放的藝術視野,喜歡跳出以往創作程式的條條框框,營造全新的影像世界,用真摯情感直擊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心靈。他們與傳統電影人通過創作交流合作,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為新的作品形態、電影類型、創作方法不斷走向前台提供可能,使產業發展進入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中國紀錄片業的夏天來了

  2016年,紀錄片創作的數量和品質實現了整體提升。除了專業的紀錄片頻道,越來越多的衛視加重了紀錄片的內容布局。一批紀錄電影登陸院線,收獲良好的口碑,也是今年紀錄片領域的一大亮點。從最近與《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等商業大片同期上映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到以6600多萬元票房刷新紀錄電影票房紀錄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國紀錄電影領域跑出了幾匹“黑馬”,引得觀眾紛紛點贊。

  點評:從小眾悄然走向大眾

  近幾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利好連連。從《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火爆熒屏,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上星衛視每天黃金時段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從北京電視台紀實頻道、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相繼獲批上星播出,到電視台、視頻網站等播出方為進行差異化競爭,紛紛發力紀錄片領域……在政策引導和產業發展的雙重作用下,這股暖流將持續發酵,引起輿論熱烈反響的現象級作品陸續登場,熒屏及互聯網等供紀錄片作品施展拳腳的播出平台越來越寬廣。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在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論壇上所說的那樣,“紀錄片的夏天到來了,因為它熱起來了、火起來了!”

  電影產業促進法為電影發展帶來利好

  11月7日,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第一部法律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取消下放多個行政審批項目、明確對偷瞞報票房行為的處罰、規定國產電影年放映時長不低於總數的三分之二等,為電影產業帶來利好。

  點評:創作門檻降低 市場規范提升

  電影產業促進法立足於我國電影產業發展實際,不僅在法律層面上確立了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等宏觀政策,還兼顧微觀管理,對電影創作、攝制等環節予以規范,既降低了參加電影活動的門檻,有利於激發電影市場活力,又強化了對電影活動的監管,有利於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秩序的規范將保障電影市場競爭始終運行在公平的軌道上,有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使從業人員能夠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生產優質內容上,為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本版文字由李蕾、牛夢笛、張進進整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