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人民日報社駐外記者感言:世界在心中 我們在路上

2016年12月28日11: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世界在心中 我們在路上——人民日報社駐外記者感言

縱觀世界風雲,把脈國際大勢,是人民日報社駐外記者的光榮使命。不是在採訪,就是在去採訪的路上。2016年,366天風雨無阻,他們赴世界各地重大新聞現場,記錄歷史瞬間,傳遞中國聲音,思考時代變遷。

感一葉知秋,言家國天下。雖然隻有短短數百字,卻飽含真摯情感,記載著一段段深切的心路歷程

用行動贏得尊重

本報駐埃及記者 王雲鬆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氣候大會“中國角”新聞發布會上,中外媒體對於中國在氣候大會上的主張和作用頻頻發問,有不少外國記者專門關注中國代表團的記者會,希望能從中國視角洞悉會議進程。

受到美國大選影響,馬拉喀什氣候談判一度出現變數,不少國家選擇觀望。當時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中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可能出現的變化?”“中國對於世界的承諾是否能夠繼續堅持?”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代表團頻頻發聲,為整個談判奉上一顆“定心丸”。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的發展趨勢和各國的共同願景,即綠色、低碳轉型,不管有什麼可能發生的變化,這個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措施、行動不會改變,中國所做的承諾不會改變。他強調:“中國主張多做事,少做秀!”

本次氣變大會觀察員、法國學者林晨力認為:“中國在推動《巴黎協定》落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上,中國變得日益積極。我從2009年參加氣候大會就開始對中國進行跟蹤研究,那時中國代表更多以沉默回應各方關切,現在則完全不一樣,‘中國角’成為最熱鬧的會場,中國代表團頻頻組織記者會,對外發聲。毫無疑問,中國正在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

無論是“零排放”的公交車,還是可以計算碳排放量的智能機器人“艾娃”,在馬拉喀什兩周的採訪中,令記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中國因素”成為越來越絢麗的色彩,中國不僅用語言,更用行動贏得了世界的認可與尊重。

在不明朗中前行

本報駐法國記者 王 遠

回顧2016年的法國,我心目中的新聞熱點有:火熱的歐洲杯足球賽,蔚藍海岸國慶日遭“血洗”,阻礙重重的勞動法改革,極端化勢頭不減,難民危機影響難消,大選前的摩拳擦掌。它們看似獨立,無形中又有著重重關聯。

在經歷了2015年幾場恐怖襲擊之后,法國面臨的第一大壓力就是確保歐洲杯足球賽的安全。但歐洲杯順利謝幕不足一周,國慶日當天,尼斯海岸上就發生了貨車碾壓人群的恐怖襲擊。民眾憤怒了,他們開始質問:警察何在?政府何為?為什麼無法保証人民的安全?

在受難民潮沖擊最嚴重的法國北部城市加來,無數迷茫和無所適從的非洲、中東難民,他們或者被政府轉移到各地申請政治庇護,或者繼續與清理難民營的官方團隊“打游擊”,哪一種都不是他們的初衷。周圍的居民雖然遭遇難民潮帶來的治安隱患,但仍滿懷同情地表示,“政府應該給他們一些幫助。”

在距離2017年大選不足半年的時間裡,趨向保守的前總理菲永打敗較溫和的前總理朱佩,在中右翼政黨黨內初選中勝出﹔在左翼陣營,奧朗德成為第五共和國首位不謀求連任的總統﹔極右翼國民陣線受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鼓舞……今年勞動法改革引發全國范圍游行抗議,總理瓦爾斯不得不兩次動用憲法條例強行通過修改草案。一方面是拒絕改變,一方面又在尋求改變,這也許將成為法國未來最大的不確定性。

法國人喜歡講,“這就是生活”。也許法國將在這種能夠解釋萬般變化的日常哲學中,從問題交錯的不明朗中守得雲開見月明。

還是應該少折騰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倫敦市中心隱藏著一處“小威尼斯”,這裡是攝政運河和聯合大運河的交匯點。一年前,為了採訪英國的船上人家,我在倫敦城北的聯合大運河上遇到了威爾奇。當時,他主動談起蘇格蘭公投,認為那是“沒事找事”,“如果蘇格蘭獨立了,對各方都是傷害,簡直是瞎折騰”。

一年后,我再次在這裡遇到了威爾奇。“英國本是平靜的國家,現在卻是多事之秋,不少事情都是人為制造的,比如脫歐公投就不該進行,多數人打心眼裡並不想離開歐盟,公投結果卻事與願違”。在威爾奇看來,諸如蘇格蘭公投、脫歐公投、卡梅倫辭職等事件的發生,都“太浪費資源、太折騰了,英國本可以專心干許多正事,節省大量行政和財政資源”。

威爾奇解釋說:“拿脫歐公投來說,各派為拉票使出渾身解數,卡梅倫政府僅僅印制一頁的留歐宣傳小冊子,就消耗將近1000萬英鎊行政經費,而這筆錢完全可以用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上,那樣將使多少普通百姓受益!”如果當初不搞這一切,也就不會有各種浪費、各種煩惱和各種對脫歐后不確定前景的茫然。

眼前,由19世紀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寧命名的“小威尼斯”,風景美不勝收,但像威爾奇這樣漂泊在水上的“人家”,卻生活在與周遭詩般意境極不協調的窘況中。選擇居住船屋者,確實有理念使然、希望換一種生活方式的人,但更多的則是買不起房子的“無奈之舉”。船上終究不方便,尤其冬天陰冷潮濕,寒風襲人,連洗個澡都成問題。

房地產代理商“漢普頓國際”的報告稱,去年,為了逃離節節攀高的房價,倫敦有超過6萬戶居民不得不搬到外地生活。與威爾奇這樣的船上人家相比,這是否算是另一種“陸地漂移”?

足球少年在成長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王 迪

前不久在一檔選秀節目中,主持人調侃一位選手說,我們這個節目是一個比賽,你敢穿著中國足球隊的隊服來比嗎?選手回答說:“我覺得我隻要穿上球衣,就有上賽場的感覺。現在的中國隊,不是不能贏,而是有改變了,所以讓我和中國隊一起加油吧。”

鐵杆球迷們從未曾氣餒,奮斗在足球事業前線的人們更不能有負重望。一直記得,恆大足球學校西班牙分校校長劉倩說過的一句話:“我不信我們這樣還干不出成績。不向大家交出個滿意的答卷我沒臉回去,也絕不會回去。”

2014年10月,恆大足校第一批小學員們來到西班牙。到目前為止,足校包攬了75名青訓隊員在西班牙衣食住行學訓的全部費用﹔由皇家馬德裡俱樂部基金會提供西方教練,從國內派遣了多名中方教練和文化課教師﹔充分利用西班牙的足球氛圍,為中國小球員創造更能適應的訓練環境和方式……

在西班牙,足球場數量很多,卻少有閑時,可以說,有空地就有人在踢球。各俱樂部的青訓時間都在下午放學后,時長一個半小時,因此家長都願意讓孩子去接受正規訓練,俱樂部也有了更多機會挑選好苗子。恆大也開始嘗試建立“新型足球學校”,讓青訓走進更多基層校園。3年下來,對於足球青訓模式的探索仍剛剛起步,這些足球少年能到達哪一高度也仍是未知數。不過,正如那位穿著中國隊隊服比賽的選手說的那樣,中國足球有改變了。

足球少年的成長與成熟讓人欣慰,給人信心。我看到,無論是小球員、教練還是校方每一個人的努力,他們需要多一份鼓勵,少一份壓力。

薩伊德的拖延症

本報駐敘利亞記者 宦 翔

3月,我終於到當地朋友薩伊德的家裡做了回客。

我們早在2014年就認識,熱情好客的薩伊德曾經多次邀我去他位於大馬士革南郊薩赫納亞鎮的家裡做客,但由於該鎮隔壁的達拉亞鎮一直處於交火中,一直都沒能成行。直到今年2月底開始,在俄、美斡旋下,敘利亞交戰各方在絕大部分地區實行停火。停火協議生效幾天后,薩伊德再次向我發來邀請。

薩伊德是一名商人,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紅木餐桌光潔如鑒,巨大的液晶電視表面一塵不染,客廳裡有一架鋼琴——這幾乎是他4個孩子唯一的娛樂設施。然而,這個小康之家的沙發看起來卻並不那樣光鮮:坐墊的一角已經裂開,露出了彈簧和磨破的海綿。薩伊德解釋說,沙發是不久前孩子們打鬧時弄壞的。

為什麼不修呢?薩伊德沒有直接回答,把我帶到了一個臥室裡。窗戶上有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洞。他告訴我,這是兩年前一顆流彈留下的,所幸當時睡在屋裡的兩個兒子平安無事。

“我不是沒有錢去修理這些東西,”薩伊德說,“我是沒有信心。誰知道明天又有什麼東西損壞,甚至是毀滅呢?4年了,我們早就麻木了。”

薩伊德告訴我,自從附近局勢緊張以來,他做好了隨時撤離的准備,但又難以放棄自己辛苦多年換來的家當。“希望這次停火能長久持續下去。局勢好了,我就打算把這些東西一次性翻新。”他說。

正是在這種糾結與矛盾中,薩伊德養成了“家具修理拖延症” 。不過,要治好這個心病遠非他個人能力所及。幾個月后,停火協議陸續被打破。此后,各方都宣布了多輪停火,都仍難以維持。這一年,脆弱的停火令敘利亞局勢在希望與失望中搖擺。看著薩伊德的拖延症一天天惡化下去,聽見身邊的朋友對於一輪又一輪的停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聽天由命吧”,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意識到自己曾經習以為常的和平,對他們而言是何等的奢侈與遙遠……

最近,我問薩伊德,新年是否有“翻新計劃”,他卻問我,“我家的破沙發和這場戰爭,哪個會先結束呢?”

穩定如空氣陽光

本報駐韓國記者 馬 菲

在韓國,抗議時時有,今年尤其多。

自韓國政府宣布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韓國各地的抗議示威活動便從未停歇。同行們開玩笑說,“我們不是在抗議現場,就是在去抗議現場的路上。”

“韓式抗議”獨有特色。抗議活動中,往往有演員在台上用鮮明輕快、耳熟能詳的旋律搭配上反對“薩德”的歌詞演唱,台下觀眾則一起互動。如果沒有那些密密麻麻的抗議標語,你會誤以為身處演唱會現場。不過,在表演間隙呼喊抗議口號時,堅毅和憤怒便立刻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我不管政府有什麼考慮,對於老百姓來說,部署‘薩德’有百害無一利,我們將反對到底!”這是韓國普通民眾的心聲。

“韓式抗議”的感染力不容小覷。總統“親信干政”事件震驚韓國社會,民眾在首爾市中心標志性地段光化門廣場接連舉行抗議活動,最終導致總統被彈劾而停職。

4年前的冬天,我見証了朴槿惠的當選。她創造了韓國歷史上多個第一:第一位女性總統、韓國政壇首次出現“父女總統”、韓國實行總統民選制度后首位以超過半數支持率當選的總統……彼時,民眾對這位與眾不同的總統寄予厚望。4年后的冬天,我見証了韓國政壇一片混亂、民眾高呼“朴槿惠下台”的局面。此時,民眾對她失望不已。巨大的反差,不禁讓我感慨萬千。而對朴槿惠來說,這可能也是她人生中最為冰冷刺骨的一個冬天。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如果把主語換成穩定的政局,我想道理亦然,這亦是當下韓國百姓的心聲。

不知不覺被“圈粉”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曲 頌

新年前夕,氣溫隻有零下15攝氏度,莫斯科的小朋友們還是聚集在高爾基中央文化休息公園門口,等待著嚴寒老人。嚴寒老人可謂俄版聖誕老人,他留著長長的白胡子,傾聽小朋友的新年願望……公園方面早就發出了通知:我們今天等待的是“太空嚴寒老人”:傳統的節日樅樹被裝飾成了火箭模樣,志願者們也紛紛扮成了飛行員和宇航員。夜幕降臨,嚴寒老人在歡呼聲中到來,和小臉凍紅的小朋友們合影、唱歌、做游戲。嚴寒老人告訴小朋友們:不止地球上會下雪,太空中也會下雪,想去看一看太空雪的孩子們要從小鍛煉身體,才能健康成長。

莫斯科地鐵紅線“麻雀山”站大廳裡有許多透明的玻璃圓柱,今年春天,這些圓柱裡裝上了各種火箭、航天器模型。4月12日世界航天日之際,莫斯科地鐵7號線開通了一列車廂內外都“星漢燦爛”的“航天列車”,還賣出了100萬張特殊的紀念票。

在斯摩棱斯克州,第一位航天員尤裡·加加林出生地格扎斯克早已更名為加加林市。在新建的“東方”航天發射場,53米高的移動服務塔台上畫著加加林的頭像。他在航天器裡說的兩句話“出發了!”和“抬頭看!”也被制成標語。在巨大的排氣坑前,負責介紹的俄方工程師在我旁邊說:“瞧,多美啊!”這令作為與俄羅斯航天事業極其遙遠的外國人的我,都想起了自己乘坐過俄航的科羅廖夫號飛機、參加過以齊奧爾科夫斯基命名的夏令營、冰箱門上貼著站在莫斯科宇航博物館前的加加林。

受經濟形勢所困,今天的俄羅斯航天事業現狀並不很樂觀。與中國、美國相比,俄羅斯未來的航天計劃顯得遜色許多。設備老化、人才流失等系統性問題不時以發射失敗等形式呈現。但被不知不覺“圈粉”之后,我總是“忍不住”時刻關注著俄羅斯的航天新進展。

偏離民意種惡果

本報駐德國記者 馮雪珺

“我還是不敢相信,如此淳朴友善的一群人,竟然是德國選擇黨的忠實支持者。”一位朋友最近向我訴說心中不解。這群人指的是德國東北部波羅的海海域一個小島上的居民。小島不過2萬常住人口,游客初來乍到,遇到各種問題時島民總會伸出援手。但最近一項民調顯示,以反難民著稱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在該島上的支持率竟然高達40%。

“其實這個黨的大部分觀點我都不認同,但似乎隻有他們才會回應我們的關切,爭取我們的訴求。”一位島民解釋道。傳統大黨基民盟和社民黨,當難民危機襲來時,隻知道告訴民眾“你應該怎麼做”,卻忽視當地人自身的政治關切和生活訴求。

受聯邦政府委托,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政治學教授漢斯·弗蘭德對極右翼排外組織“歐洲愛國者抵制西方伊斯蘭化運動”(以下簡稱Pegida)進行了詳細調研。Pegida被視為德國選擇黨的堅定拉票者。

在今年調研報告的首發會上,弗蘭德的講話耐人尋味。“主流媒體總是將Pegida描述成一幫社會邊緣者、失業者等組成的烏合之眾。但其中相當比例的成員,是職員、學者甚至地方政府官員。他們的初衷不過是想為當地落后的經濟爭取更多利益。”

其中,一位支持Pegida的學者的觀點讓人難以忘懷:“越是用‘政治不正確’的邊緣形象來將我們刻板化、妖魔化,讓我們無法通過主流媒體渠道發聲,我們就越隻有通過更加激烈的言行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弗蘭德坦言,媒體和政府應該反思,有多少人是因為民意得不到代表,找不到合適的申訴途徑,“被迫”走上了越來越“右”的道路。

慕尼黑大學應用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維爾納·魏登費爾德在一次採訪中說:“所有引起社會撕裂危機的根源,隻有一個,那就是傳統政治文化和制度偏離了民意。”

大選讓美國“分裂”

本報駐美國記者 張朋輝

2016年美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總統選舉。整個選舉持續1年多,引起廣泛關注。喧囂的選舉背后更多是候選人和媒體的獨角戲,55.4%的投票率創新世紀以來的新低,凸顯民眾對政治的冷漠,涇渭分明的選民地圖折射出愈加分裂的社會。

鄉村與城市,白人與少數族裔,1%的富人同99%的民眾……美國已經儼然成為“紅色”與“藍色”的集合。《時代》周刊將特朗普評為年度人物,使用的稱呼便是“美利堅分眾國總統”。分裂的社會中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對華盛頓政治的不滿。經過這場格調低俗、丑聞頻出的選舉,美國民眾對自己的民主制度少了一些驕傲,多了一些反思。國務卿克裡直白地說:“今年的總統大選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多次讓人感到十分尷尬。”

在大選年,任何議題都被放大,變得更加微妙,種族關系、槍支暴力、警民沖突等都可能隨時觸動美國社會的敏感神經。抗議運動、“武裝佔領”、大規模槍擊案等突發事件頻發,初選、總統提名大會、總統辯論、選舉投票,熱度一浪高過一浪。

“讓美國再次偉大”“在一起更強大”,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口號折射出美國對自身國際地位的焦慮,渴望贏得更多尊重。但另一方面,國內問題纏身,美國似乎已經沒有“閑情”在國際上開疆拓土。

今年大選,中國繼續成為一個話題,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態度復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實力的提升及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積極參與者的作用。

美國政府更迭周期性發生,算不得新鮮事,但是今年大選暴露的問題令人深思。2017年,美國將繼續在喧囂和對立中彷徨、探索,世界將繼續見証這個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體育點亮新人生

本報駐巴西記者 王海林

2016年9月18日晚,第十五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裡約熱內盧落下帷幕。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107金81銀51銅,共計239枚獎牌,打破了51項世界紀錄,實現金牌榜、獎牌榜四連冠。

“假如我的人生是一本書,而我是作者,那麼我希望自己擁有怎樣的故事?”裡約殘奧會嘉賓、美國前殘奧運動員艾米·珀迪這樣問自己。來自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的4432名運動員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故事和精彩。一塊塊獎牌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殘疾人運動員與命運頑強抗爭的故事。

你能想象沒有雙臂、雙目失明、雙腿殘疾的他們是怎樣經歷一次次的挫敗后,在泳池裡劈波斬浪,在足球場上毫無障礙地奔跑、在射擊場上一次次瞄准命運的靶心嗎?

跟這些殘疾人運動員接觸,最打動我的就是他們在逆境中的樂觀和堅持,殘疾人運動員沒有健全的身體,他們卻有著更加熱愛生活的美好心靈。每個殘疾人運動員身上都背負著一段悲傷的往事,自卑幾乎都是他們曾經的代名詞……而讓他們戰勝自卑、走出陰霾的除了家人的鼓勵,更有對體育的熱愛,對生活的堅持。在逆境中戰勝自卑,他們每個人都成為浴火重生的耀眼鳳凰。跟殘疾人運動員交流,他們談論最多的詞就是“改變”和“感恩”,而這種改變正是體育精神帶給他們的,體育點亮了他們的人生。

殘奧會對於殘疾運動員的意義也許遠遠大於奧運會對於健全運動員的意義。對這些殘疾運動員來說,每一次參與都意味著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認可﹔每一次掌聲都讓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和健全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裡約殘奧會中國代表團首金獲得者董超如是說,這正是所有殘疾人運動員的心聲。

大樹下面訪部長

本報駐泰國記者 張志文

4月的柬埔寨暹粒,酷暑如火,早上8點的氣溫就能逼近38攝氏度。受柬埔寨旅游部邀請,我和其他記者來到這裡,採訪一年一度的吳哥宋干節活動。宋干節是中南半島佛教國家的傳統節日,象征著新的一年開始,因此格外隆重熱烈。

在6號公路旁,我見到了柬埔寨旅游部長唐坤。一棵大樹,幾個塑料凳,身旁不時有汽車駛過,這種專訪場景確實不太多見。一見到我,唐坤就說,“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確,我們身旁的這條6號公路,就是中國企業幫助柬埔寨修建的,正是因為這條公路,才使得全球游客能夠便捷地前往吳哥窟參觀欣賞。唐坤說:“一帶一路”倡議對柬埔寨發展非常重要,老百姓也能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致富,柬埔寨一定會走好這條路。

唐坤的話讓我想起今年的另一次採訪。柏威夏是柬埔寨發展落后的邊境省份。一家中資工廠舉行開業儀式,民眾一大早駕著拖拉機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他們的臉上挂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一位柬埔寨學者對我說,“一帶一路”讓他真切感受到了發展帶來的喜悅。

這樣的事情在東南亞國家絕非個例。老撾有句俗語——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老撾琅南塔曾經多次遭受戰火洗禮,如今正在迎接中老鐵路和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帶來的經濟騰飛。一位當地司機對我說,中國企業來了,我們的路也通了,生意也好做了。

“一帶一路”聯起中國與東南亞,在這裡從倡議轉化成行動,從理念轉化成動力。

非洲正在“快起來”

本報駐南非記者 李志偉

行走在非洲,人們總說這是一個速度很慢的大陸。在一些非洲城市,還保留著殖民地時期的古建筑,路上跑的還有很多古董車。在這裡,辦事節奏慢、生活節奏慢,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非洲發展的桎梏。

然而,如今,記者在非洲國家走訪時發現這裡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非洲正在“快起來”。這得益於正在構建的高速公路、現代化鐵路網絡。

非洲的速度為什麼快起來?肯尼亞青年華特·魯伊古說:“這很簡單,中國公司在內羅畢修建了高速公路,以前我從郊區到城裡需要兩個小時,現在隻需要20分鐘,你說快不快?”

非洲有著當今全球最年輕的人口。我在非洲各國遇到了不少青年,他們參與到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中,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這讓非洲的形象變得更加現代、更加有魅力﹔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變得更加富裕。

埃塞俄比亞青年哥斯在中鐵二局亞吉鐵路項目工作。20多歲的他現在已經擁有兩台車。雖然都是二手車,但這已經讓他走在同齡人的前面。

奧德羅和蒂達是蒙內鐵路第八項目部的兩名技術人員。奧德羅說,他一有時間就會找中國工友學習不同的技術,“我要跟中國朋友多學本事”。蒂達說,他每個月有3萬先令(1先令約合0.07元人民幣)的收入,兩年下來足夠在老家蓋一套5居室的房子。

亞吉鐵路上的現代化列車快速奔馳在非洲原野上,中非務實合作正讓非洲發展快起來。在中國公司工作的非洲員工總結說,他們獲得了“兩種財富”:一個是改善生活的物質財富,一個是改變生活的技能財富。

要自由,還是安全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任 彥

“布魯塞爾怎麼是這個樣子?”一位最近來出差的國內朋友對我感嘆道,“到處是荷槍實彈的軍警和裝甲車,一天到晚警笛聲不絕於耳,那陣勢看上去完全就是大戰在即啊!”

過去很長時間,布魯塞爾是歲月靜好的代名詞,恬淡,寧靜,安詳。現在的布魯塞爾卻已被濃重的恐怖陰霾所覆蓋。3月22日一大早,布魯塞爾機場傳來一連串爆炸聲,緊接著,距離歐盟總部隻有幾百米的馬埃勒貝克地鐵站也發生爆炸。兩起襲擊事件共造成30多人死亡、250人受傷。比利時政府提高了安保級別,對布魯塞爾更是嚴加保護,全副武裝的軍人出現在車站、景區、歐盟機構等重要場所。

有人說,比利時是歐洲的一個縮影,歐洲的太平盛世正在遠去,動蕩不安逐漸成為一種常態。法國還沒有從去年底巴黎恐怖襲擊案的陰影中走出來,今年7月又遭遇尼斯恐怖襲擊事件。德國一直被認為很安全,因為該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過恐怖襲擊,但沒有想到今年也是不斷發生恐襲事件,盡管規模都沒有法國和比利時那麼驚人。

歐盟刑警組織最近發布一份安全形勢報告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很可能在歐洲各地發動更多襲擊。有分析認為,歐洲之所以淪為恐怖組織活動的重災區,主要是因為歐洲為極端分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隻有鏟除極端思想才能從源頭上消除恐怖主義的威脅。

歐洲議會與歐盟成員國日前已就修改申根區邊境有關規定的一項法律草案達成共識,該草案要求對包括歐盟公民在內的所有出入境者身份進行強制性系統檢查。但歐洲有不少人反對該措施,他們認為這會妨礙人們的自由。開放的邊境的確方便人們自由流動,但也給恐怖分子留下可乘之機。要自由,還是要安全?歐洲人需要作出選擇。

廢幣考驗大國夢

本報駐印度記者 苑基榮

在印度首都新德裡,地毯出口商拉朱吉娜工廠店生產著享譽全球的印度手工地毯,工廠雇佣著上百號工人,日常現金周轉都在幾十萬到上百萬盧比。11月9日,莫迪政府廢除500盧比(1盧比約合0.1元人民幣)和1000盧比大額紙幣徹底改變了這家工廠的運營。

“我支持廢幣,也明白這對打擊黑錢、支持國家發展的意義,但不能否認它對商業的沖擊。我們生意人支持廢幣一兩個月可以,但要持續幾個月,這生意就沒法做了。”“我的工人主要是農民工和臨時工,流動性大,給他們發工資都是現金,而不是銀行賬戶,現金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每星期隻能取5萬盧比是杯水車薪。”拉朱吉娜說。

在排隊換幣時,記者碰到一位中學老師,他表示支持莫迪這個政策,認為印度要想成為大國,需要有強有力的手段打擊黑錢和腐敗。印度財政部一位高官也曾透露,印度已經收獲5萬億盧比非法資金。莫迪在不同場合表示,給他時間,他會根治黑錢和腐敗,推動印度國家發展,重塑國際形象。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總理莫迪,廢幣承載的是印度人對大國夢想的希冀和渴望。

換幣已有月余,生意下降了60%,拉朱吉娜已從無奈轉變為憤怒。現金短缺,銀行不得不關門。印度經濟學家德雷茲表示,在一個繁榮經濟體更換貨幣就如同向一輛高速行駛汽車的輪胎上打槍。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理事會研究員拉馬克什娜告訴記者,很多黑錢和腐敗資金都已轉化為土地、黃金或存在國外,廢幣對打擊真正大規模黑錢的效果有限。

廢幣無法一勞永逸解決頑疾,也沒有觸及更深層次問題。如何撫平廢幣對印度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小的考驗。

 

(責編: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