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龍新劇《急診科醫生》 力爭在專業上不被吐槽

《急診科醫生》講述了急診科主任何建一(張嘉譯飾 如圖)與醫生江曉琪(王珞丹飾)救治患者的故事。
在大型古裝劇《羋月傳》之后,導演鄭曉龍又回歸現實社會,選擇了行業劇中最難拍的醫療題材——《急診科醫生》。說難拍,不僅是因為醫患關系的敏感尺度,也是此前同類題材飽受詬病的專業硬傷。不過,一向在拍攝上要求嚴謹的鄭曉龍導演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京郊某1500平方米攝影棚1:1還原北大醫院的急診科”“協和醫院急診科張暉大夫全程跟組”……在昨日的開放媒體探班中,記者感受了一把劇組對於專業細節的嚴謹苛求。
醫生跟組 摳細節
《急診科醫生》改編自點點的原創《人命關天》,由張嘉譯和王珞丹主演,講述了急診科主任何建一(張嘉譯飾)與高學歷海歸醫生江曉琪(王珞丹飾),因為中美急救專業上的思維差異,從一開始的互相審視,到互相理解、漸生情愫,並攜手救治患者的故事。
該劇是鄭曉龍導演繼2001年執導《永不放棄》,2014年擔任《產科醫生》總策劃后,第三次拍攝醫療題材。“醫院和倫理、社會可以結合的點很多,有很多故事和病例都很讓人觸動。我個人非常喜歡點點劇本裡的人文關懷,這一點十幾年來一直沒變。”而在諸多的科室中之所以選擇急診科,鄭曉龍直言,“其實,很多醫生不願意呆在急診科,願意去外科等其他科室,因為急診科醫生很累但又很難成為大師,病人治好了是其他醫生的功勞,沒有治好是他們的責任,但急診科對老百姓的關照又是很直接的。以前我們國家的急診科都是各科室的醫生輪崗,也沒有急診醫學,現在有了,但是還沒有普及。”
在探班過程中,協和醫院急診科的張暉大夫全程跟組、負責把關劇情涉及到醫療專業的部分。這位80后博士目前是急診科骨干,被臨時借調劇組擔任專業顧問已兩月有余。“我負責盯著那些大家經常會吐槽的地方,比如片子有沒有拿反,除顫的時候要脫掉衣服。”她和一個護士每天都在,現在就連劇務都耳濡目染,知道給“病人”貼片貼在什麼位置了。
劇情改變 為真實
除了一些瑣碎的專業細節,據導演之一劉雪鬆透露,張暉在劇情走向上曾給出過關鍵性的意見,“劇中我們有一個病例,這個病例是寫蘇小明老師演的角色患有一種叫‘肝豆狀核變性’的病,開車的時候手腳突然不聽使喚,向一群放學的孩子撞過去,老師為了救孩子被撞死了,王珞丹在救治的時候發現她瞳孔裡有黃圈,如果她有這個病就可以不負法律責任,孩子家長就認為這是要替蘇小明免責,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張暉大夫在現場解釋了原因,“因為這個病是銅代謝障礙的先天性遺傳病,病人要從小吃驅銅藥,如果他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得這種病的話肯定活不了太久,但之前的劇情又沒有這樣的暗示。”
既然之前的病情設置被推翻,劉雪鬆導演於是直接給出新問題讓張暉負責解答,“現在劇情需要這麼一種病:未知的、不易檢查出來的,通過細節能夠表露的,還得能夠免責的。”為了找出這麼一種病,張暉一度頭疼到開玩笑說,“抽羊角風行不行?”最后,在導演的“逼迫下”,張暉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moyamoya(煙霧病),免疫性腦血管畸形。體驗查不出來,必須做腦血管造影,整個劇情因此改掉。”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拍攝過程中還有很多,鄭曉龍導演透露,協和醫院的醫生提供了很多真實的病例,有很多是劇本上沒有的,他們也及時添加到了劇情中。
一部好劇,要有好故事好演員以及精良的服化道﹔一部好的行業劇,是“一部好劇+行業戲份的專業”,《急診科醫生》的目的顯然是行業劇新標杆,那就意味著要在好劇的基礎之上在專業上不被指摘和吐槽。(記者 馮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