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票房驟冷, “見頂”還是“中場休息”
自2002年院線改革后,中國票房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到2015年,中國票房總收入近440億元人民幣,僅次於北美票房市場,位列全球第二。在連續13年票房收入高增長后,中國電影市場似乎在2016年進入寒冬,銀幕增速、票房增速、觀影人次增速三大指標均出現大幅下滑。截至今年11月20日,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僅為405.6億元,相較年初600億元的預期差距很大。2016年中國票房驟冷,是“見頂”還是“中場休息”?
從月度票房數據來看,除春節檔外,2016年暑期檔、國慶檔等假期黃金檔的票房收入均出現同比大幅下滑。從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來看,2016年前10個月觀影人次增速總體不及放映場次增速,甚至出現同比下滑。這與2015年的情況正好相反。電影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增長出現背離,一方面表現出院線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另一方面也暗示電影行業發展的不景氣。
連續增長13年,為何突然冷了?首先,國產片一向是國內票房市場的“數量擔當”。豆瓣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國產片數量雖然穩步增長,但是高分影片數量卻沒有出現突破,增產影片評分大多低於6分。2012年評分在4分以下的影片佔比為26%,2016年這一比例增長至47%。
其次,票房是電影相關方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下,票房很可能被人為操縱。操縱票房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票房補貼,二是票房造假。票房補貼的目的是吸引消費者走進影院,用低價培養消費者的觀影習慣。幾大售票平台負責人估計,2015年近440億元的總票房中,大概30億—50億元來自票房補貼。然而,經過幾年的“賠本賺吆喝”后,各家平台對票補的投入越來越謹慎,整體規模在縮小。
今年,中國還開始嚴打票房造假。中國電影放映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今年涉嫌票房造假的影院數量從2015年的71家降至34家。
此外,視頻網站也在分流觀眾。電影院早已經不是消費者觀看電影的唯一場所。得益於視頻網站的高速發展,消費者隻需要花幾塊錢版權費就能躺在自家的床上看大片。這無疑會對影院票房收入造成沖擊。
藝恩智庫在lclick網絡調研社區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電影”是用戶登錄視頻網站最常觀看的視頻類型。(文章數據來源:藝恩智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