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12月

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及其形成的意義(下)

楊保軍
2016年12月28日16:35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是在職業新聞共同體前提下著重空間范圍的劃定,它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全球范圍,新聞領域,職業化的新聞從業者。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對人類新聞活動本身及新聞領域之外的其他社會活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此做出了比較全面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職業新聞共同體﹔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內部意義﹔外部意義

正像新聞的意義、價值主要在於面向社會一樣,新聞共同體形成的意義也主要是對人類其他活動領域和人類整體的意義。作為手段性的社會領域,新聞領域對於人類其他社會領域的正常運行、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粗略地說,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對世界不同國家之間進一步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對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對人類多元文化之間更好的溝通交流,直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形成,都會產生不可低估的正面意義和價值。下面,我就順著這樣從微觀到宏觀的思路,加以簡明的闡釋。

首先,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有利於全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進一步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人所共知,新聞交流,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本身就是不同地區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展開信息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方式。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能夠形成,必將使新聞在這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產生更大的效果。

共同體的形成,如前所說,會使新聞領域內部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更加深入、更加有效,而這些內部的諸多“更加”,必然要體現在新聞傳媒對不同國家社會領域、社會生活更加廣泛、深入的關注和了解上,因為新聞指向的是社會事實,是要監測環境、守望社會的,不可能停留在新聞領域內部。因而,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將使世界各國新聞傳媒及其職業新聞工作者更易於將本國的情況說明、解釋、報道、傳播給其他國家,同時,也更易於觀察了解他國的情況,並將其說明、解釋、報道、傳播給本國社會大眾。如此往來,如果能夠成為常態的、普遍的活動,毫無疑問,會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會促進世界人民對整個世界的了解。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其實也包括其他各種可能的社會機構、組織、單位),都更需要向世界說明自己、解釋自己、傳播自己,同時,也更需要傾聽他國的說明、解釋和傳播,從而在不同國家之間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動。這樣的交流互動當然不限於新聞范圍也不限於新聞層次﹔但是,新聞自身的特征,①決定了它能使不同地區、國家、民族之間,以相對最快、最方便的方式了解到一些關於自身及他國的最新變動情況,這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文藝、體育以及其他領域的決策安排及相應的行動,無疑都會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當今這樣的全球化信息環境中,一個國家在處理國際國內比較重要的事務時,都得考慮到國際社會的真實反應和評價,正如有人所說,“在發達的傳媒面前,任何一個國家在處理國內事務時已經不可能忽略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影響”。[1]從道理上講,如果能夠形成全球新聞共同體,那麼,共同體內部特有的相互信任和一致認同的工作原則,使得世界各國政府以及各種組織機構,更易通過新聞渠道獲得比較真實全面客觀的信息,這自然有利於各種國內國際事務正確、合理、恰當的處理。

人們不難在現實的新聞傳播中看到,在很多國內國際事務中,由於復雜的利益關系以及不同新聞觀念之間的差異,導致新聞領域常常成為重要的矛盾沖突領域。甚至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些不夠真實、客觀、全面的新聞報道,更不要說那些心懷叵測的新聞,有可能對國家之間本可能的正常交往、交流造成障礙和損害。新聞話語權的爭奪、輿論場的爭奪、“口水戰”的激烈,是全球新聞領域、輿論領域常見的現象,很多情況下,新聞之間的爭斗、輿論之間的交惡,不僅激化了國家之間的矛盾,也造成了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敵視甚至仇恨。在如今的網絡空間中,這種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網民之間的相互攻擊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形成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職業新聞傳媒之間、職業新聞工作者之間,擁有更多基本的新聞觀念,認同更多新聞工作原則、標准與方式,那無疑將更有利於新聞信息的溝通,特別是更有利於比較真實、客觀、全面、及時的新聞溝通。當然,不是說有了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了,就不會產生新聞沖突、輿論矛盾了,果真如此,我們也就太幼稚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了這樣的共同體,如上所說,不僅全球新聞界內部更易於展開溝通和交流,也有利於使新聞界成為促進國際矛盾沖突解決的正面力量,而不是煽風點火或者火上澆油的幫凶。

如果我們再放開或抬高一點眼界,從人類整體利益角度觀察,就會發現,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一定有利於世界各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對人類共同事務、整體利益的關注與處理。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有利於全球職業新聞傳播界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中,形成相對統一的行動,集中關注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營造出普遍的全球性的輿論環境。事實上,人們看到,“人類已經進入‘地球村’時代,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的分歧,地球人面對經濟全球化及生態危機、核武器威脅、極端主義,真正成為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共同體。”[2]今天的全球職業新聞傳媒,已經開始關注人類面臨的大量共同困境、危機、挑戰與難題,諸如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糧食短缺、武器控制、恐怖活動、流行疾病等等,全球新聞傳媒已經以新聞方式呼吁各國政府、各種世界組織以及世界公民,關注這些事關人類整體生存發展的問題。如果共同體得以形成,我們相信,這樣的“全球關注”會做得更好。但面對現實,不可否認的是,當下不同國家的新聞傳媒,更多的是從本國利益出發,而不是從人類利益或全球利益出發,去關注報道這些事關人類整體利益的事實的。新聞傳媒站在各自國家利益的立場上,以新聞方式展開相互的指責,新聞不僅沒有成為國際社會展開有效交流的中介,反倒成了利益爭斗中的“急先鋒”。看來,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建構不僅必須,而且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當然,誰都知道,這裡的根本不是新聞領域的問題,而是真正的“世界歷史”進程還在起步階段。

其次,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對全球化的加快演進具有更大、更強的促進作用。全球化,通俗點講,就是人類天然多元化基礎上的一體化過程,就是在全球人類各自相似的、分散的活動領域基礎上逐步建構出共同的全球活動領域,就是讓全球多元文化有機會能夠相對比較平等地在人類或世界意義的舞台上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演進發展,形成真正的作為“類的歷史”或世界歷史,逐步形成一幅人類共在、人類文化共在的弘大圖景。

全球化不是當代開啟的,而是相伴人類歷史演進始終的活動,人類的演進過程,就是不斷全球化的過程。狹義的全球化,一般認為開始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或者說西方(主要指歐洲)資本主義逐步產生擴張的時代﹔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開啟的新的全球化進程,為人類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開辟了新的途徑。在這一新的征程中,信息傳播領域始終走在前沿陣地,為全球化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信息領域或信息空間,本就是重要的全球化空間,正如今天的網絡空間,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空間,是一個全球互聯互通的空間,世界各國及其全球民眾已經活動在這樣的空間之中,盡管其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博弈與風險,但網絡空間中的合作,網絡空間共同體的形成,都在行進之中。作為以新聞信息生產傳播為核心工作的全球新聞領域,同樣對全球化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先導性作用。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能夠形成,我們相信,它對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全球化的加快演進必將產生更大、更強的促進作用。

就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與全球化的關系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能夠形成,那一定既是全球化的結果,同時又是全球化的表現。不同人類活動領域,要想形成或建構全球共同體,難易程度顯然是不一樣的。就人類既有經驗事實來看,那些利益沖突相對較小的活動領域,那些意識形態色彩相對比較“清淡”的領域,也許更易形成全球共同體﹔相反,越是事關信念信仰、越是事關價值理念的精神領域,越是難以形成相互的理解和認同。既然有難易程度的差別,這就意味著,那些能夠先行形成共同體的領域,應該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和促進那些比較艱難領域共同體的形成,如此,才能加快人類整體的全球化進程,加快人類整體作為共同體的形成。

新聞領域是個比較特殊的領域,就目前世界各國的現實來看,它是個意識形態色彩比較濃厚的領域,是一個“表達”利益沖突比較激烈的領域,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都在通過新聞領域展開激烈的話語權爭奪(直接表現為新聞話語權的爭奪),都想塑造各自國家、政府、人民直至領導人的良好形象,都想確立本民族、本國文化及其內涵價值觀念的全球主導地位。因而,人們很容易看到,一旦世界上那個地區發生了具有全球性影響的事件,一旦國家之間有了矛盾沖突甚至戰爭,往往首先表現在新聞領域、新聞話語的交鋒上,“戰斗首先在媒介平台打響”幾乎成為必然的現象,對當今這樣的信息時代、“信息地球”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因而,要想在新聞領域形成全球共同體,顯然是非常艱難的。

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面相。如果從另一面相觀察,人們也不難發現,新聞領域,由於其自身特有的“信息”根基特征,也是一個容易形成國際交流、全球交流的“前沿領域”,是一個容易形成及時、廣泛、頻繁交流的“敏感領域”。而且,即使是不同傳媒之間因新聞報道產生矛盾沖突,實質上也是一種有效的交流方式,恰好能夠真實呈現不同傳媒的價值立場和新聞觀念,當然還有背后的深層利益追求。新聞領域的如此特點,決定了在其內部場域,更易於比較快地形成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局面﹔或者說,比起其他領域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職業傳媒領域、職業新聞工作者,更易感知到對方的存在,更易於認知對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這至少從認識論角度看,有利於新聞共同體的形成。

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得以形成,它將對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能夠帶來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呢? 

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不僅標示著全球化本身的進展,同時也構成了人類其他社會領域全球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動力。盡管經濟領域是全球化的基礎,政治領域是全球化的關鍵,文化領域是全球化的靈魂所在,但我們完全可以說,新聞領域是全球化的前沿,它不僅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及時反映呈現全球化的進程,也在以自身特有的新聞方式促進各個領域全球化的進程,構成一種動力作用。不管人們如何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定義新聞,新聞的本質就是表征或再現事實,②就是一種特殊的事實信息,其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功能﹔正是新聞的這一本質和基本功能(本位功能),使得新聞(信息)能夠成為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必需品”,發揮溝通上下左右的中介作用。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得以形成,新聞的這種功能作用,就能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進一步全球化、世界化,從而對全球化進程產生更大的動能作用。

如前已經提及的,全球職業共同體的形成,有利於全球新聞界在事關人類生存、安全、發展等一些重大問題上,協調行動,以新聞方式,營造廣泛的全球社會輿論,促進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建構全球性公共領域。人類的命運需要人類共同關注。新聞關注的是整個世界的最新變化,向人們提供的是交流的有效方式,通過對新近發生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實的反映和報道,人們可以相互了解對方的最新實際情況﹔進一步說,新聞本身又可充當不同地區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其他交流的中介和渠道。

再次,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對全球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產生重要而直接的推動作用。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反映和報道。職業新聞主要關注的是發生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的那些與公共興趣、公共利益相關的突出現象、事實、事件,美國新聞社會學家邁克爾•舒德森在其《新聞社會學》一書給“新聞業”下定義時也說:“新聞業是生產和傳播有關公共利益的重要事實信息的活動或實踐。該活動由定期發布時事信息或評論的一組機構進行,它以真誠的態度為分散和匿名的受眾呈現真相,從而獲得公眾的關注。”[3]13但是,新聞的眼光,並不是簡單停留在新聞的層次上,任何新聞都來源於一定的歷史語境、社會語境、文化語境、時代語境,所有的新聞,不管來自哪裡,總體上都天然地帶有一定的歷史蘊涵、社會意味、文化韻味、時代氣息﹔因而,通過新聞的任何交流,不只是簡單直接的事實信息的交流,而是包含著歷史氣息、社會氣息、文化氣息、時代氣息的交流。籠而統之地講,所有層次主體間的新聞交流,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交流、觀念交流和文化交流。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以為,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新聞交流,意義不再限於新聞范圍和層次,而要上升到精神交流、觀念交流、文化交流的層次。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沒有足夠的機會去直接觀察體驗他國文化的魅力與特征(這一點可能永遠不可能),也許正是通過新聞天然所帶有的文化氣息、環境信息,來了解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人民和文化的。因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得以形成,那它不僅能夠大大促進國際社會、全球范圍的新聞交流,與此同時,它也就大大促進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無疑可以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得全球職業記者擁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展開互相交流,使本土傳媒能夠把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傳播出去,使非本土的職業新聞工作者有更多更好的機會深入到其他國家、社會的深部、細處展開新聞工作。毫無疑問,越是來自社會深處、細處的新聞,越是具有社會氣息、文化氣息和真實的生活氣息與時代氣息,如果這樣的新聞能夠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傳播、全球傳播渠道和平台,那一定自然有利於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文明交流。

人類社會多元文化、多種文明之間的有效交流,是促成人類之間真正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關鍵或靈魂所在﹔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文化之間、文明之間,隻有在這些“觀”的層面上達成互相尊重和相互認同,達成“互為主體”而非“你主我客”或“我主你客”的關系,一個和諧相處的人類社會、全球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事實﹔唯物史觀告訴人們,“在全球化背景下捍衛文化多樣性,就必須使人與人的交往模式由‘主—客關系’轉變為‘主—主關系’亦即互主體性關系”。[4]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是建構如此“主—主關系模式”的重要方法,因而對於整個人類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新聞,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更是負載、傳播文化的中介,它可以說是文化中的文化、交往中的交往,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新聞的作用,促進文化、文明間的常態交流、有效交流。

最后,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有利於新聞領域以自身的特殊功能促進人類共同體的真實形成,新聞力量應該說是人類共同體得以形成的重要力量。如果在最為宏觀的層面上考慮,人類任何一個活動領域共同體的形成,都會有利於“人類”這個最大的全球共同體(人類共同體)的形成。一定意義上,人類共同體的體現,必須和必然落實在每一具體的人類活動領域,必須和必然落實在每一國家、地區人民的肩旁上,亨利·基辛格講過這樣的話:創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秩序,“歸根到底是所有國家都必須參與到世界秩序的創造過程中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創造更好的世界秩序是我們共同的使命”。[5]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作為共同體的領域表現。如果人類能在主要的活動領域達成基本價值觀念、基本活動規范、原則、方式等的認同,人類共同體也就實質性的形成了。事實上,如此特征的規則、觀念在人類各個具體活動領域已經大量形成,從聯合國憲章到各個領域的國際公約、條約等等,就是人類統一活動規則、統一活動觀念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的體現或明証。其實,人類作為共同體,在相似的、共同的活動領域,隻有形成越來越多相似的、共同的觀念,人類作為整體才能取得共同的進步和發展,人類不同群體間的交流才能順利高效地展開。人類不同活動領域,都有自身的屬性、特征、功能,對人類共同體的形成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和影響,產生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人類本就是一種類共同體,“盡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有著一定的共同性”。[6]這種總體的共同性,是所有領域性共同性的基礎,也是人類能夠在各個領域建立共同體的總體平台。“不可否認,隨著全球范圍內文化交流的深化,隨著科學技術、世界市場、世界歷史進程,特別是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共同性在初步增加,而文化的數量在逐步減少。”[7]67“隨著歷史越出地域而走向世界歷史,歷史空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種意義上得到突破,這就為真正超越特定界限(包括文化背景的界限)而走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提供了歷史前提。”[8]

就今天的現實世界來看,盡管所有的人是一類,但人類隻能說更多的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共同體(一樣的動物),形式上的共同體,還遠不是真正的共同體,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民族共在的時代,每個民族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然而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卻又有相當大的差異,而每個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安排也是五花八門,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意識形態沖突”。[9]分布在全球不同區域、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中的人類,走著各自的歷史步伐,哼唱著不同的歷史曲調﹔可以說,盡管早在十四五世紀人類就邁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全球化步伐,但時至今日,人類自身的歷史還遠未成為共同的世界歷史﹔人類之間的各種矛盾、爭斗給人類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和災難,“當今‘人類’呈現的是被分割為無數各自為政、相互博弈的利益主體”。[10]中國哲學家趙汀陽指出:“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至今仍然只是一個物理意義的世界,即地球尚未成為一個能夠以世界利益去定義並且為所有人所共享的世界。”[11]這其中自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仍然是前提性的重要根源。人類歷史成為世界歷史,或者說世界歷史的開啟,人類作為共同體歷史的開啟,才是真正的人類歷史的開啟。因而,怎樣才能使人類成為真正的社會意義上的一類,成為真實的共同體,為共同的人類利益齊心協力共同奮斗,這對今天的人類來說依然是重大的問題,“順應全球聯系日益緊密的新現實,推動各國形成更加牢固的‘命運共同體意識’”,[12]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回落到新聞領域,我在本著中已經多次指出,新聞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新聞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分享(共享)活動、精神交流活動、文化交往活動,新聞活動是幾乎貫穿在人類所有其他生活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一種基礎性活動、中介性活動。因而,無可置疑,新聞活動對於不同層次人類主體之間的相互了解、理解一定有著特殊的作用和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全球職業新聞共同體的形成,必然會對人類共同體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走在人類展開交流前沿陣地的新聞工作以及全球新聞工作者,應該為人類共同體的實質形成貢獻自身特殊的力量。

我們完全可以說,全球新聞職業共同體的形成,不僅是人類共同體形成十分重要的一個維度,也是促成整體共同體實現的一種重要動力。或者說,新聞交流是人類共同體得以形成的重要機制。在如今的“地球村”,如今的全球媒介化社會中,沒有新聞的穿針引線,沒有新聞共同體的共同努力,人類共同體的形成真是難以想象的。

注 釋:

①一般意義上,新聞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內容上的 “真實和新鮮”,傳播方式上的“及時和公開”,這些特征可以說是新聞的本體性特征,而其他的特征,諸

如政治性、經濟性(商品性)、文化性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新聞的延伸性或派生性的特征。

②新聞是對新聞事實的表征和再現、描寫和陳述,這是辯証唯物主義對新聞最基本的理解,也是在實在論、真理符合論意義上對新聞的基本理解。但是,近些

年來,各種基於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否認新聞的這一基本性質,認為新聞不可能表征、再現事實,新聞不過是相關主體建構的結果,與事實本身是什麼沒有

關系,新聞的真實、客觀本質上是不可能的,新聞不過是權力、資本或者其他利益支配下的建構表現。我以為,新聞建構主義走向了極端,沒有人會否認政

治、經濟、文化、技術以及各種社會力量、環境因素、個人因素等新聞反映事實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都會承認作為結果的新聞中總會包含一定的建構成

分或因素,但是,任何建構都是基於一定的對象,基於一定的基本原則,總要有根有據,而不是任意妄為,如果離開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呈現,新聞也就無所

謂新聞了。因此,我認為極端的建構主義觀點是錯誤的。新聞主要是對新聞事實的表征或再現,但難免主觀建構的成分和因素。作為以新聞報道為目的的人,

要努力實現再現,而不是故意追求建構。

參考文獻:

[1]周光輝,劉向東.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及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3(9).

[2]牟鐘鑒.共同體:人類命運 中國經驗[J].新華文摘,2016(7).

[3](美)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社會學[M].徐桂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4]何中華.馬克思的思想建構:哲學與文化[N].光明日報,2016-04-27.

[5](美)亨利·基辛格.創造更好的世界秩序是我們共同的使命[J].新華文摘,2016(4).

[6]楊河,於品海.歷史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歷史[J].新華文摘,2014(24).

[7]衣俊卿.現代性的維度[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8]楊國榮.從世界視域看中國哲學發展[N].人民日報,2015-01-05.

[9]吳根友.對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思考[J].新華文摘,2015(24).

[10]邱耕田.從自我中心走向共生主義[J].新華文摘,2016(4).

[11]趙汀陽.天下秩序的未來性[J].新華文摘,2016(5).

[12]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課題組.聯合國改革與全球治理的未來[J].新華文摘,2015(24).

(責編:石思嘉(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